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北京的胡同没有哪一个像东交民巷那样,曾让中国人感到屈辱,又感到自豪!东交民巷据称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有1500多米长,其西头挨着天安门广场,东至崇文门内大街,与东长安街平行,属北京核心街区。这里曾是北京最早的外交使馆区,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耀和屈辱。东交民巷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末忽必烈  相似文献   

2.
北京作为现代意义的对外交往中心,起点在东交民巷,时间是1860年。而1949年后的北京,再次成为了大国外交权力的角逐场。1957年,建国门外使馆区和三里屯使馆区初步建成,此后,西方发达国家使馆逐渐云集此处,迎接新中国的客人们。  相似文献   

3.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各高校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他们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游行队伍首先开到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表示抗议,随即他们转向东单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火烧赵家楼”。后来,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逮捕了许多学生。  相似文献   

4.
1840年至1912年间,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城市结构与城市功能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内外城界限逐渐打破,改变了清朝以前区分严格的形势;先进的交通设施开始在北京设立,增加了北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新商业区的出现,促进了北京旧时功能分区的改变,体现了北京城市规划布局上的进步;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形成和早期电灯、自来水等现代化市政设施的发展更是将北京的规划结构向近代化的轨道大大推进。尽管这一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缓慢和总体水平低下,都市规划结构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城市的空间结构在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上都体现了开放性,北京终于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帝国首都,逐步向近代化的都市迈进。  相似文献   

5.
第九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重点问题《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在与八国联军战争中,中国遭到失败。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一)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加上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九亿八千多万两,还有各省地方赔款两千多万两,总数超过十亿两。(二)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单独设立使馆区,可在使馆区内驻兵,中国人民不准在此区  相似文献   

6.
邵建 《学习之友》2013,(1):46-47
1919年“五四”那天,是《新青年》广场民主的第一次上演。那天的高潮不在天安门,不在使馆区的东交民巷,而是在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据当时在现场的北大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五四运动”的命名者)回忆:章宗祥和一个日本人躲在一个小房间里,  相似文献   

7.
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条外交工作方针.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出布告,接收一些国家设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结束了历经百年的外国驻兵权的屈辱历史.  相似文献   

8.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1):I0020-I0021
北京市第一一九中学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具有150多年历史的学校。“学校地处北京泛CBD商区,紧邻长安街,毗邻建外使馆区,具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文化视域中,北京的形象由虚而实、由无足轻重而变得举足轻重始于明治时期。明治时期来北京的日本文化人,既在那里"一叶知秋"地探察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态势与走向,更试图从中发现对中国"一剑封喉"的现实方策。深受汉文化浸染的汉学者的北京之行多充溢感伤情调。这种失落源于以帝都萧索破落的景观为表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孔教在近代中国的失效以及"礼仪之邦"国民的鄙俗化堕落等等。带着北京之行获得的高度文化自信和"彼消此长"的自得,为实现对华文化侵略,他们开始了理论及实践层面的谋划与探索。文化侵略之外,领土、经济利益等层面的诉求使日本对华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战争中,福泽谕吉等重要文化人剑指北京的"扼喉"之论,对战事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甲午战后,作为胜利一方的日本走上了与西方列强联手侵华的道路,近代北京也因此被强制地染上了"世界色彩",并因其具"咽喉"意义,遂成为列强在华利益争衡的枢纽。《辛丑条约》中有关列强在京驻兵等条款以及作为治外法权地"国中国"的东交民巷,都使中国的主权与民族尊严遭遇极大的挑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难以抹灭的国耻,也极大地左右了大正、昭和时期来京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书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天津近代服饰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天津近代服饰与北京近代服饰、与中国北方其它城市和地区近代服饰以及与上海等南方城市和地区近代服饰的差别与联系,并就天津近代服饰与其之前历史上的服饰予以分析阐述;结合天津的历史、人文、经济等诸多要素总结出天津近代服饰变革的主要特点——近代性(甚至于现代性)、文化多元性、包容开放性、时尚引领性,及其在我国服装发展演变.特别是中国北方近代服饰发展演变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