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韩愈研究从唐代就已开始 ,而到了宋代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又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四大家的影响最大 ,尤其是王安石对韩愈的批评更是引起了后人足够的关注。但学界对此的评说又往往多有歧见。文章则认为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王安石在不同时期所持的韩愈观。王安石在入仕之初虽然也曾竭力崇扬韩愈 ,但主要的是尊崇韩愈在“时乎释、老”的大气候下 ,己独不然的大无畏精神 ,也即捍卫儒道 ,力排佛、老的所谓“真儒之效”方面 ,至于韩愈之论“性”“道”以及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微词。文章还就王诗多效法韩诗而对韩愈诗论又多有贬抑的现象作出了深入辨析 ,并对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作了恳切的商榷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韩愈研究有50多家,有一些是对其人品、文品的批评,颇有分析研究的价值。就人品来说,唐人的评论已定下后来评价的基调:韩愈是忧国忧民的入世者、颇能奖掖后进的导师、秉正执笔的史官。在文品方面,确立了“韩文”的崇高地位,但对“韩文”的使用价值有所怀疑,对“韩文”的小说笔法有争议,对“韩文”的传记作品有不同的评议。唐人对韩愈的诗并未认真地作出明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苏轼不仅极力称道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且把韩愈的文章与杜甫的诗歌、颜真卿的书法、左丘明的史传一并论及:“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韩愈的文章所以能够“起衰”,就在于他善于“集成”。应当说,韩愈的集成,在思想内容、风格源流和文章形式疗面皆有其表现,而这里则仅就其文章形式方面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刘熙载曰:“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蒋湘南曰:浅儒但震其起八代之衰,而不知其吸六朝之髓也。”刘、蒋二人的见解基本是一致的,他们都指出了:韩文不仅继承了古文的形式,同时也大得力于骈文的遗产。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推崇《孟子》,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列入职高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名篇,文章分别是北宋时期具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王安石和苏轼的名作。它们与一般的游记的不同,就是不只注重山川景物、风俗人情的叙述和描写,还重在说理,使文章带有浓厚的议论文味道;但它们又与一般议论文不同,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写游褒禅山的经过,但又不多描写景物,而是尽量就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也就是明写游山,而喻写治学,得出了治学“要深思而慎取”和“要有志”的结论;《石钟山记》作者苏轼通过自己“夜泊绝壁之下”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在文学方面他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北宋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已经五十岁了,虽然历尽沧桑,但其政治、学术地位都渐趋顶峰,用时下的话说,是“人气”越来越旺。就在这一年,他于《再论水灾疏》一文中,对曾多次褒扬、时任群牧判官的王安石,又一次不遗余力地夸赞:“(安石)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论议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所谓无施不可者。”而且,此老还满怀欣喜之情赠了王安石一首诗: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古文运动 ,不仅是一场文体、文风的革新运动 ,同时也是一次文学语言的大变革。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和倡导者 ,只是柳宗元逻辑思维严密、性格谦和 ,文章以峭拔见长 ;而韩愈则好名利、有霸气 ,文章以气势和新奇取胜。在散文语言的革新上 ,韩愈的主张及实践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韩愈重文 ,他虽然说“文以明道” ,但事实上他更为注重的是文学传统 ,而不是儒学传统 ,这是历代古文评论家们都注意到了的问题。仅“文辞”二字 ,就在韩愈的诗文中出现了二十多次 ,可见他对文章语言的重视。朱熹在《朱子语类》…  相似文献   

9.
韩愈散文的叙事艺术王章焕韩愈文章,以实用为目的,常常是叙事说理,合而为一。后人在论及韩愈文章时,多着眼其议论特色,而叙事文字及其特色则很少论及。然而“文章唯叙事最难。”韩文虽以议论为人称道,而他的大量叙事文字却具体体现了这文章“最难”之处。1韩文叙事...  相似文献   

10.
【招数指津】有两个经典的例子,一个是贾岛“僧推月下门”被韩愈一锤定音为“僧敲月下门”,另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绞尽脑汁,换词数次,才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敲定,这两个例子都成为文坛炼字佳话。  相似文献   

11.
韩愈墓志对文体的变革之功,学界多有阐述。但韩愈墓志亦有"尊体"之处,如保留墓志的基本要素、为志主隐恶及作者无甚可记则不记,学界于此多有忽视。由"尊体"以致"变体",如志主无甚可写或个性不突出之时,韩愈多做改变,从而导致其部分墓志出现变体,这是韩愈墓志文体新变的一个原因,对此鲜有学者注意。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在文化专制方面的特点是,不仅特多文字之忌,也不仅大兴党狱;对于词臣撰写文章,干预也非常具体。他命题为文,都不称旨,乃御制一篇,自鸣得意。他对古人之文,如韩愈、柳宗元的某些作品,也有批评。这对明代文章的发展变化是有影响的。宋濂在他的影响之下,所为文章,多有台阁气息。宋濂本是由元入明的易代作者,其文曾有“馆阁”和“山林”两类。其“馆阁之文”,是最有明初文章的时代特色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唐代墓志,学者多注意其文献及史料价值。而把其作为一个单独的文学研究对象来加以研究,学界则较少关注。从发表的文章来看,研究韩愈的墓志文是其中重点,但新观点已不多,其他作家则较少被关注。从文体演变的角度入手,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对唐代墓志写作的演变流程,其在墓志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在传记文学方面的价值等,都还有待学界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一、关于“文”和“道”本文在论述为文之道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和“道”的关系,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韩愈对李翊说:“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意思说:你能象这样,谁不愿意把所懂得的道理告诉你呢?(你有才干而又能谦虚地向别人请教作文章的道理,那末)道德的归于你就快了,何况道德之外的作文章的道理呢?很显然,韩愈认为,道德是文章的根本,文章是道德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对于唐代墓志,学者多注意其文献及史料价值.而把其作为一个单独的文学研究对象来加以研究,学界则较少关注.从发表的文章来看,研究韩愈的墓志文是其中重点,但新观点已不多,其他作家则较少被关注.从文体演变的角度入手,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对唐代墓志写作的演变流程,其在墓志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在传记文学方面的价值等,都还有待学界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不平则鸣” ,原话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是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的话。他在这篇名文中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 ,也表达了他对文学与社会、时代关系的一些有见地看法 ,文章写得波谲云诡 ,这就给后人的理解带来困难。韩愈讲“不平则鸣” ,所谓“不平”又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对此 ,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把“不平”理解为人心情的郁结、愤懑。这种理解符合韩愈当时的心理实际。同时 ,在文学传统中能找到根据。如《楚辞·九辩》有“坎懔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之语 ,王逸为此作注时就以“愤懑”释“不平” ,说“志不平…  相似文献   

17.
谁是英雄     
“圆以融,中庸之精义也。”对于历史,老祖宗要求“盖棺论定”,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盖好了。评价也写进了史书,却仍然不免会“诈尸”,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大骂孟尝君  相似文献   

18.
论韩柳--韩柳哲学、政治、文学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愈、柳宗元同是中晚唐学界哲人,官场名宦,文坛巨子.在哲学上韩、柳互为论敌;政治上则有同异;文学上同为“古文运动”主将.韩、柳同开宋明学术之先河,韩愈推明"道统",抵制佛教,巩固封建统治,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其历史影响大于柳宗元.但柳宗元之哲学观和政治观又有长于韩愈.  相似文献   

19.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本文拟就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试从逻辑的角度做些分析,以便于对其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并且蕴含着“今之学者更不可无师”的意思。“学者必有师”是一个必然判断,一个“必”字似有千钧之力,它表明韩愈对“有师”的观点十分明确,态度十分肯定。如果将“必”字改为“皆”字,变成实然判断,就会精神大失,看不出作者的坚决态度了。为了进一步明确论点,使问题讨论集中,不发生歧义,作者又对“学者必有师”这个判断中的重点概念“师…  相似文献   

20.
韩愈、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最杰出的散文家,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散文家,与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中学语文教材中就选了他们的多篇文章。在他们的文章中经常提及"古文"和"古道",如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17,好古文","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