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是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解型师生关系是指为了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角色换位"能有效地引起师生的心灵沟通、感情共鸣."角色换位"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共创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2.
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建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是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解型师生关系是指为了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积极营造理解型的学校和班级文化氛围,创设理解型的课堂环境以及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够保证教育意义的最终生成。对话型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通过师生对话进行知识共建的教育意义共生过程。它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话,有助于消减师生矛盾,有助于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在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平等是起点,对话是过程,理解是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代际伦理关系,充满着"师道尊严"的压制与顺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与超越使师生关系转向和谐化的现代伦理准则,现代和谐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和师生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归宿,是建立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必然诉求,也是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全社会追求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5.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情感教学的前提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热情、具有同情心,多采用恰当的鼓励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建立信赖、理解型的情感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应融洽,和谐和轻松,不宜过于拘谨或严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实现师生零距离,教者应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每当我接触新同学,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与  相似文献   

6.
<正>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对话式教学有助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对话的主体,通过对话和交流,不断发展。"对话型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后的一种发展趋向,主要是通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唤起学生对生活独特的体验。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为语文课堂增添活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呼唤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因为昔日师尊生卑、师强生弱、师严生惧的"猫鼠型"师生关系,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也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代之而起的应该是互敬互爱、宽容理解、协作同生的和谐式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实世界"中的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分离"的理念基础上。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平等和对立地位。在"我与你"的"生活世界"中,人与人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对话。基于此,民办高校师生需要回归本真对话,建立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生活在一个对话的世界里。任何人的观点、主张、思想都是通过对话交流得以沟通、理解和升华,由此,人的个性、主体性、平等性和差异性才得以尊重、承认与彰显。对话的实质是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独立的去发现问题,建构知识体系。要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独白型师生关系,改正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形成的教学缺陷,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对话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伟  郭丽萍 《考试周刊》2013,(30):44-45
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独白地位,师生关系单一、冷漠,缺少对话与交流。主客体思想的对立与使得教师与学生关系异化。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教师独白的地位受到冲击,应运而生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是双方共同在场,共同参与,互相"倾听",互相"接纳"的过程。对话和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中"我—你"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高效课堂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高中政治课堂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需要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小"是指教师问题的切入点一定要小,"大"是指教师所设置问题的内涵要大;还需要处理好"易"和"难"的关系,对有难度的问题通过设置数个存在逻辑关系的简单问题来实现。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敢问、爱问,还要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提问,抓关键词教会学生提问,考虑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学会层次性提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论“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创新教育需要与之相应的师生关系。本文提出了一种利于创新教育的高校师生关系模式——“同伴探索”,并就这种关系模式在创新教育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同时阐述了“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对高校师生的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13.
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学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场景中 ,学生常常会在实际上变为“非受教育者”,并有可能在实际上充当“教育者”。师生之间应由静态的“师教生学”关系转变为动态的“共生互学”关系。“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的观点与行为正逐步成为我国教育的一种“新现实”。  相似文献   

14.
新的学习科学的特色就在于它强调理解性学习。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在学校“让生命之花幸福绽放”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尝试构建理解性学习课堂,初步形成了理解性学习三段式课堂——创设情境,构建理解心理场,为建设理解性学习课堂奠基;搭建脚手架,构建理解操作场,培养学生带得走的理解力;开展反思,构建理解经验场,让学生积攒理解性学习的后劲。  相似文献   

15.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是教育活动的表现形式,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传统的师生关系长期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哲学解释学把"理解"作为人的存在方式,那么就是把"人"作为根本问题来研究。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我—你"的理解与对话关系,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师生双主体论把培养和发挥师生主体作用看成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目标,把教与学的对立关系转化为师生互动关系,是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促进师生双主体的共同发展,还必须重视开展可持续发展性教学,推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技工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技工学校师生关系有新的特征,主要表现是“两个降低、一个靠近”,即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降低,教师对学生的喜欢度降低,师生关系向师徒关系靠近。  相似文献   

18.
赵传兵 《成人教育》2013,33(2):73-75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机智常被视为解决教学突发事件的技巧。其实,教学机智内蕴道德德性。教学机智的德性是两维的:"他维"和"己维"。教学机智德性的"他维"指向对学生的关怀,体现在教师"替代父母"的责任;教学机智德性的"己维"指向教师对自己的关怀,体现在教学可以为自己带来自足的幸福。在机智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坦诚相遇的主体间性关系,是一种"你—我"式的和谐、平等关系,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动态中心"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既具有合理性,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学生和学习之间更为和谐,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差。“动态中心”———学习中心的转移模式可以更好地解释师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结构的转换,辩证地把握学习的主体性建构,是外语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Germany historically responded to student diversity by tracking students into different schools beginning with grade 5. In the last decades, sociopolitical changes, such as an increase in “German-as-a-second-language” speaking students (GSL), have increased diversity in all tracks and have forced schools to consider forms of individualization. This has opened up the scientific debate in Germany on merits and limitations of individualization for different student groups within a tracked system and heterogeneous classe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exploratory study was to examine how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i.e., teacher self-reported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practices and individual reference norm orientation) is related to student-perceived teaching quality. Additionally, we considered moderation effects of classroom composition in relation to achievement and proportion of GSL students. Longitudinal data came from 35 mathematics classes with 659 9th and 10th grade students.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 self-reported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practices and individual reference norm orientation and monitoring. Regarding the composition effects, the proportion of GSL students in class moder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 self-reported individual reference norm orientation and cognitive activation. Our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that classroom composition can differentially impact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behaviors and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