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聃  老北 《出版参考》2008,(3):35-35
老舍之子舒乙回忆冰心先生时,有一个细节让人难忘:1994年,九十四岁高龄的冰心决定撰写一部纪念甲午海战一百年的作品。她搜集了好几个不同版本的《中国海军史》,还请来了海军官兵为她讲解相关情况。可是,冰心竟没有写成——因为哭。每次提笔.她便大哭,哭得完全不能写。舒乙曾领略过几次冰心的哭。  相似文献   

2.
职责的延伸     
现代文学馆以保存作家手稿、资料著称,馆长舒乙先生在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不禁为馆内缺少研究手稿学、资料学的人才生出一番感慨。守着富矿而不去挖掘,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挖掘,这实在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据悉,文学馆目前已经设立了培养手稿学、资料学博士研究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任何物件,一旦标以“最后”的字样,说不定就意味着它具有着文物的价值。因为“最后”的往往也就是最珍贵的。1999年5月末,我在北京采访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舒乙先生时,舒乙先生即说,人们对著名作家手稿的兴趣,部分原因即在于它的文物价值。接着,当“最后的手搞”几个字从他口中徐徐道出时,我真切地体验到了这种冲击的感觉。舒乙先生说的“最后”,实实在在叠印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间坐标上,那就是——世纪末。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便是收集保存中国作家的手稿。说起这一话题,舒乙先生不无欣慰地说,作家手稿是一种历史存在,它有生有灭,没有收集保存,它就会失去,古典文学手稿的缺失,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职责的延伸     
现代文学馆以保存作家手稿、资料著称,馆长舒乙先生在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不禁为馆内缺少研究手稿学、资料学的人才生出一番感慨。守着富矿而不去挖掘,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挖掘,这实在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据悉,文学馆目前已经确实了培养手稿学、资料学博士研究生的发展方向。 应该说培养只是改变现状的举措之一,问题的关键或者说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是,目前“看守”富矿的人如何能尽快进入角色,承担起挖掘的职责。  相似文献   

5.
一个整日忙于工作的巡警,在一次巡逻中发现一个老太太病倒在路边,就把老太太送到了医院。当他搀扶着老太太走到医院门口时,却没有想到竟迎面碰到了自己七十岁的老父亲。老父亲是从农村到市里看心脏病的。他知道儿子忙,怕打扰他的工作,就一个人到医院看了病。  相似文献   

6.
冰心先生去世的第二天,我到先生的寓所看望吴青陈恕夫妇。他们已经从悲痛中平静下来,娓娓诉说老人家临终前的事情,和我商量后事的安排。谈完后,陈恕先生忽然告诉我,他在整理有关资料时,发现了我偕妻子女儿一起来看望冰心时拍摄的录像带,这可让我愣了好久。我几乎不敢相信会有这种事情。一是因为我来得实在是少,那一次携妻女去拜望老人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说起来还得感谢陈恕,若没有他的安排,恐怕连这一次也没有。二是我们来的那天,并没有发现陈恕录了像,何以忽然有录像存焉?陈恕告诉我,那时候我们正一门儿心思和老…  相似文献   

7.
冰心走了,她走过了漫漫的百年之旅,苦苦地寻觅她那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园。人们认识自身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关心人类灵魂的哲人苏格拉底发出的“认识你自己”这一著名的醒世命题两千年后,莎士比亚依然排遣不开对人的认识迷们,他借李尔王之日呼喊着:“谁能告诉我:我是谁?”又过了五百年,法国的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不朽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个命题正是现代主义文艺的心境象征,也贯穿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种种认识的思考。冰心是五四以来“自觉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先行者,但她却惊呼“我也不知道我是怎样…  相似文献   

8.
世纪老人冰心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但她一生与出版结下的不解之缘,特别是她对福建出版事业的爱护与关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冰心于1900年10月5日出生在福州城内,年仅7个月就离开家乡;直至19if年10月,才又随同父母回到福州城内祖父家中。开明、博学的祖父谢銮恩十分疼爱孙女,他的书房成为少年冰心的乐园。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旷‘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以来,出现了一批立志改革、走在时代潮流前面的爱国志士,如最先翻译《天演论》的严复、最早介绍西方近代小说的林琴南,都是谢家的故交老友。冰心90岁时,仍充…  相似文献   

9.
正民国初期,冰心写的《繁星》与《春水》这些精致婉约的作品在《晨报副刊》上陆续发表后,风靡一时,于是,冰心成了当时文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当时,喜欢读冰心作品的青年人日益增多,其中就有梁实秋。梁实秋的朋友时昭瀛是最为喜欢冰心作品的一个,他认真地把发表有冰心作品的报纸剪下来,做成剪报,后来精心裱成了一长卷。在美国和冰心相遇的时候,时昭瀛恭恭敬敬地把这份剪报献给了冰心。这件事让梁实秋一直记在心上。  相似文献   

10.
智者严文井     
如果说,严文井同志是从他的“冰心大姐”那里得到启迪,学会了玩七巧板的话,那么,我就是从文井同志那里学着玩七巧板了———虽然我不是他的好学生。1991年春节,文井同志从冰心那里得到她抄录的三首录龚自珍的诗句集成的绝句,“在再三玩味之后,引起不少震动”。于是他写信给冰心请她“把所有同类‘少作’都抄给我”。他又认定:“谢集实乃谢作,自珍原句变成了冰心风味……后学者势必要下一番功夫,才能真正领会其中味也。”还说,“这不仅是为了研究谢,同时也是为了研究那个‘五四’”。后来,我和《当代》编辑部的同仁加上古典部的林东海,在3月1…  相似文献   

11.
“李景端不仅会出点子,出好书,而且他的文章,针对性强,言之有物,有些随笔更是读来生趣。”——萧乾“李景端身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一股韧劲,看准的目标,就千方百计一定要把它办成,而且要尽善尽美。”——戈宝权“社会上就缺乏像李景端这样的仗义执言的人。”——季羡林“他办刊物,办出版社,二十年来没出坏书,甚至连内容拼凑的‘人情书’也没出。相反,他策划组织、包括自己参加编辑的一大批名著,如《尤利西斯》、《杨绛译文集》、《冰心译文集》等都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冯亦代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晚报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地方党委的机关报,另外一部分也是党委或者党委宣传部办的报纸。晚报与其他舆论工具都是党领导的宣传工具,都要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所指引的目标做宣传,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凝聚人心、振奋人心的作用。但是,晚报与日报还有不同之处。晚报是下午出版的,大多数晚报篇幅比日报小一些;读者对象与日报有交叉也有不同;晚报读者多数自费订阅,读者成员主要在家里,上至90岁老太太,下至四年级小学生都看。办晚报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晚报争读者,争扩大发行,主要不是抢日报读  相似文献   

13.
继续爬坡     
齐鲁台开播已经整整五年了。五年间的困难、艰辛 ,不足为外人道 ,也不必为外人道。因为 ,办电视台是为了给人看节目 ,而不是为了给人看困难 ;整天把自己的不容易拿出来向别人展览 ,算不上光荣。至于五年来的成绩 ,也不必多提 ,因为过去的成绩并不能为未来证明和保证什么。总把过去的成绩给人看 ,更算不上光荣。几年来 ,我们报道过许多经济巨人在一夜之间垮台的新闻。稍不留神 ,这种新闻就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更何况 ,齐鲁台的抗风险能力还不强 ,更算不上什么巨人。关键是今后我们将要做什么。首先 ,是要将齐鲁台这个平台做得更大。我们要力争…  相似文献   

14.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在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冰心是家中的长女,父亲谢葆璋是北洋海军"海圻舰"的副舰长,母亲杨福慈是一位性格温柔、身体羸弱的文化女性.1901年5月,冰心刚满七个月,父母就抱着她离开闽侯老家,坐船来到上海.父亲常年出海,母亲一人独自抚育年幼的冰心.1903到1904年之间,父亲谢葆璋奉命到山东烟台创办海军军官学校,小冰心又跟随父母迁居到烟台.1906年,冰心的大弟谢为涵出生,母亲身体不好,无法兼顾教育长女和照顾幼子的重任,就请自己的弟弟杨子敬来做冰心的家庭教师.  相似文献   

15.
本期故事的讲述者是在地震棚里写完这篇故事的,在地震棚里回顾着数年来的职业经历,我不知道田德海馆长的心情会不会跟平时不太一样。 在西部做基层图书馆的馆长,缺钱是常态。他通过社会力量筹集到建设资金,这个过程无疑是艰难的,他的努力不仅成就了一幢文化综合大楼,还成就了职工的住房改善。如果我们对这一点无动于衷,那是我们自身的局限。在一幢宽敞明亮的大楼里享受图书馆生活,这是构成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一个指标;在公务员的福利性住房享受和富裕阶层自我实现的住房享受中,图书馆员因为“单位”这一职业的归属而获得了他们原本不敢奢望的住房,这一点,我们不仅要充分地予以理解,还应该由衷地为之高兴。而这一切的实现,源自于一种魄力和决策,它值得我们尊敬。 田馆长是一个敢于想办法的人,他主导的与浦东新区图书馆结对子,似乎搭建了一座通往理想彼岸的虹桥,的确,他就是通过这座“桥”,做成了大事。 跟富裕地区的图书馆结上对子,如果仅仅是靠着它满足于一些物质上的援助,这是一种低的境界。对于田馆长来说,他的心里多了一些“贪念”,他贪念的是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机会——把麦积书画展办到上海浦东,进而办到北京。 田馆长算不得科班出身,但他很看重去拿文凭。因为拿文凭需要经历一个专业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改变了他的图书馆理念,他把课堂上和书本里的东西付诸实践,比如开架借阅,比如阅读推广,比如优质服务……,在办馆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要在办馆理念上拉近与发达地区图书馆的差距。 地震已经过去,庆幸的是,麦积区图书馆没有受到大的破坏。最近一次见到田馆长,他说生活已经恢复正常。我们衷心祝愿麦积区图书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6.
先以那个老掉了牙的故事开头: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说:我攒够了30年的钱,晚年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临终前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这个故事曾经在中国广为流传,故事包含的意思很明显:中国人观念落后,不懂得超前消费贷款买大房子享受,因此我们中国老百姓也应该贷款买房。  相似文献   

17.
一位部队通讯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驻地附近一位7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卖了一头肥猪,她把卖猪钱全部带上去游览了泰山。这位通讯员说,他想写篇稿子,赞扬一下农民富裕的新景象。这件事挺有味道,我便和他细聊起来。谈话之间,我发现原来有个主要情节被他打了“埋伏”。事情是这样的:那位老太太有一个独生子,在不久前得了重病,老太太曾给“泰山奶奶”许过愿,如果保佑儿子的病好了,她保准卖一头肥猪还愿。后来,儿子经过医院治疗,病好了,老太太便以为是“泰山奶奶”的功德,便卖了猪去泰山还愿。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9月,威远县某70岁高龄的老太太到县档案馆要求查找其20多年前的婚姻档案。据了解,老太太在50多岁时再婚重组了家庭,因其法律意识淡薄,没有保管好结婚证,前几个月老伴去世,对方的子女不承认其婚姻关系,坚决要收回老两口所居住的房子。虽然房主是其老伴,但因为存在婚姻关系老太太也应该有一  相似文献   

19.
新民晚报社的老社长赵超构同志逝世已近两年。他的逝世是上海以至全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但他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一是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林放式杂文”,如椽巨笔,犀利隽永,篇篇是警世华章;一是留下了丰富而全面的办报思想,特别是办好社会主义晚报的思想和经验。新民晚报社已经把他有关的文章、讲话汇编成《我们应当怎样办晚报》一书发行,引起了全国晚报界的重视和研究,也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  相似文献   

20.
一般的读书人,都懂得到图书馆去找材料,其实图书馆对研究者来说,不是读书的地方,是查书的地方。到图书馆前一定要有目的,知道材料的出处和图书馆是不是有收藏。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除了使用图书馆的材料外,最好能养成逛旧书店的习惯。诸位知道,早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唐弢先生,就是一个新文学著作和期刊的收藏家。他去世后,把自己的收藏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前几年文学馆专门就他的收藏,出了一本《唐弢藏书目录》(中国现代文学馆编,非卖品),十六开本,厚厚一大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