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梅花 《考试周刊》2012,(29):42+133-42,133
儒学大师孔老夫子是教师职业的开山鼻祖,他的许多教育理念至今仍被教师界奉为圭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其中之一。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早就发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但这样一种认识,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我认为,"知之"、"好之"与"乐之"构成学习的三境界,即被动学习,苦中学知;激发兴趣,乐中得知;孜孜不倦,乐中觅知。目前来看,中国的大多数学生处于第一个阶段,学习被动,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习,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五舍五入"。一、初中语文教学概述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的最高境界就在于一个"乐"字,这就说明学习首先  相似文献   

3.
陈桂平 《成才之路》2009,(33):62-62
人们曾把读书求知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境界。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三种境界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密切的课,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也应该使学生渐次走这三步: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4.
《论语·雍也》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以递进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乐之是最佳的学习境界。所谓乐之,即是富有激情地,饶有兴趣地进行学习活动。也正是因为"乐之",所以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基于此,教师在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成为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乐之者。  相似文献   

5.
杨正茂 《教育文汇》2012,(10):40-4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在“知、好、乐”这三层境界中,“乐”的境界最高。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我在长期的教学中体会到,要让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  相似文献   

6.
王川 《学周刊C版》2011,(11):37-3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描述的是学习的三个境界:知、好、乐,其中以“乐”为最高境界。这就是说以学习为快乐是学习的最佳状态。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就有学习的积极性.而有积极性还是不够的.还要令学生在学得知识后产生快乐感乃至幸福感.即“有所得而乐也”。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良好的.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却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味道     
付晓玲 《山东教育》2012,(29):54-55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为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乐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读书求学问的态度能以求学为快乐才是高境界,兴趣即为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所以,"知、好、乐"实乃学习的三境界。读书是否也有味道呢?读书成习,  相似文献   

9.
李彩霞 《语文天地》2010,(12):105-106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程颢阐释道:“学至于乐则成矣。”由此可见,“乐”应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最能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0.
依恋数学     
我在数学中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源于对它一往情深的依恋。圣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求知的"三重门"即知、好、乐。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兴趣者,爱也,好也;更高的境界,则是乐,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11.
文淑艳 《教育》2011,(33):46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学习中的最高境界,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最高境界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点拨、撞击。因此课堂教学的激趣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主要课题。导语引趣导语历来是教学的突破口,可起到  相似文献   

12.
阮发军 《考试周刊》2010,(27):65-6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一个人自觉、自主学习的最大源泉。  相似文献   

13.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方能让学生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文言教学也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不难看出"好""乐"是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的体现,如无情感,"好""乐"无从谈起。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教育。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塑造人性的特殊课程,本文论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探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几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和其他科目相比显得枯燥、抽象,在部分师生眼中作用不大,因此不感兴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6.
从中外教育史看,孔子是乐学的创始者。《论语》中有46次使用了“乐”字,其中有16次与“乐学”有关。孔子不仅倡导乐学,而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同时还对乐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为什么要乐学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学习的境界,其中乐之为最高境界。这里强调了乐学的重要性。当代中小学生或学业负担过重,囿于苦学;或学习兴趣索然,困于厌学。如此等等,委实堪忧。故倡导乐学,更有必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乐学策略,推进素质教育呢?一、厚实乐学底蕴乐学者,先须学…  相似文献   

17.
一、激发兴趣,点燃习作的热情兴趣是习作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是学生习作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写的境界,就能以写为乐,苦中作乐。1.不做限制,敞开心扉,培养习作的兴趣。学生  相似文献   

18.
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因此可以说: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强弱决定了学生数学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做他最感兴趣的工作时,  相似文献   

2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司马光)。可见在求学中,快乐是一种境界。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陈省身老先生,给广大青少年谈学习数学的个人体会,便是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