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莎士比亚既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154首十四行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献给友人及爱人的颂歌中,也体现在他对人类艺术及爱情的赞美中,其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的本性——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既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154首十四行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主义。人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献给友人及爱人的颂歌中,也体现在他对人类艺术及爱情的赞美中,其人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的本性-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弥尔顿十四行诗融合了自由,爱,世俗主义等因素,不可避免地被人文主义氛围包围着。以主题丰富多样著称的弥尔顿十四行诗成为十四行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人文主义思想在其中得到充分反映。弥尔顿的人文主义者和清教徒两种矛盾的人生角色也在其十四行诗里达到巧妙的平衡和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福斯特作为20世纪初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宗教、信仰等独到的观念及其人文主义思想别具特色。在《安德鲁斯先生》这部短篇小说中,他运用反讽的手法讽刺了传统宗教,主张摒弃私欲的个人主义,用爱与智慧终生致力于人类的进步事业。这也是他深刻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5.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重要科幻小说之一《三四五区间的联姻》倡导一种后人文主义的生存方式,即人类应该与非人类、他者及世界和谐共处。通过文本细读,从去人类中心化、颠覆男权女权文化二元论和解构种族区域优越论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后人文主义思想以及莱辛渴望建立平等和谐生态理想社会的后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文主义信仰者的莎士比亚,几乎在他的每一部剧作中都高举人文主义的伟大旗帜。但在他后期的传奇剧中,因为对社会现实的厌倦和失望,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则不可避免的幻灭了。《暴风雨》作为莎士比亚晚年传奇剧的代表作,体现的正是莎士比亚幻灭的人文主义理想。在这个作品中莎士比亚寄希望于超自然因素和宽恕思想来解决社会矛盾,正是其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是伊丽沙白戏剧和十四行诗的集大成者。通过对莎翁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莎翁如何将人文主义思想用于文艺创作,从而达到用以"人"为本的观点去反对神的权威和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很多作品对于后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他被后人称为“诗人的诗人”。《爱情小唱》是他的一部十四行诗集,这部诗集在内容上除了赞美爱情外,还有文学使人不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信念以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所主张的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及时行乐的主题。在格律上,他运用独创的“斯宾塞式”十四行诗,使整部诗集显得结构巧妙,工整洗练。  相似文献   

9.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很多作品对于后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他被后人称为"诗人的诗人"。《爱情小唱》是他的一部十四行诗集,这部诗集在内容上除了赞美爱情外,还有文学使人不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信念以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所主张的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及时行乐的主题。在格律上,他运用独创的"斯宾塞式"十四行诗,使整部诗集显得结构巧妙,工整洗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和第130首为例研究莎翁独特的语言艺术.莎士比亚高深的语言艺术让他的作品久盛不衰.莎士比亚的语言天赋既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戏剧中,同时也体现在他的十四行诗里.多种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使他的戏剧和十四行诗读起来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1.
哈罗德·布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他不仅认为莎士比亚是西方经典的绝对中心,更坚持认为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人物形象塑造,对人的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死亡的关注等方面,直接在精神和意识上创造了我们,扩展了我们。布鲁姆关于莎士比亚的这一看法,对我们理解莎士比亚不无启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佛教圣地五台山最为殊胜之处在于它被汉藏佛教徒共同确认为大智文殊的道场.这一点构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价值。文殊智慧中所渗透的人文精神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值得珍惜的宝贵遗产,而且对于今天的先进文化建设和现代人的精神修养也不乏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In Shakespeare’s sonnet 130"My Mistress’Eyes",the speaker applies many images to make a lot of contrasts between some natural things with his love.The first two quatrains are about his love’s flaws,while in the third quatrain and the couplet,the speaker praises his love’s beauty and expresses his love for her.In Spencer’s sonnet 15,the speaker also uses many images to compare with his love,but the images he used are precious and  相似文献   

14.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译介是中国莎学史的重要一环。王元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译且评、洞见了莎士比亚的人性艺术、对中国的莎剧演出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评。王元化并非一开始就认可莎士比亚,缘于张可、马克思等因素的熏介,他逐渐喜欢上了莎士比亚。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有着特定时代的历史烙印,又与他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紧密相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莎士比亚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英国十四行诗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而其第18首堪称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或者说英国十四行诗的标本。莎士比亚通过对诗歌艺术力量的赞颂,既达到了高度赞美爱友的目的,又表现了对自己诗歌艺术的信心,极大地扩充了其作品的内涵:人与自然相比,自然是伟大的,自然会销蚀人的美丽,然而人的智慧却更伟大,智慧的结晶——文学(诗歌),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时空而达到永恒。  相似文献   

16.
比较莎士比亚与郭沫若之后的发现是:莎士比亚在16世纪就已经达到的人性的深度,400年后郭沫若却未能达到。其外部的原因是20世纪中国的现实并未给戏剧舞台留下太大的向人性纵深拓展的空间,而内部的根源则是郭沫若戏剧的“席勒化”倾向,人物永远为主题的表现而行动着,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但是,郭沫若的戏剧却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这既是中国艺术传统影响的结果,也是其艺术个性所做出的独特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W.H.先生画像》中,王尔德从同性爱的角度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了解读,把其中的爱情归属为古希腊哲学家热烈赞美的“爱恋男童”爱情模式,隐秘地为自己的同性爱进行了辩解。事实上,王尔德这种做法是把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维多利亚时期三个迥然不同的时代并置,用十九世纪末的性观念、评价体系来定位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的同性爱,是一种文化空间的错位。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作品中流动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人的主题,体现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关怀人的生存处境,关怀人的内在灵魂,以人道主义为准则判断问题,倡导宏博的爱愿等。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在当下中国文化语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美国的超验主义理论崇尚直觉,强调自然界是神对人的启示,人可以从自然界认识真理,达到精神和道德的完善统一。梭罗把超验主义的原则作为自己的哲学理念付诸实践行动。《瓦尔登湖》以梭罗两年多的亲身经历为主要内容,宣传大自然的美好,批判工业文明的消极影响,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找寻生活的意义,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他的主张最终突破了超验主义思想的局限,开启了美国自然文学和生态文学的先河。书中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与实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