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致使是一个语义关系范畴,表达的是致使者通过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导致被使者产生一定的致使结果。首先,提出沿意象图式、语义结构到语法结构的顺序建构致使范畴的研究思路;其次,探寻致使形成的认知根源-驱动图式和语义核心一致使力的传递,得出致使语义结构式;然后通过一套变量来控制语义结构向语法结构的映射,以期建构致使语法语义范畴。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式是由概念决定的,要分析英语致使句式就要分析致使概念.而致使概念的核心是致使力,它是致使概念的决定因素,对概念的其他部分起着制约作用.因此要分析英语致使句的生成,关键是分析致使力的性质和特征.通过分析致使力的根本性质,把握语言层面上的各种句式的差异.典型的致使力决定了原型致使句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使"字句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认知理论对"使"字句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使"字句表层句法结构是致使义深层语义结构的"直接映射"; 并对"使"字句的语义特征进行考察,发现绝大部分"使"字句具有[-动态性]、[-自主性]和[ 已然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简要分析致使情景与致使表达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从现实性与虚拟性角度来探讨致使表达的语法、语义与功能差异。文章认为,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虚拟是一种非现实、假设或主观意愿,由此得出三种致使类型:现实致使、虚拟致使和虚实相间的致使,分析时间、否定、疑问、条件、情态和祈使等因素对它们的制约,以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致使情景的发生和致使表达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简要分析致使情景与致使表达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从现实性与虚拟性角度来探讨致使表达的语法、语义与功能差异。文章认为,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虚拟是一种非现实、假设或主观意愿,由此得出三种致使类型:现实致使、虚拟致使和虚实相间的致使,然后分析时间、否定、疑问、条件、情态和祈使等因素对它们的制约,以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致使情景的发生和致使表达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有一类形容词,在一定的致使框架中可以表达致使义,即致使形容词。致使形容词具有人的感觉和引起感觉主体的变化两个语义特征,可分为生理类致使形容词和心理类致使形容词,它产生于状态性致使事件对被使事件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变化,多通过动结结构突显致使义。  相似文献   

7.
致使作为一个语义范畴,在世界语言中具有普遍性。汉韩致使句都包括致事、使事、致使力、致使结果四个基本语义要素,即两种语言的深层结构是相同的,但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则明显不同。本文通过汉韩致使句的致事成分、使事成分、结果成分的对比,找出两种语言致使句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8.
致使结构的原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在原型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致使词汇范畴的原型特征,指出其原型是致使动词中的单纯词汇动词,介绍和分析了致使结构的深层结构,含纯词汇性致使动词的致使结构,及物性特征,事件结构特征,致使句式特征以及典型“致使一运动”性致使结构。并把上述特征与Langacker(1991)的标准事件观察模式结合,设立了致使结构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9.
汉语动补复合词致使性特征的语法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达致使是汉语动补复合词的重要特征。动补复合词到底是在词库内还是句法层面上生成的,其致使性特征又是如何核查的,这些问题引起了生成语法学者的关注,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本文拟在评介有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汉语动补复合词的句法、语义特征,探讨汉语动补复合词致使性特征的语法属性。考察结果表明,汉语动补复合词的致使性特征似应视为句法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致使”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而致使动词是其最核心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有六个单纯致使动词,分别是“使、令、让、叫、给、要”。本文运用Givon的六个语义控制参数对这六个单纯致使动词进行了应用分析,得知这六个致使动词的语义控制紧密度成递减顺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致使义"角度出发,研究致使范畴的动结式。综合运用语义指向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变换分析等方法描写了致使义动结式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致使"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而致使动词是其最核心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有六个单纯致使动词,分别是"使、令、让、叫、给、要".本文运用Givón的六个语义控制参数对这六个单纯致使动词进行了应用分析,得知这六个致使动词的语义控制紧密度成递减顺序.  相似文献   

13.
自从A.E.Goldberg在1995年提出并详细描述英语的致使移动构式[NP1+V+NP2+PP]以来,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从多视角、多层面对英语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研究,并与汉语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比较分析。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意象图式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探讨了英汉语中致使移动构式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引发其差异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致使动词的类型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眼于动词的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将致使动词分为两类:静态致使动词和动态致使动词,前者指本身带有致使义的致使动词,后者指本身不带有致使义的致使动词。文章着重分析了后者在致使框架中发生的词义变化及其制约因素。最后根据致使力的隐喻扩展,对广义的致使动词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王会杰 《考试周刊》2008,(5):144-146
这篇论文从"被"字句的定义入手,引出"被"字句的致使含义,并尝试从概念框架的角度来诠释"被"字句的致使语义和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的语法主语基本上是由动词的受事担当,而该动词的逻辑主语(或称施事)在中动句型中则不可见(intangible),很多学者据此认为中动词的施事是隐含的,隐含施事是界定中动结构的本质性区别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文章通过对英汉双语的中动词进行内在意义的分析认为:中动结构的施事存在与否与中动词的内在意义因子紧密相关。英语中动词在选择上具有的致使不确定性使得施事的存在缺少必要条件,因而施事性并非英语中动结构的本质性特征。而汉语中动词全部选择具有自主性的动词,因而施事性是汉语中动结构必须具有的本质性特征。通过对比,找到了两种语言在施事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汤景鑫 《现代语文》2009,(10):46-48
本文从配价语法、语义指向和语音特征等角度对“N1+V1V2+N2”句式进行了分析,讨论能使其产生“致使”意义的制约条件,并分情况讨论了V1V2可能有的配价组合方式,得出了“N1+V1V2+N2”结构只有在V2是一价动词时才能够产生“致使”义。  相似文献   

18.
致使义是兼语句的共同语义特征,致使范畴有多种次范畴,根据周红(2006)隐喻扩展理论的分析,言语致使是致使的一个重要次范畴:本文认为V1为言语致使动词的兼语句是兼语句中的一个典型,对其进行了语义和语用进行了重点分析,语义上将致使情状分为七种,语用上用格赖斯(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与奥斯汀(Austine)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将N2的话语优先权地位分为四种.  相似文献   

19.
"让"字句主要表达两种意思:"致使义"与"容许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类"让"字句在语义特征上存在着多方面差别,进而全面考察"让"字句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致使义处置式的"处置"意义逐渐减弱,导致整个句式在语义上演变为"致事+致使能量+所使+致使结果",在句式意义上和抽象使役句一致。从语义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近代汉语致使义处置式的来源和发展,认为"致事"和"所使"之间存在能量传递,这种能量传递和两者的生命度有密切关系。"致使结果"是能量传递的终点,多表现为状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