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尔王》被视作莎剧中悲剧性最强的作品,然而该剧的荒诞喜剧色彩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也最为浓厚。在《李尔王》一剧中,莎翁通过喜剧性场景的设置、喜剧小丑的安排、荒诞命运的揭示等多种手段拓深其悲剧性,使其达到悲剧艺术之颠峰。  相似文献   

2.
西方始于古希腊的崇悲剧轻喜剧论,至文艺复兴即受到挑战。从理论到实践,融严肃与滑稽为一体渐成共识,受此风气影响,甚至小说领域也致力于创造兼具喜剧特征与悲剧特征的文学典型。莫里哀无疑是这一艺术主张在古典主义时期最好的继承者和体现者,他往往赋予喜剧人物以悲剧性特征,即通过形式上的荒诞,表现可卑可叹的实质。对此,通过《堂·吉诃德》与《悭吝人》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共通之处,可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3.
赵耀民的剧作尤其是1990年代的作品,不论是在思想的深刻性上,还是形式的探索性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赵耀民剧作的原型意象丹顶鹤和飞机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抗;人物从人杰到歌妖表达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他提出的荒诞喜剧说蕴涵了荒诞性、悲喜结合的“双层反向性”和现实批判性。进入新世纪后,赵耀民改编了大众化和娱乐化的轻悲剧和歌舞话剧,放弃了原创性和荒诞喜剧的创作,时代呼吁更多的荒诞喜剧作品出现。  相似文献   

4.
李渔的小说表面上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而实际上背后包含浓郁的悲剧意蕴。这种悲剧意蕴主要包括:人生的悲凉与无奈;美的不合理的悲剧命运;封建末世的感伤情绪。悲剧意蕴的获得使李渔的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也因此不能把李渔的小说简单地划入轻松喜剧或滑稽喜剧一类。  相似文献   

5.
荒诞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核心范畴,但作为一种新的审美范畴,与优美、喜剧、悲剧、崇高既有区别又有某种内在联系。在审美意义上,荒诞的人在抗争中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也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这样荒诞也具有了尼采所倡导的"悲剧精神"的"超越"精神,而这种超越精神集中体现在加缪笔下的西绪福斯身上。可见,荒诞美学范畴应该和西方的悲剧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6.
喜剧是欧洲古代美学范畴之一。法国17世纪戏剧理论家高乃依说:“喜剧和悲剧的不同之处,在于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的和严肃的行动;喜剧则只需要寻常的、滑稽可笑的事件。悲剧要求表现剧中人所遭遇的巨大危难,喜剧则满足于对主要人物的惊慌和烦恼的模拟。”莫里哀说喜剧“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的滑稽言行,在戏台上轻松愉快地扮  相似文献   

7.
颠覆与建构是鲁迅与加缪悲剧创作的母题,由于两个人站立的哲学高度不同,其悲剧色彩存在较大的差异。颠覆悲剧,加缪关心形而上的人生终极意义,鲁迅关心形而下的现世意义。建构悲剧,加缪弘扬人类的生命意识,显得悲壮,鲁迅悲剧悲喜参半,荒诞滑稽。  相似文献   

8.
文章坚持从文本出发,对《窦娥冤》相关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认为:蔡婆婆与窦娥的性格冲突也是导致窦娥悲剧性结局的因素之一;窦娥始终不反天地,不反现实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只反滥官污吏。窦娥的深度悲剧正在于:恪守人间规范,最终反成其殉葬品。关汉卿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吁天传情这一表现传统,将其移入戏剧当中,并借天地遂人所愿这一形式结尾,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该剧充分调动以滑稽为表现形式的喜剧性因素,使得悲剧与喜剧相映衬,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悲剧和喜剧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但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约瑟夫·海勒通过高超的人物塑造、绝妙的讽刺、难以置信的悖论和创造性的荒诞,成功地将幽默与恐怖、喜剧与悲剧融为一体,从而揭示出战争的无情和残忍。  相似文献   

10.
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所产生的美学和文学的影响,它使“荒诞”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他们大胆地进行文学样式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悲剧、喜剧的范畴,创造了喜悲剧。  相似文献   

11.
《尘埃落定》一反传统的英雄或才子加美人的喜剧婚恋模式,写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傻子和美女的非同一般的婚恋悲剧,这种悲剧不仅是红颜女子的,也是男人的,也是命运的。  相似文献   

12.
黑色幽默文学是世界文学中重要的现代派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盛极一时。黑色幽默诉诸于人类形而上的灾难命运,厚重的悲剧意味与浓烈的喜剧色彩之间分外矛盾,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的这个荒诞世界。它在文学艺术上表现的特征也值得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精神巨人,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多年的创意。他有生命的本能和来自音乐的精神力量,对命运阻力不妥协、不屈服,交织着堂·吉诃德式的喜剧色彩和西绪福斯式的悲剧精神。所以,克里斯多夫是多重人格的英雄。  相似文献   

14.
在古典主义者眼里,悲剧与喜剧被认为是高贵与低俗两分对立的,然而莫里哀却把悲感与喜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喜剧作品中隐含着深深的悲感底蕴,揭示出在“笑”的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生悲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悲剧不能太深、喜剧不能太浅的观念以及中国悲剧分类上的特点与喜剧的民间性特点,使我国戏剧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它直接体现了在这种观念之下的深层民族性特点。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民族文化、民族性的思考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诞”是20世纪西方历史语境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在现代派学中有集中而深刻的表现,现代派学中既有荒诞人生的种种表现,也有对荒诞的反抗和超越。就美学意义而言,现代派学中的荒诞是对传统悲剧、喜剧的突破,是喜剧性的形式和人类处于困境中的悲剧性内容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一部伟大的《史记》既包含了深沉的悲剧性,也蕴藏了幽默诙谐的喜剧性。司马迁用幽默机智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诙谐滑稽的喜剧人物;用讽刺的笔调勾画了王公贵族和反面人物的荒唐可笑;《史记》的喜剧性中还隐含了悲剧情调,使这些喜剧作品有了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Hello!树先生》和《钢的琴》两部"叫好不叫座"中国小成本艺术电影又一次上演了"爱比死更冷"的悲喜剧。两部电影切近"底层"风格特异,揉正剧与喜剧、再现与表现为一体,充满"二元对立"的关系,共同演绎了现代化中国荒腔走板式的"荒诞"与"疯狂"。《Hello!树先生》和《钢的琴》相继出现无疑是对中国现有电影严重同质化的有力抵抗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中的李逵应该定位在悲剧人物而不是喜剧人物,尽管他具有喜剧性格,而且头脑简单、蛮干粗鲁、嗜酒贪赌、耍乖撒泼等,确乎是他落后的一而,然而所有这些,只是他思想性格中次要的一面,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他的憨直、勇武、豪气和反叛的精神,是他对梁山事业的忠诚和对梁山弟兄的最真纯的义气。但是,恰好是讲义气的哥哥宋江以不放弃忠孝为原则,讲义气的弟弟李逵以不放弃反叛为原则,于是义气就降为附属物了。由于义气与忠孝发生对抗性矛盾,执意实行招安投降的宋江就与反对皇权、反对招安的李逵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裂变:两人一面是“兄弟”.一面是“对头”。李逵的悲剧正在于:梁山事业最终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害死李逵的人,除了他的敌人.竟还有他的同志、朋友、兄弟!还可以说,除了大宋皇帝是罪魁祸首,宋江的忠孝思想与李逵的义气失误也充当了刽子手。这就是李逵悲剧的审美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