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闻翻译与国家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后殖民主义是为消除殖民思想而对西方霸权进行的质疑和拒斥,也是对西方话语权力的重审。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是一种殖民手段,也是一种解殖民手段。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对新闻翻译中采用的方法及其体现出的殖民倾向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解殖民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与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本文将翻译行为放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两种不同的文本转化方向,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背后的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及运作,目的在于呼吁人们重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建立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应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来阐释另一种语言,这离不开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需依托不同的文化语境来明确。文章从文化语境的不同角度来探讨其对翻译的影响,并得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向大众传递信息,因此新闻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化交流。在新闻翻译中,信息接受者即译语读者是译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译语读者和译语语境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它的译文,也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因而能有效地指导新闻翻译。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语境可以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种。语言语境指的是上下文,或者是词语的搭配或前后组合关系。非语言环境指的是交际环境和文化背景。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里的隐喻不可避免地带有本社会的文化烙印。尽管异化的翻译策略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然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因为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译者却不得不舍弃异化的翻译策略,而采用归化策略。有时实属无奈之举,却也用之有道,用的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6.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认知环境对意义理解有制约作用,而翻译的本质要求译者在原语和译语的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通过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新闻模糊语言的特点,试图证明关联理论对新闻模糊语言的翻译提供了指导性的方法论,并认为新闻模糊语言的翻译在传达原语交际意图的同时,还应该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实现最佳关联并收获最佳交际效果。新闻模糊语言的翻译可灵活采取虚实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翻译并非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翻译活动受制于译者意识形态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语境下进行。目标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翻译受语言及非语言双重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便是影响翻译的重要非语言因素。新闻文体(特别是政治新闻)包含极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们还应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对时事新闻的翻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翻译并非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翻译活动受制于译者意识形态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语境下进行。目标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翻译受语言及非语言双重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便是影响翻译的重要非语言因素。新闻文体(特别是政治新闻)包含极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们还应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对时事新闻的翻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研究因意识形态的介入走向社会、文化层面,赋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为研究范本,分析两译本在习语典故、宗教文化以及诗词意象方面的不同处理策略,探究在权力差异环境中不平等的文化交流现象,进一步说明译者所处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强势文化运用归化翻译策略来达到文化同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视角,通过分析中国语境和英美语境下的中英互译活动看中西文化互动的不平衡性,提出关于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互动不平衡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翻译是不同语言间信息交流的手段,因此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上个世纪,"语境"概念被引入翻译理论界,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语境作为语言学重要范畴之一受到了普遍的关注,由此产生的翻译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文化语境和翻译的关系,对译作做出客观的评价,并科学地解释翻译的过程。本文将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出发,来探讨文化语境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浅析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是语言交际中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翻译活动中,对一个词、词组、句子、段落的正确分析和理解,往往需要根据其所在的具体语境来确定。本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对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语境、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而得出结论,语境是理解和翻译的基础,翻译离不开语境。  相似文献   

13.
根据高低语境文化论的阐释,英语是低语境文化,而汉语文化则属于高语境。语境高低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在表意方面对文字和语境的依赖程度差异很大,而这些差异会对翻译时产生诸多影响。文章以高低语境论为角度来阐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提出英汉互译中各自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交流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就称为语境。因此,语境所包含的内容是复杂的,且带有随意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文从词义、语义、修辞、翻译四个方面分析英语语言学视角下的语境融入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解构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后殖民主义以一种边缘的目光,对西方霸权话语进行批判,意在实现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本文通过对后殖民主义进行解构并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现在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转换”为形式的课程导入模式,以便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下对我国的翻译教学的导入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近些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的概况,深入分析后殖民主义对整个翻译理论体系造成的影响,并试图通过探讨其尚且存在的一些不足来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梁永华 《海外英语》2012,(4):149-150,183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译者的翻译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话语实践,成为弱势族群表达文化诉求、争取话语权力、重塑文化身份的途径。霍米·巴巴的杂合化成为主要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之一。翻译中的杂合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在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间发挥着积极作用。该文以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这一典型的杂合文本为例,分析其杂合的本质,认为赛译本反映出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尊重,译文具有汉语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双重特质。在我国推动汉语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背景下,其翻译实践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的翻译研究不同,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重视语言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认为翻译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翻译的过程受到双方语言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文从后殖民的角度探讨翻译的产生和发展与帝国的需要、政治权力斗争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翻译在帝国统治下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杨文滢 《海外英语》2011,(2):128-129
以后殖民文化格局对中国文化国力的威胁为研究背景,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研究视域,深入探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翻译的尴尬处境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并以此为根据探讨本科翻译专业如何培养中译英人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后现代社会,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大潮的兴起,原先不带任何意识形态的“语言”的范围已扩展到带有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因此,翻译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带有了范围更广的阐释之功能,即从仅囿于字面形式的翻译(转换)逐步拓展为对文化内涵的翻译(形式上的转换和内涵上的能动性阐释),因此翻译就变成一种文化问题,涉及到两种文化活动。由于文化缺省的存在,阐释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也就有了其发挥作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