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不仅在生存空间的层面为国人制造了"中心地理"的幻象认知,更囿限了古典中国的文化、文学的发展,使中国文学无法获得外来文学的滋养。自晚清民初以来,伴随着世界意识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世界文学观念得以在中国的文学场域建构起来,并深刻地影响了晚清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在世界文学观念的介入之下,中国文学由古典文学走向了现代文学的新阶段,而越出民族文学的世界性文学视野也成为了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晚清文学启蒙导致了文学的现实化、政治化,而文学的现实化与政治化是实现启蒙目标的必要途径,在梁启超的理论倡导与影响下,晚清文学扩大了题材范围、加强了政治倾向性、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在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现实化、政治化特色,这也可视为梁氏文学启蒙思想的一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渐进的进化史观可视为进化论思想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之间的桥梁。当进化论思想介入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时,它一方面动摇了传统文学复古的价值根基,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救国思潮,对文学的观念、语言、格局,乃至文学的学科体制等产生了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影响,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晚清西学书院产生于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办学目的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是对传统书院专注诗赋与八股文教育的革新.在晚清没有文化突变的时代环境下,西学书院中学教育仍是根本和基础,重视文学教育,也没有完全排除科举教育.西学书院最终变成了清末科举变革的前奏和先驱,清末科举改革造成了考试文体和内容新旧衔接的断层,西学书院的课艺成为改革后科举考试的模仿对象,成为新的场屋秘诀和新科利器.  相似文献   

5.
推动晚清今文学和诸子学复兴的因素很复杂,也有相同之处。从学理上看,是乾嘉考据学继续发展和开拓的结果;从社会形势看,有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从文化环境看,受到了西方文化冲击和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寻绎晚清今文学和诸子学复兴的共同因素,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晚清学术发展形势和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6.
“文学误读”是晚清域外小说翻译中无所不在的“疤痕”,而“期待视野”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这种种误读现象的新视角。考虑到对读者视野的关照,以促使外来小说的更易接受,身处特定时代、面对特定读者群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所发生的误读本质是为实现翻译目的的有益之举。  相似文献   

7.
晚清民初旧派文学中的“上海”是盘踞着农业文明和传统消费方式的城市二十年代旧派文人的“上海”书写,从晚清民初文学中对政治共同体的想像和农业文明的眷恋中挣脱出来,逐渐消解其政治性内涵,构建了一种以消费主义和新思潮为特点的更实录、多元、复杂的都市特性,创造了书写上海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8.
郭仙 《巢湖学院学报》2007,9(6):118-121
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采用一种关系主义视角,认为对文学现象的解读必须语境化、历史化,要结合文学行动者的性情系统、社会轨迹以及文化资本来加以探究,把文学艺术置于社会历史的场域空间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实现对二元对立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超越。论文沿着布迪厄的轨迹考察了文学场诞生的历史过程,在内部,文学场围绕文化资本展开斗争,遵循输者为赢得逻辑;但在与外部权力场的关系中,文学场又总是处于被统治地位。文学场符号斗争的基础是对文学幻象的信仰,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尤其在消费文化冲击下,文学场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作为信仰空间的生产场,从某种意义上,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不过是一个审美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中国文学史近、现、当代分期讨论中的一家之言。提出,以五四运动为界限,把前此的文学(通常所称的近代文学)归属于古典文学,称之为晚清文学;将五四以后的文学(即现、当代文学)则应统称为新文学或现代文学,是符合文学发展实际的。而晚清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我们把 1917- 192 4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定格为初生态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它是泛功利型的文学批评形态。它的受益对象 ,不是具体的政党、政治阶层、政治势力和集团 ,而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功利的实现 ,不是凭借政治搏击、权力话语 ,而是文学群体的自运作。初生态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们 ,清醒地认识到文学的泛功效用 ,只有通过文学的审美作用才可获得  相似文献   

12.
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生产关系,而是受到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在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位置与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场域之间张力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古代历史题材作品、现实题材作品在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变化,这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场自主性在增强、读者对文学场有效介入,以及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域中位置的不断变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按语音差异,笔者将荣县境内的方言划分为3个大的片区即东路、中路和西路三片。中路话以荣县县政府所在地旭阳镇的语音为代表。西路话以长山、双古、新桥三镇为代表。东路话以成佳、五宝两镇为代表。西路话有不同于中路话和东路话的语流音变,主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中路话是典型的荣县方言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介的出现带给当今文学界极大的挑战。在网络文坛冲击传统文坛的过程中,原本的艺术场的文化资本分布遭遇了极大的冲击。网络文坛作为后现代文学语境下文化生产场的浓缩形式,是有限生产次场和大规模生产次场的交汇之所。它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它是有限生产次场的自主性原则和大规模生产次场的他律原则交织作用的场所;其二,互联网的“弱纽带”性语境向精英话语权的挑战。因此,无论是在精神形态、物质形态,还是在体制形态下,文化资本都体现出大众原则对精英原则强有力的干扰作用,从而带来了网络媒介语境下文化资本的重组。文化资本的重组,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自主性原则和大众原则之间矛盾的尖锐化,正是当下文学的最大困境。  相似文献   

15.
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纪录片摄制应该具有文学的观察、反映生活的视野,并注重艺术追求,重视与观众的交流与沟通,才能完成纪录的使命.纪录片摄制与文学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必须挖掘自身的文学品质,从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以提高自己的摄制水平.从《故宫》、《江南》两部纪录片的创作思路和广受欢迎的播出效果,可以看出文学的支撑力量对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三突出"是"文革"时期在总结样板戏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它的提出和形成与江青密切相关。其主要内容是:文艺作品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文艺作品要塑造高大完美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文艺作品不仅要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而且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关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强调:应围绕阶级斗争的主线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他人物的描写和刻画,都要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服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完全把文艺创作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实际上宣传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对"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期刊奖和纯文学奖为例,探讨文学场的结构与文学价值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文学价值的生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学价值的生产策略及呈现的样态与文学场的结构以及文学价值的生产者在场域中所处的位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李洱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敏锐的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力作《石榴树上结樱桃》运用独特的陷阱叙事理论,从权力陷阱叙事和日常陷阱叙事两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个别具意味的"意外"事件;这一叙事技巧的运用,否定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给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享受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理论是自成体系的,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积极推崇文艺斗争是周扬建国前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作为政治家的社会政治批评与作为文艺家的审美鉴赏式批评的矛盾统一。对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可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