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笔者认为,不仅做学问和成就大事业这样,高中政治课教学也经历着这三种境界,这也是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读者心声     
《教育科学论坛》的栏目设置科学规范。"理论视野",高屋建瓴,给教师以理论导向;"课改研究",介绍课改经验,给教师以实践指导;"科研导航",交流科研动向,为教师科研工作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3.
《百家讲坛》栏目的成功,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获取不少启示。从"百家讲坛"的名称来看,"百",是言其多也;"家",言其专也;"讲",指的是讲授技巧;"坛",则适合从敬业精神角度理解。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尤其可以从上述内涵中获得启发,从而改进自己的语文教学,促进自己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4.
对于作文教学,有句话令我记忆深刻:"千人一面",令人生厌;"千部一腔",使人讨嫌;变则新,新则趣。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思索着改变,以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 一、题目创新——给以新意  相似文献   

5.
袁海波 《教师博览》2010,(12):63-63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对于现在的我,遭逢未知于是读书求知,近似于一种本能反应(当然,读书不可能真是一种本能,为此我将终生感谢引导我亲近书籍的那些老师),如同禅者所说"困来向床,寒时向火",似乎不存在"为什么"的问题。同时我也清楚,除了"我选择,我愿意",  相似文献   

6.
驶进乡春     
读过《诗经》后蓦然发现,原来我们熟悉的野菜,千百年来一直浮在生活的河流上。"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就是荠菜;"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蕨就是蕨菜,吃起来满嘴滑溜溜的;"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相似文献   

7.
休闲是"成为"的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休闲哲学强调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超越。文章从主体性、日常性、勿执性、有时性四个维度探讨禅宗的休闲哲学。禅宗指出,"本性即佛"、"自净其心",使个人通过对生命本性的认识,以自我对生活目标的设定与行为方式的选择为途径实现身心的解脱;"平常心是道",将理想与追求外化于人的日常生活,实现随缘人生;"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处于日常事务之中又不执著于妄念、杂念;"日日是好日",瞬间即永恒,全心于当下,在生命的分秒中感受休闲。  相似文献   

8.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它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管理内涵,对于政府公共文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道法自然",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转变党管意识形态的执政方式;"欲取先予",保证公民的文化权利,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事少而功多",政府不直接经营文化事业或文化设施,通过政策法规对各类文化团体、组织或机构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9.
道家的"道"既是"无",也是"有":"无"就其体言,谓体虚不实;"有"就其"在"言,谓确有"道""在"。但"道"或"无"作为一形而上的"存在",恰恰"在"于并且仅"在"于形而下的有形有名的物象之中。故"道"之"体"乃"无体之体",其"体"之显恰在于使万物通过"无"而成体;"道"之"用"乃"无用之用",其"用"之征亦在于使一切用成其为用。  相似文献   

10.
"废池荞木,荠麦青青,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心中的古扬州因诗的描绘而凄清了千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心中的感慨因词的抒发而悲凉了千年。柳永将心中伤感化作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毛泽东把自己的理想化成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些普通人也会有的情感因诗意的表达而深刻、美丽,让人难忘。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谈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道德?"道"指做人的准则、规矩和与人交往的原则和规范;"德",最基本的涵义为"得",所谓"德者得也",即人对"道"的获得,人们认识了"道",由得于已,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其实就是:道德规范之外的内容,是否可教?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来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像现行的模式这样把道德教育过程当作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杨其国 《考试周刊》2011,(69):72-73
为有效开展"互动教学",本文作者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互动之花"的沃土:宽松和谐的课堂;"互动之花"的培植:教师适时的掌握;"互动之花"的盛开:师生、生生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在黄州的"功业"主要表现为:初成"三传",建构哲学思想体系;书牍三百,自我超越的自省美德;躬耕三载,亲民为民的遗爱风范;"赤壁三咏",其文一变而登顶文峰等。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批评与阅读指导实践中,理论界为抗衡市场带给文学的负效应,频频使用纯文学、俗文学等词汇。"俗",往往和"畅销书"、商业化关联;"纯",往往和"经典"、神圣化关联。以精英意识介入儿童文学批评,屏蔽了大众文化的时代背景;"畅销书"与"经典"之间,亦不存在壁垒与等级;儿童个性化的阅读品味,更非单一的拜读经典模式即可培养。失之于简单化的言说方式,造成理论本身的种种不自洽。  相似文献   

15.
张绪山 《教师博览》2010,(10):42-43
河南农民赵作海蒙冤身陷囹圄11年,由于原来的"被害人"偶然"复活",才使冤情得以大白于天下。据报道,赵作海出狱后,有"法院带来的记者"问他"要感谢谁”,他说感谢法院,感谢党。记者再问还要感谢谁.赵作海一时僵住了。众人散去后,他坐立不安.反复躺下又起身.最后喃喃自语:“为什么要感谢?我不感谢。”  相似文献   

16.
人际交往和沟通是在社会和企业中生存、发展所需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在高职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对在校生口才方面的培养,加之因为专业限制和缺乏引导,学生本身不够重视,导致其语言表达水平低下。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本文系统论述了三个口才锻炼阶段,分别为"敢说",即增长胆量和自信;"会说",即讲话有条理、有逻辑;"能说",即提升说话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并介绍了锻炼的相应方式、方法,以此可以大幅度提升高职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文章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习作教学课堂是激发习作兴趣、强化习作训练、提升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立足"三个基点",即以解决"写什么"——激活学生生活储备及思维能力,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教什么"——教给学生习作方法,让学生学会作文;"怎么教"——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快乐作文。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被"字句表示的语义色彩有"如意"与"不如意",两者有对立也有共性;"被"字句跟"得"字句等存在互补关系;"被"字句表示的色彩跟表达"不幸"、"意外"的词汇与"如意"、"预料之中"的词汇有关。  相似文献   

20.
"传神文笔足千秋",既可言《红楼梦》,也可言中国小说经典的艺术魅力;"不是情人不泪流",既可言《红楼梦》,也可言中国经典小说读者状态。中国小说读者中确有不少"水浒人"、"三国迷"、"西游人",乃至"黛党"、"钗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