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二句,历代学者的解释分歧很大,争议的重点在于孔子是否具有"愚民"的思想。以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为政思想和教育观念来进行考证,从政治和教育的角度来剖析"民可"二句,能够得出孔子并无"愚民"思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略论孔子如何教育弟子为政——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对孔子如何教育弟子为政思想进行梳理。指出孔子教育学生为政思想对当代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在该书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论语&;#183;为政》之十二)的通才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4.
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包括十卷二十章节:《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  相似文献   

5.
处于核心地位的属人的世界,人应该如何自处和他处,文章以孔子《论语》为本,从孔子为君子提出的要求和应该具有的素质出发,从家庭、为政和交友等方面来探讨其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玉彩 《作文》2024,(12):21-22
<正>《〈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译注》,十二章分别出自《学而》《为政》《雍也》《述而》《子罕》《子张》,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为人处事等个人修养。《〈论语〉十二章》蕴含着丰富而精深的哲理思考,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可以说“章章金句,字字珠玑”。如何从青少年生活的角度将儒家的思想观点融入现实生活?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我以青少年生活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思想含量和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7.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的总概括,总评价,用宋人朱熹的话说就是:“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论语集注》)不过,“思无邪”一语,并不是孔子所自撰,而是他从《诗·鲁颂·駉》篇中借来  相似文献   

8.
十三经之一的《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从《论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思想观念。从孔子的人生观入手,了解孔子对待"贫"与"富"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论语》隐含了一种体裁,我们权且称之为"孔子对话"。从《论语》到《庄子》,"孔子对话"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亦即从作为对象被回忆、记录、复现,到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与工具用于导向已经先行存在的结论。可以说,《庄子》中的"孔子对话"是对《论语》的戏仿,《声无哀乐论》也是这种戏仿体的变体:在这两个文本中,"孔子对话"是一种论证的策略。然而,"孔子对话"的最初形态并没有消失,《世说新语》类的笔记,诗话,以及宋代新儒家的语录和禅宗的语录、公案、参话头,都与对交谈对话场景的记录与复现有关,并在文本中保存了《论语》的客观记忆。可见,作为"孔子对话"原始文本的《论语》内蕴着以上两条发展线索,它们都是对《论语》的创造性发挥。  相似文献   

10.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孔子有隐逸情怀,致使《论语》中一些字句的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从《论语》中"隐"字的含义及孔子对"隐者"操守的规定和体行以及其他诸子对孔子的评价,可以论证《论语》中的"隐"隐者"别有含义,孔子,这位志行坚定的圣人,并没有普通意义上的隐逸情怀。此外,今人对《论语》中一些语句的释义也有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包含有丰富的廉政思想,孔子的为政以仁、为政爱民、为政在人、为政必勤和为政轻利的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又要借鉴传统廉政文化中的精华因素。深入挖掘孔子廉政思想的精髓,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解读孔子思想长期以来更多强调的是其社会伦理价值,但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一、教育的指导思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被打乱了。孔子对此怀着极大的忧虑,不断深思造成这种动乱的社会根源。“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孔子由仁的伦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强调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  相似文献   

14.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十大历史名人列表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那就是孔子。孔子一生中,只在年轻时做过官,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他一生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余人,其中不乏有知识、有才能的人。《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学生言论的著作。它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在《论语》为政篇的"学与思"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意思是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  相似文献   

16.
三人成虎     
[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失了。  相似文献   

17.
读着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颇感好奇,我便在茶余饭后也拿起《论语》读上一两句,倒也从中有所感悟,觉得"为政"与"治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孔子十分重视对《诗经》的阅读理解,发表过许多关于《诗经》的言论,现就《论语》中的有关言论择要介绍如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诗经》中全部诗篇的意义和价值,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提要〕孔子概要指出《诗经》的主旨。△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忧郁而不哀伤。”〔提要〕孔子认为《关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把握适当,符合中庸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从《论语·为政》中记载的孔子关于君子、人才培养的要求——"君子不器"出发,结合职业教育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孔子育人观及其与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以"君子不器"中蕴含的注重人文底蕴和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精神,分别从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校园活动和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职业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