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学会求知,学会发现,学会做人,从而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多种能力,既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生活走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贴近学生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身心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四个儿童生活层面为课程框架。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实实在在的积淀,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一、《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体验的结构特征这种类型课的课堂结构,以活动实践、情境感悟、案例引导为基本特征。——活动实践。教学中的每个内容主题包含…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正是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不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尽可能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学习更多的知识,步入实践的乐园,品德与行为也得到更多的收获。  相似文献   

7.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地发现和认识生活,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让儿童在体验中拥抱生活,要在活动中升华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德育教育:体验亲近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 的活动型德育课程。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为课程的 核心。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从而 “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才能促进学生 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是新课程下开设的一门新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学 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 新的科学精神。《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人的生活为 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为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体验等教学活动 方式,让学生在真实与模拟的体验活动中获得感受 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本课程中,教师要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一种现实的环境中学会基本的道德意识,引发道德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那么,怎样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呢?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行为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  相似文献   

13.
万俐华 《江西教育》2005,(14):53-54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显然,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过程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5.
《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法,呼唤着充满生命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16.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19.
吴昌流 《文教资料》2012,(8):185-186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这过程中获得知识,加深体验,明白事理。  相似文献   

20.
傅彩霞 《教师》2010,(15):14-14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与热爱生活的儿童。担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根据小学生特点将内容的知识、观点及行为编成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歌舞、故事、竞赛等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得到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