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一个独特现象。神话和仙话在流传演变中,与原始道教的杂糅现象非常广泛和普遍。中国神话传说与中国道教文化关系密不可分,它是后世道教极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并构成了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教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教,在公元4~5世纪左右,完成了由原始信仰向具备理论化的教义及严密组织结构的宗教的转化。并设立了用以集聚信徒、传达教义的场所,建立了专门供养道教诸神的享堂,开始塑造自身的偶像崇拜系统。早期道教造像,沿用了一部分传统神话信仰中的形象,又借用了外来的佛教形象。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逐步完成了从早期的佛道同龛、形象混杂到具有明确所指、形象序列明确、特征基本明晰的道教造像的形成过程,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美术传统。  相似文献   

3.
先秦神话人物西王母是道教尊崇的女仙,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是古代神话叙事中的神仙境界。先秦时期的西王母神话有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西王母神话充满对神仙世界的丰富想象,生动地反映了中华先民的原始思维和宗教观念。道教对先秦西王母神话进行了吸纳改造,赋予西王母统领女子学仙者最高权威的女神形象。道教认为昆仑山为天之中岳,乃西王母统众女仙所居之地。道教宣称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都归属西王母管辖,而西王母所居宫阙,就在昆仑山墉城之内。在魏晋道教的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各派中,上清派尊崇西王母奠定了道教西王母崇拜的基石。上清派三茅君的茅盈、茅固、茅衷和王褒、魏华存都尊西城王君为师,而西王母则是居于上清派诸尊之上的祖师。道教上清派对西王母神仙形象进行了完美建构,道教女仙西王母与昆仑山叙事是仙山崇拜的典型。道教在秦汉西王母传说的基础上,对西王母女仙形象不断润色创新,奠立在神话思维基础之上的道教西王母神话,将道教仙话的想象力、表现力推向极致。道教西王母仙话是道教神仙学说的重要内容,道教赋予西王母神话和昆仑山以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王承文 《家教指南》2001,(3):143-152
礼灯科仪和斋坛法式都是中古道教斋醮活动中一种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科仪.本文以敦煌本佚经《洞玄灵宝三元威仪自然真经》为中心,探讨了东晋末年古灵宝经中系统而完整的礼灯科仪和斋坛法式及其所体现的教义思想.并从南北朝到唐宋大量道教科仪书对该经的沿袭证明了古灵宝经对中古道教科仪发展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宇初继承天师之位后,潜心研究道教教义,对于明代道教的发展做了许多贡献,他制订的《道门十规》规范了道教制度,保证了道教的发展;强调修行,提高了道士的素质;明确了道教源头,加强了教内团结,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道注老而成的宗教经典。通过梳理文本,认为道教重要的清静教义,已经在《老子想尔注》中有明确和丰富的阐述。它承续了道家哲学范畴"清静"寡欲不争的含义,但又作了宗教性的发挥,即发展成集宗教尊神太上老君之"道意",宗教戒律之"道诫",宗教修持方法之"道术"三涵义于一体的教义。  相似文献   

7.
元代道教各教派自全真教丘处机起就与士人结下友好关系,形成了道士与士人结交并相互亲敬的优良传统.道教思想及其修炼方式不仅表现为元代道士专为宣传教义教旨的词中,也反映到部分寿词中,这充分表明了道教思想及其修炼方式对当时士人普遍而又深刻的影响.寿词中的道教意象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心理,即一种人类自原始时代就开始的因为生命苦短而祈盼长生的心理.道教及其偶像的产生就是人类为自己建立的一个可以让灵魂永远安放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东汉时期佛、道二教经历了由分至合、合而复分的发展轨迹.当佛教初来中国、面临人地两生的窘境时,它选择了依附于道教;而在佛教逐渐深入民间,教义日趋完善之时,它又必然地走向独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道教初创之时,由于其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因而盛极一时,佛教也甘为其附庸.可是当它因受到黄巾起义的牵连而遭遇政治打压时,它的发展势头几被拦腰截断,加之与佛教教义的矛盾渐深,佛教终于离它而去.  相似文献   

9.
神话与道家、道教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有着相同的关于宇宙、自然、灵魂等的认识与观念,但晚起的道家、道教显然是受了神话的影响。神话在其流传过程中受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被仙话化了,其结果是一部分神话借助道教得以保存,道教借助神话得到了巩固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李唐王朝的国教。道家的思想以及道教的教义都不可避免对李唐王朝的立法、司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获得不断的扩充,由简单的对天、水等物质的形容词,发展成为具有哲学宗教内涵的重要概念。六朝作为中国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征是这个时期大量道经被造作;道教吸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引进儒、佛两家思想,充实自身理论。而道教对自身理论的提炼和总结,则反映在新出道经中。"清"的概念不断在新出道经中出现,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成为六朝士族道教标榜自身宗教特质、区别汉代以来的民间道教的重要特征。"清"的观念还直接影响到以后道教教义和道教宗教实践,在教义中主要的体现就是戒律,而在宗教实践上就是道教徒在斋醮与修炼的实践过程中追求"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由于家传天师道之渊源和时代社会风气之熏染,陶渊明了解并接受了道教之思想,但其自身的禀赋、学养,又使他不囿于道教的理论,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对道教教义有所超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既有着与世界其它宗教文化的相似性,更烙上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痕迹。道教倡导的以修性养生为根本的炼养途径与它的以神仙信仰为宗旨的宗教教义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文化存在,正是这种不可调和性,最终导致它的内容与形式分崩离析,道教的演变过程也就是扬弃其宗教外衣和产生以中华武术为主的中华养生理论的过程。武当道教文化的特色便是道教的历史归途。  相似文献   

14.
对神话概念的理解向来有“广义”、“狭义”两说。本文主张中国神话是一个发展的系统,道教神话是中国神话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文章对道教神话进行了界定和描述,认为其对中国远古神话母题的继承,主要表现在角色、观念与情节三方面。它对中国神话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远古神话的改造,一是创造新的神灵和新的神话,并发展出新的神话母题。  相似文献   

15.
唐代道教对文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道教教义深入到文艺家的思想,宗教形象激变为文艺意象,唐代的时代精神与道教精神有共同点,道教易于为文士接受和表现,文士与道士交往成风,使道教与文艺的结合自然而深入,诗歌和小说受到最大影响。道教对文艺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了文艺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主题之发展,造就了唐诗特有的风骨与气象,促进了文艺浪漫主义方法,风格之成熟。在艺术领域,仙人像的创作达到很高的水平,音乐则发展出“法曲”。  相似文献   

16.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作为一种道教艺术形式,源于唐朝的道教经韵,是道教戏曲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在道教世俗化发展中,道情艺术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诗歌、戏曲的形式,传播道教教义,宣传出世思想。宋代以降,道情艺术在民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道情艺术从神圣的道教神坛走向世俗的民间舞台,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宗教色彩,演变为一种纯粹的民俗文化。从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发展过程来看,其与道教的世俗化道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云南瑶族中至今仍流传的各种神话受到了道教信仰的渗透和影响,神话中的世界早已处于道教尊神的统治之下,道教中的一些神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世界万物和人类的创造,盘古神话则已全面道教化。这是远古原始宗教相适应的神话与在后世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主导地位的道教信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九宫山为道教御制派祖庭,张道清是御制派形成的关键人物。作为皇家道场,宋宁宗亲拟九宫山道派字辈行系40字。道教御制派属于天师道的一支,擅长符箓道术,但在教义上又重视性命之学,具有浓厚的入世精神。御制派在传承的过程中仙真辈出,道脉昭彰,在中国道教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道教和谶纬对玄言诗兴起的影响,过去曾经被人们忽视了。我们至今虽然还没能发现很直接的材料,以说明道教和谶纬曾经非常明显地影响过玄言诗,但至少可以从理论上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道教以道家学说为思想力量,组织起成千上万的民众,展开了推翻现政权的斗争,这给以反叛儒家经学为要务的玄学,无疑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启示,而道教经典以韵句形式宣传其教义,则毫无疑问地充当了用诗歌形式阐说理论见解的玄言诗的最早典范;谶纬以五行生克来解释历史的演变,玄学又以推尊水德的道教思想为理论指导,二之间显然具有某种奇妙的暗合,而谶纬中一些以韵语表现的符咒和谶语,在内容及形式上都与玄言诗的避祸与诫勉意义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水浒传》中道教内容众多 ,道教色彩浓厚 ;道教在《水浒传》中起着贯串情节结构和思想支柱的作用 ,使作品体现了神话的文学化和再造神话的文艺思想和道教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