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清朝作家蒲松龄的《促织》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是小说,都写到人化为虫子的故事,都极富想象力,都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且同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本文侧重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而《变形记》是现代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虽为短篇,而篇幅颇长,且带有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人变动物的题材是古今中外作家借以表现主题的常用母题题材。《变形记》是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促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传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人变虫的题材,《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促织》中主人公成名之子魂变促织。不论是人变甲虫还是人变促织,都是社会重压下产生的悲剧,展现了异化社会中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小说内容的最大特色乃是体现了一个"异"字,正如《(聊斋志异>序》所谓:"志而日异,明其不同于常也。" 试分述之: 1.趣之"异"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故事的起因告诉读者,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已由追求一般的奢华享乐生活转而一味追求声色犬马、斗鸡玩虫等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变形记》与《促织》在成时间,政治气候和写作土壤等方面的比较,剖析了蒲松龄在《促织》中所蕴藏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有着共同的“异化”主题、反讽意识和现实与荒诞水乳交融的创作手法,因而《促织》可称为东方的《变形记》;但是二者在主题的深度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等方面又存在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6.
杨宝海 《沧州师专学报》2002,18(4):35-37,39
从布莱希特“间离化”美学理论出发,诱视了中国古典小说《促织》,主要分析了《促织》中形象“变形”艺术手法的使用所造成的“间离化”审美效果,并进而思考《促织》的思想价值,论述了《促织》对封建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所具有的客观提示作用。说明了《促织》的创作实际一定程度上合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主题和表现手法方面将《促织》与西言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表现“异化”主题的经典作品《变形记》作了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了两篇关于变形的文章,一篇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一篇是蒲松龄的《促织》,一个是人变成了甲虫,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那么,除了变形这一点两者相似之外,两篇文章是否还有可比之处呢?  相似文献   

8.
<正>一、“跨文化语境”:《促织》《变形记》比较阅读的可行性思路何谓“跨文化语境”?即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强的当下,不同文化归属的人交流程度加深,“面对陌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陌生的文化,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构成了跨文化语境。”为什么要以“跨文化语境”作为解析《促织》和《变形记》比较阅读的一种思路呢?  相似文献   

9.
<正>【导学设想】《促织》与《变形记》均被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列入高一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所选择的五篇(部)中外小说,皆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共同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促织》是中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言短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成名一家的遭遇,反映了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0.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极具艺术特色的短篇精品。小说通过描写成名因应付官差而备受摧残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情节:跌宕起伏小说以征集、捕捉、交纳促织为线索,百转千回,曲折动人。‘征虫-觅  相似文献   

11.
杨文妮 《作文》2023,(16):25-26
<正>奥匈帝国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被编排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和《聊斋志异》中的《促织》排在一起,从马克思阶级分析论的角度来看,都反映了人在他们所生活的阶级社会中发生了异化。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沿着《变形记》的行文脉络,对格里高尔在受难者之路上的心理历程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面对甲虫之躯,格里高尔是平静的,而他人却是排斥的;已是甲虫之躯,格里高尔在能不能工作的矛盾中痛苦地挣扎;  相似文献   

12.
《变形记》和《促织》,两部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设计的怪诞而荒谬的故事情节———"人变虫"。卡夫卡和蒲松林,两个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在构思上竟会有如此相类似的契合点,作者在表现对社会和现实强烈的控诉之外,还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着的深刻的社会现实:人的异化。而同时,异化后的"人"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之间的冷漠,值得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变形记》的研究和评论,众多观点的核心是异化、荒诞,而笔者认为,《变形记》独特的魅力在于小说对人的异化进行了"错接"式的文学想象。"错接"是其表达异化主题的艺术方式,而其荒诞感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与此。在这部经典名篇中,卡夫卡以超拔的想象织成了一张灵与肉的"错接"图景,图景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拷问,构思新颖独特,极富审美趣味。本文拟从"错接"切入,对这篇名作进行一番艺术探析。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描写了一个荒诞离奇故事,揭示了人的异化,人性的扭曲,反映了社会现实。一道门阻隔了两个世界,本文浅谈《变形记》中"门"内外的世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荒诞背后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促织》的反讽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小说的命名《促织》一文塑造了“成名”这个老实迂讷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小说通过对其得虫、失虫、再得异虫这一具有改变命运性质的情节的记录,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只要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只要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卡夫卡,一个是中国清初文人,一个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小说家,国籍一中一西,作品相隔200多年,本不可相提并论。但是,他们的作品《促织》和《变形记》却表现出惊人相同的创作指向,正如钱钟书先生指出的那样:“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谈艺录·序》),在中西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社会情态背后,存在着普遍的“文心”,为我们提供了文本解读的巨大价值。一、创作指向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己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同属变形母题,都有作者的自伤自哀、讥讽社会的浓厚色彩.从美学特征、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主题思想与创作动机、艺术特征等方面对两篇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可以为理解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促织》在控诉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这一内容上有它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因为"宫中尚促织之戏","为人迂讷"的成名为了缴纳促织,"薄产累尽",屡遭官府杖责,最后几乎家破人亡.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从肉体到精神的蹂躏和摧残.这是小说表现的思想性之所在.但这种思想性,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逻辑概念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变形记》为非现实主义作品的说法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从卡夫卡当时力求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变物现象的创作动机,从小说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真实描写,从作者创作《变形记》前的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从小说的内容,都可证明作者虽然运用了拟物化、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但坚持了“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1.概括主要情节,感受格里高尔形象的意义.(重点) 2.通过比较分析,体悟小说多元化的主题.(难点) [课前准备] 通读《变形记》全文,思考课本"学习提示"第三段中的问题,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堂上打开百度网页,搜索《变形记》"百度词条"(PPT):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