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卫莲 《快乐阅读》2013,(11):30-30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新市民子女在班级中的比例逐渐变大,而随之产生的新市民教育问题,也已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之一,做好新市民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我们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主要是针对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对新市民进行教育,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新市民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新市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通过分析国内外就业理论,总结国内城中村改造后新市民的就业现状,汇总了国内对城中村新市民就业措施的研究,得到制约城中村新市民就业的主要因素以及现阶段城中村新市民择业就业的主要方向,为解决城中村居民就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减缓人们的社会压力,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新市民的社会支持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市民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新市民获得支持的途径仍然主要来自于亲人、朋友、同事等非正式支持系统,而从单位、党团组织等获得的支持很少。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还不完善。新市民的社会支持在性别、年龄、收入、婚姻等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基于调研结果,对如何构建新市民社会支持系统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几年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新市民逐渐超过城市原住居民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军。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水平、不同职业领域和不同生活境遇的新型市民在从农村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给城市社会管理服务提出新的挑战。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就必须实现新市民的转型即由以往被动“适应”城市生活转向主动适合原有文化与城市特质。加强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建设,使得新市民的转型得以更有效地实现。  相似文献   

5.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入的阻碍因素及解决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移动。这些新市民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却并未完全与城市居民融为一体。一方面他们与城市居民形成完全不同的系统及"二元社区";另一方面这个"二元社区"给新市民的社会融入带来了更大阻碍。这就要求政府革新新市民的管理体制、保障制度、城乡劳动力市场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新市民的社会融入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体系的特有地位出发,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来探索有效提升新市民文化素质的途径与方法。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夯实图书馆服务新市民的基础;创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体制,提高图书馆服务新市民的能力;更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念,提升图书馆服务新市民的水平。促进新市民更和谐的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流动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新市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市民在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融入状况并不乐观。新市民的年龄、学历、收入、留居时间及所在城市提供的医疗、社会保险等因素对新市民融入新城市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当地市民以及新市民都应当找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和加快新市民融入城市的过程,加速建设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小学、初高中学校的生源较之从前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无锡市区各小学、初高中有约有一半的学生其家长为异地工作者,普遍具有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少,无暇管理孩子的特点。另外,新市民学校生源剧增,但是师资及教育资源短缺,新市民子女生活和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为此,我们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调查和探究。本文对现阶段新市民子女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结果做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区百万新市民占总人数的25﹪,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不少新市民由于自身素质较低,与城市发展不和谐。和谐西安的发展目标包括对新市民素质的关注。根据需要理论,当新市民的衣食住行等生物学需要没有得到适当满足时,他们的精神需要可能就不那么强烈了,必然产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其人文素质要求的矛盾。如果将新市民素质的提升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考虑,必须首先通过政策支持帮助新市民融入城市、立足城市,西安市政府就此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因城市发展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新市民,他们拥有城市的户籍和住房,不同于农民工和其他流动人口,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从农民变成城市居民,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需要政府创新和加强城市服务管理,帮助新市民群体顺利融入城市社会,实现人的城市化,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优化新市民子女的学习行为,使之更好地融入城市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南通市东方中学提出了"和融兴校,和融强校"的教育理念,开展了新市民子女的学习行为研究。由于受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新市民子女的学习行为常常出现语言沟通困难、课堂参与度不够、知识衔接断层、学习动机不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感沟通障碍等问题。优化新市民子女的学习行为需采取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榜样与成就激励;以思想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家校联手等调适措施和解决策略,意在使"和融教育"理念下的新市民子女共享教育阳光。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推行"新市民子女入学积分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推行后,市公办学校向新市民子女提供起始年级学位9136个,占申请入学人数的86.9%,为新市民子女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服务。随着公办学校新市民子女群体的增加,新市民子女逐渐成为学校生源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流动的花朵"。生活环境较差、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接触的人员较复杂易受不良影响等,导致新市民子女养成一些较差的行为习惯和品质,产生自卑或自闭心理。但特殊的家庭环境使新市民子女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他们大多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耐挫能力,独立性较强。因此,如何帮助他们扬长避  相似文献   

13.
李伟 《成人教育》2015,35(5):80-81
城镇化是生产力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成果,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志,但是城镇化有可能会让人民的生产或者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所以,通过教育引导新市民,提高市民的身心素质,让新市民真正地同城市相融合,让新市民在和谐的社会中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市民的素质提升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结合温州市的实际,对新市民素质提升现状展开调查,从新市民教育现状和素质提升需求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新市民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教育培训方式,构建符合新市民需求的素质提升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各种保障机制,形成多方投入的经费筹措渠道等对策构想,切实做好新市民的素质提升工作.  相似文献   

15.
职业技术培训是提升新市民就业技能,促进其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的关键因素。为了规范、高效地开展新市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应建立以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的政府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及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规划的新市民职业技术培训实施组织体系。同时构建符合各地区区域特点及各部门职责特点,责任目标明确、决策注重实效、考评制度科学合理及监督多元化的新市民职业技术培训体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新市民主观幸福感研究对于目前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管理部门执政能力、切实关注新市民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研究拓宽了主观幸福感的关注群体,对促进我国主观幸福感本土化研究具有理论价值。文章从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出发,对新市民主观幸福感研究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市民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今后研究应考虑测量工具可靠化、研究模式深入化、研究方法纵向化。  相似文献   

17.
汤海明 《成人教育》2009,29(11):17-18
社区教育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社区教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身份职业,地理空间、社会文化三个维度阐释了"城市新市民"这一群体的内涵,并分析了"城市新市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引出了继续社会化的理论、并分析了新市民的继续社会化与其市民化的关系,最后通过阐释社区成人教育的继续社会化功能,来证明当前城市新市民社区成人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苏南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中新市民子女比例逐年提高。江苏张家港市泗港小学作为一所城郊小学,新市民子女比例高达70%。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行为习惯各有不同,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生源差异性大、流动性大,尤其是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条件与教育能力普遍较弱,这些因素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压力。为此,学校着力...  相似文献   

19.
广义的新市民群体包括农民阶层和期望获得与现在城市居民同样国民待遇、生活方式接近、权利对等、文明程度相同的城乡共同体的正式成员。而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遭受着社会地位、工作性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居住分布和社会心态等边缘化的一系列难题。文章从教育、社会保障、土地制度三个方面对新市民群体边缘化困境进行分析,从能力提升、制度保障和条件改善三个方面提出对策,解决新市民群体边缘化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新市民教育培训可有效促进新市民与城市的融合。当前新市民教育培训系统中的政府、培训组织、用人单位、社区与新市民等参与主体均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在梳理了新市民教育培训参与主体激励传导路径的基础上,以宁波为例,提出对新市民教育培训激励应强化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激励培训组织提高培训效果,发挥主阵地作用;激励用人单位主动参与,发挥重要渠道作用;激励社区拓展功能,发挥重要平台作用;激励新市民自身的内在动力与主体意识,切实提高新市民教育培训效果,推动新市民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