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学和音乐有着深厚的渊源。从汉语的特点来看,语言有声、有韵、有调,三者交错排列就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古往今来,不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这可以从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说起。《诗经》时代,所有诗都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诗都是可歌的,歌唱都是诗。而接着屈原、宋玉等人所写的"楚辞"就是楚国歌曲的唱辞。汉朝时,前代的曲谱逐渐失传,汉政府便设置了乐府机构来收集民间诗歌,这些诗歌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也都是可以传唱的。唐朝时,曲谱乐谱大都失传,李白杜甫等人的所谓乐府诗,只保留了题目,其实并不能唱,但唐朝可唱的诗歌也是有的,主要二类,一类是根据西域流传过来的歌曲,制定乐谱,请人写辞,如那些名为"凉州词""营州歌"的诗,都是可以唱的。还有一类是"歌诗",这种可歌唱的诗出现在中唐以后,如李贺的诗集名为《李贺歌诗编》,他的诗和李益的诗在当时都曾  相似文献   

2.
何明芳 《语文天地》2010,(10):25-26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在中国古代,至少在唐宋之前都是可以唱的.可见,古诗文演唱吟诵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然而,随着诗歌革新运动的开展.诗歌单剩下了“诗”.而“歌”成了诗歌的虚名。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我国国学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导致诗歌教学成为单调的讲解课,而学生面对古诗,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最终的结果是,只能背诵、默写,死记老师的讲解.不能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恰恰丧失了诗歌创作者本来的意图。  相似文献   

3.
古诗(我把词和散曲也叫作古诗)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文学样式。《诗经》三百零五篇,篇篇都可合乐歌唱,所以《墨子·公孟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司马迁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汉代设立音乐官署———乐府,采诗配乐,兼采民歌,于是文学史上便有了关于“乐府诗”的记载。词是诗歌的变体,最初是为“曲子”(乐曲)填写的歌词,因而又称“曲子词”。散曲是由词脱胎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是按乐谱的音律节拍制作的可供演唱的歌词。古诗与音乐的这种关系,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是否可给古诗配上乐曲,让它以歌曲…  相似文献   

4.
归来兮,吟诵之教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吟唱诗歌的传统。这要上溯到先秦时代。那时崇尚“诗教”,学习“诗三百”,方法包括“诵”和“歌”等。 “诵”是响亮地读(含背诵), “歌”是演唱。根据陈少松先生考证, “唱”分成用乐器伴奏和清唱两种。清唱,古  相似文献   

5.
<正> 流行歌曲的歌词走过一段“大白话”的弯路,绕过一个“文理不通”的圈子,终于又向诗意化回归了。我们不但可以听到像“少年不识愁滋味”,“山外青山楼外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的古诗词佳句,而且常常可以领略现代歌词对精典诗文意境的演绎。有的是对现代诗歌的演绎,如“一个丁香样的姑娘”对《雨巷》的演绎;更多的是对古典诗词的化用。值得称道的是“千年风霜”对《枫桥夜泊》的演绎,“可以说一扫流行歌词庸俗无聊的颓风,形成了诗意化的倾向。”(见《“翻用”与“超越”-——谈流行歌词的诗意化》,载1995.3.29《黑龙江日报》副刊)这绝非偶然现象。诗歌,歌诗,诗即歌,歌即诗,只不过古人也唱但多以朗诵表达,今人也诵但多以歌唱表达。前人从作者角度说“诗言志”,今人多是听者较实际地说“听歌消愁解闷”。这并无本质差别:诗也好、歌也好都要拨动人的心弦。当然“心弦”有别产生的旋律也就不同。诗歌动人心弦发人心声的共同之处都在于诗歌语言具有三维性。我们看看三维画,会有什么感受?通过一幅平面画一也许平淡无奇—可以透视到一个深邃的立体空间,那是个令人豁然开朗的美丽境界。诗歌的表现与此类  相似文献   

6.
诗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从“诗无邪”诗歌的本质探讨,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功能揭示;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的受众基础,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教学方法的推介,无不体现诗歌对生活的深邃概括和诗教与时代的紧密结合,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对诗歌的热爱与对诗教的推崇。  相似文献   

7.
王苹 《现代语文》2002,(2):54-55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懂得音乐。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韩蛾“余音绕梁”、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留给后人很多佳话。而诗歌又可以按乐谱曲来歌唱,因此,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许多大诗人都精通音律、善解乐声,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什么?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诗歌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外名人对于诗歌也各见仁智。艾略特在《诗歌的作用》中说:“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诗评家吕进先生认为“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相似文献   

9.
尹小珂  宋兰萍 《文教资料》2006,(13):120-121
中国素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诗歌讲究字声、音韵、节奏和句式的组合变化规则,富有音乐美的特质。“吟诵”正是从诗歌与音乐的这种奇妙“姻缘”中派生出来的一门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一、“吟诵”的概念探析“吟”,是歌唱或音调类似于歌唱的口头表达方式。《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东汉高诱注曰:“吟,歌吟也。”说明“吟”就是“歌唱”。现代意义上的“吟”指拉长了调子像歌唱似的读,它并非等同于“唱”。“吟”与“唱”的区别在于:唱一般有谱…  相似文献   

10.
多年以来 ,高考作文一直与诗歌“绝缘”。本来读诗写诗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 ,也最能表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如诗如幻的年龄特征 ,但我们历年的高考作文偏偏来个“诗歌除外” ,这一规定违背了中国非常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承。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 ,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 ,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瑰宝。古代文人写诗抒怀 ,以诗酬答 ,以诗相赠 ,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事。可是当代文人中还有多少能写诗?还有多少人能写点像样…  相似文献   

11.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詹红亚 《教育导刊》2006,(10):47-48
关于幼儿歌唱发声方法的训练,很多人认为歌唱发声对幼儿来说太深奥了,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还不适宜教,因而在幼儿园的唱歌教学中,除了音准、节奏和感情方面的问题外,在发声方法上老师很少作较高的要求。于是,孩子们要么有意无意地模仿老师唱,要么干脆自己随便唱。也有一些老师不了解幼儿的嗓音特点和正确的歌唱方法,盲目让孩子追求较大的音量和明亮的音色效果。结果造成幼儿“喊歌”、“叫歌”的现象十分严重,有不少孩子养成了错误的发声习惯,少数孩子“莫名其妙”地经常哑嗓子或者患上了咽喉疾病,给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多不利的影…  相似文献   

13.
古人在《乐记》中曾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期,言、歌、舞是同出一源的,都是“心”的产物,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汉字它有声、有韵、有调,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吟唱。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庄亦谐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素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诗歌讲究字声、音韵、节奏和句式的组合变化规则,富有音乐美的特质。“吟诵”正是从诗歌与音乐的这种奇妙“姻缘”中派生出来的一门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一、“吟诵”的概念探析“吟”,是歌唱或音调类似于歌唱的口头表达方式。《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东汉高诱注曰:“吟,歌吟也。”说明“吟”就是“歌唱”。现代意义上的“吟”指拉长了调子像歌唱似的读,它并非等同于“唱”。“吟”与“唱”的区别在于:唱一般有谱…  相似文献   

15.
当人们常常提及诗歌的时候,实际上是指诗与歌,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诗讲韵,歌讲调,很多时候诗都是可以当作歌来唱的。彼时,人们作诗以言事、言志,唱诗以抒情、吐意,在时间的流逝当中,一切诗歌流传下来,也就成了经典。入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氓》,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1]其原是指《卫风·氓》,这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同时又可以理解为是一首长诗。  相似文献   

16.
诗,古代与歌不分家,合称诗歌。当代诗与歌分别却很明显。诗与歌都比较讲究形式的完美,其中字数、顿数、格律、音韵等除表情达意外,主要目的在于形成一种音乐的旋律感,我们称它为诗歌的外节奏。所谓“外”,即它不是由诗的内容直接派生出来的,而是为表现内容寄生上去的。  相似文献   

17.
吴刚 《语文天地》2010,(10):65-66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可以写诗歌吗?有些老师允许学生写诗歌,但那也是在文学创作的范围内(文学社里的活动),大多数老师不会鼓励学生写诗歌。他们认为诗是一种最没用的文体,我们的语文书教学生写记叙文,写议论文,写说明文,写应用文,但是从来没有教过写诗歌。诗歌是一种有别于小说、散文等的文学体裁,它的自由、抒情、凝练、含蓄、象征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创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过程,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无法给一首诗像给一篇记叙文一样打出准确的分数。一首甲老师认为是好诗的,在乙老师的眼里或许是“臭诗”。但是诗歌写作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屈赋与“诵诗” 在古代,舞蹈、音乐与诗歌,是三位一体的。至于后来舞蹈、音乐跟诗歌的分合关系,或诗跟歌的分合关系,虽然情况较为复杂,但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诗”来讲,其总的倾向,不仅是逐渐脱离舞蹈、音乐而独立,乃至“诗”也逐渐脱离“歌”而独立。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诗歌节奏规整,本身就具备音乐性;诗歌又押韵,朗朗上口,特别是古代诗歌还讲究平仄,使字音在长短方面交错出现,体现了统一之中有变化。所以在古时候诗都是可以唱的。诗和歌本来就是一回事。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有几位诗人是好朋友。有一次一块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