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前期儒家可区分为“原儒”、“汉儒”两个阶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儒将史前、史初时期的原始自律精神扩展至与人以及人的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主张由“人”向宗教和宗法之“天”的皈依,于是在确定主体性的同时便消解了主体性;其大力提倡的“自律”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转向为“律人”或日“它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更强调“以天为律”、“天主人从”;由此,不仅巩固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既有倾向,而且促成了儒学和神学的进一步结合。作为其直接的结果,是神学的儒学化和儒学的神学化。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进一步颠覆了中国文化深层意识结构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消解了原始宗教和原儒文化中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人本意识和主体精神,使中国文化它律性的自律传统进一步得到肯定乃至强化;而起源于原始宗教、滥觞于原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自此亦成为封建社会中长期具有支配性地位的主体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是"家庭本位",西方伦理精神则是"个人本位"。"家庭本位""个人本位"分别促使中西方走上了伦理本位和经典的西方式的封建社会。"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互补融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家庭本位,西方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个人本位,它们各有自己产生的背景。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各有利弊,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建构应超越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实现这两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韩国著名学者丁若镛(1762-1836)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他的“仁学观”认为:孝者“仁之本”;仁者“人伦之成德”;仁者“行事”而后成之“人德”;仁的终极根源在天,而天赋予人以自主性。丁氏的“仁学”思想摆脱宋明儒家的“心性”之学,建立儒学的伦理本位,具有强烈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5.
儒学与西方文化 ,尤其是民主、科学的关系问题 ,换言之 ,儒学的现代定位问题 ,是现代中国思想家都力图回答的问题。“中体西用”论者把西方文化定位为保卫儒学的技术或工具 ,“全盘西化”论者把西方文化定位为消灭儒学的武器 ,“现代新儒家”认为儒家思想中有生长出民主、科学的种子与土壤。在此三种定位之外 ,现代哲学家张东荪提出了可名为“儒学退缩说”的第四种方案 ,把儒学定位为“中国的瑜伽”、“中国的精神分析学”、“内圣之道”、“修养之方法”、“心理卫生学”等。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从“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演进的历史过程。“公民本位”是这一演进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努力建构“公民本位”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情性本位,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影响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哲学——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的形成。这种文化逐渐流转为一种同崇尚精神、理性的印度文化、希罗文化不同的情性本位的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后现代对理性的反思,似乎也并不意味着东方的情性文化和儒家的性情形而上学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孔孟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资本主义因素有很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而且反映了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进步要求,正如西欧封建社会的文艺人,启蒙运动等思潮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样,然而,秦汉以后的儒学出现了“异化”的趋势,这种“异化”的儒学完全背叛了孔孟儒学的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9.
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各种“本位”说接连出现,从“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到“小句本位”.“字本位”的提出者,企图换一种眼光,结合汉语特点,从汉语本身出发为汉语研究找出一条新路.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的立论精神,试图实现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和现代语言学与汉语传统研究的结合.本文回顾了语言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字本位”理论的阐释和研究,对运用“字本位”理论指导对外汉字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释义及其与西方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化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制度和社会心理中有关法的那一部分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国传统法律化是指从上古传说时代至清末修律为止,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传统法律化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在客观上,传统法律化又表现为法典编纂和皇帝诏敕及案例并为法之渊源,制定法与判例法互用,国家法与习惯法并存;在司法上,重刑轻民,程序法不发达。中国传统法律化与西方传统法律化的比较,显现出其独有的特色:1、中国社会宗法家族制度是法产生的基础,而西方形成个人本位、法律与伦理相分离的渊源;2、中国传统法律化伦理色彩浓郁,而西方法律化则是在宗教精神的笼罩下发展起来的;3、中国传统法律化以集体为本位,西方以“个人权利本位”为基本理念;4、中国古代法等级观念渗透始终,而西方法平等观一以贯之;5、中国法律化是混合法,并代表了现今法律化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1.
毛梅兰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0):117-119,125
在翻译中,"individualism"被译成"个人主义",使人们容易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是"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的代名词.其实,英语"individualism"是个中性词,它可译成为"个体主义"或"个性主义",可与"实现自我价值"、"强化个人竞争意识"等概念联系起来,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也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换言之,也是人权思想的具体反映.实际上,以个人为本位的"individualism"与以群体为本位的集体主义是中西方文化在人生价值观上的直面撞击.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内容的儒学与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点和根本对立的地方。二家都坚持性善论为主流,儒家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儒家培养大一统的君子道德人格,人本主义培养个性化的人格,儒家主张由教师给学生决定课程内容,人本主义主张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儒家认为师生如君臣,人本主义坚持师生完全平等。  相似文献   

13.
儒学强调“价值理性”,西方现代性注重“工具理性”.两者均因发展失衡而存在弊端和生存危机.新儒家试图从儒学中开出科学和民主,但在实践上却行不通.西方的后现代性也难以弥补现代社会的弊端.如果双方能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本着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学习态度,二者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优势互补的趋势,并有可能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儒家"慎独"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基本含义是指人在道德修养时所达到的内心专注与专一的状态,尤其体现在当个体面对自我时也要保持善的追求与自律,即在独处无人时做到思想和言行的谨慎不苟。尽管这种道德修养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当消解了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内涵并注入新的时代意义后,这种自律自省的行为操守在当今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在化转型与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与评价儒家在构建21世纪中国民族精神中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作用,探寻儒学原典与新的人精神的契合点,从而使传统儒学与现代化的对话成为一种可能,进而指出,儒学因其深邃博大,在当今,不仅不缺现代意义,且可补西方化与现代化之偏。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结构的绵延在19世纪中叶遇到了危机,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天朝大国"的威风丧尽,挟西方军事、政治优势而来的"西学东渐"则使以儒学为核心、正统、主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从根本上受到了挑战.从此,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战略性的历史任务是一要在经济、政治上发奋图强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要在思想文化上(特别是从形而上的高度上)回应西学,充实、改善、再建民族精神支柱.这两者都有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缺一不可.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前一任务已初步实现,后一任务则仍须大力加强.对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他的<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应当放到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给以公允的分析评价.从近代到现代,几代中国文化人对"西学"的回应是由浅入深的.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到梁漱溟的东西比较说,再到熊十力的体用说,直到<新理学>体系的形成方才达到一个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新的形而上的高度.因为它确实是融会中、西、古、今,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又灌注了现代精神.从<新理学>的书名到所使用的理、气、道体、大全等范畴,令人一望而知是对宋明理学的"接着讲",但又用西方哲学特别是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加以阐释,把中西哲学的意蕴境界沟通互介并纳入具有自己特色的哲学体系之中,其理论上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胆识是后人的一笔重要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化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人文底蕴深厚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其支柱的.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孝"思想在这里有着突出的表现和深远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对父母"无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都被徽人融入生活之中,极大地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徽州和徽州人.  相似文献   

18.
《论语》既可修身养性,又可治国安邦,还为生命观的教育提供了源泉。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再从两千多年前已经提出的关于生命的讨论,来解析现代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反求诸己、知天命、未知生,焉知死、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这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极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学》之要旨在于揭示一种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它不仅为士大夫阶层诚意修身提供了基本方法,也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治国要领,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大学》仍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它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修养方法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孝”是儒家伦理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范畴 ,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的孝养、孝敬、孝谏和尊老的孝行为 ,又有子女珍惜自己生命以慰藉父母的谨言慎行、建功立业以彰显父母的孝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际 ,批判地继承孝传统 ,努力实施孝教育 ,积极倡导孝行为 ,不论是对于促进人际和睦、社会安定 ,还是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