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按照学习成绩把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优等生、后进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等生几乎被老师忽略了.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每一个班级中等生的比例是最高的,他们成绩的好坏对班级的影响最大.按常规,教师带好一个班级的习惯做法是“抓两头,促中间”.但两头用的精力过多,中间的这部分也就容易被忽略.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被科任教师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也是“两头”的学生,而很少有“中等生”。美国教育家称中等生为“灰色儿童”真的很贴切。中等生学习成绩中等,一般都很遵守纪律,所以教师不会特别关注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不受人注意的中等生会变得自卑、懒散、没有进取心。他们是最渴求关爱的,甚至于有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不惜做出违反纪律、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不同心理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融立 《家长》2012,(6):29-31
“中等生”既可以成为“优等生”的“后备军”,也可能成为“后进生”的“预备队”。孩壬走向何方,关键在父母的教育方式。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成绩平平,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不会挨老师的批评。他们可能会被教过他们的老师忘记名字,其某些言行也经常被家长无意中忽视。然而,他们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等生”。  相似文献   

4.
一位优秀教师向我述说他的教学创新.在他的班级里.学生被化分为三个群体: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老师对待这三个群体学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优等生放、中等生导、后进生扶。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够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而优等生因为学有余力,老师则充分放手给他们,让他们去接触更高深的东西。对于布置的作业,老师也将其分为A、B、C三类,每类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等级相应选择完成。  相似文献   

5.
关注中等生     
“要奖金重视优等生,要常规狠抓后进生,要省事忽视中等生”,这是许多班主任的共同想法。其实,中等生在班级同学中占大多数,班级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班主任必须关注他们,在他们身上多下工夫。一、一般情况下中等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渴望被老师和大家关注中等生既不能凭借优秀的成绩引起老师的关注,也不会违反校纪校规招致老师的“特殊照顾”,他们总体上表现为成绩不孬不好,安分守己,听话,默默无闻。由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无暇顾及他们,他们常常有被冷落和无人过问的感觉,获得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是他们最渴望的。2.缺乏自信,…  相似文献   

6.
正长期以来,我在班级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爱少数优等生,重视差生,而不管不问中等生的陋习,这甚至成为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惯性和惰性。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教育观念时,我开始反思,开始关注这群隐形的中等生,试着走近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不再被隐形,在阳光下重拾信心。一、要关注的,给机会老师也许没法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最受欢迎的人,但我们应努力找到方法,保证没有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7.
中等生     
我们既不会成为师长的骄傲,也不会成为糊不上墙的稀泥;我们没能耐让老师竖起大拇指,也不会可恶到让老师伤心头疼。学校的奖学金与我们无缘,老师的批评也很少丢向我们。我们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等生。当优等生的世界掌声迭起,鲜花如云之时,我们仰慕不已,自愧弗如。当差生面对师长“恨铁不成钢”的批评时,我们又满怀同情,怨其不争。当老师不经意地回过头来冲我们笑笑:“努力呀!努力才有进步,有进步就有希望。”我们也会激动不已,信心倍增,毕竟老师还记挂着我们,我们没理由不求上进。课堂上,老师布置了几道习题。片刻,优等生眉头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则习作:我渴望当个差生!也许有人会说我“发神经”,但我的确是这样想的。在班里,我是个中等生,在老师眼里,中等生可有可无。优秀生能为班级争光,老师对他们总是宠爱有加。为了不拖班级后腿,老师对差生也是悉心“照顾”,而我们中等生一无所有!在家里,因为我是中等生,爸妈常苦恼“:这孩子,就一个中等生,看来没多大出息,可放弃又不甘心。唉!”于是,他们为我准备了大量的习题集、辅导书,我每天做得头昏脑涨,可是功课却不见长进。我不想爸妈为我瞎操心,真想一下子就成为一个差生,可是……做差生容易但心不甘,做优秀生又能力有限。哎!进退…  相似文献   

9.
韩博 《陕西教育》2011,(4):14-14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灵敏感而脆弱,渴望成人的肯定,需要成人的鼓励、喝彩和掌声。即使是一句简单的称赞,一个关切的眼神,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可以随口叫出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的名字,甚至对那些差生我们也熟记在心,但却往往记不住那些成绩中等、表现中等的同学。一个学期过去了,老师甚至跟他们中的某个人没说过一句话。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给予了成绩优异者较多的关注和指导,对差生也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诫,而那些中等生就像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因为他们是让老师放心的一个群体。他们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也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平时也还遵守学校各项制度。正因为这样,教师往往很少关注他们,而把精力放到成绩优异和表现差的学生身上,忽略了中等生对爱和关注的渴求…  相似文献   

11.
郭傅华  杨林 《湖北教育》2003,(13):25-25
一、学会赞美,赞美是点燃学生自信的火苗 在任何一所初级中学中,中等生占的比例很大,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呵护与关怀。中等生乖巧、听话,但在学习上常常被一些才思敏捷、活泼好动  相似文献   

12.
我与许多教过的学生保持着联系,或电话或书信,所以经常听到他们对我的“赞美”。他们对我说的最频繁的一句话是:“老师您上课从来不带书本,我们的新老师中却没有一个。”我没想到上课不带书本的做法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而我养成上课不带书本的习惯却是被一次偶然逼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了问题,优等生往往会很快举手要求回答。这时候,马上让他们回答好不好呢?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不好。因为优等生思维活跃,反应很快,而中等生和差生却不是这样。如果让优等生将答案很快和盘托出,一些刚开始思维的中等生的思路会马上被打断,一些差生也懒得思维了。这样就不利于培养中等生和差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慢一点儿让优等生回答,中等生和差生就有足够的时间思  相似文献   

14.
正中等生是一个具有一定共性的群体,他们有着积极的一面:有上进心,向往进步而成为优等生;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具备基本的素质,能在各项活动中应付自如,有时甚至做得较好;学习较认真,具有较大的潜力,某些学科成绩达到上游。同时,他们又有着消极的一面:缺乏恒心,有甘居中游的惰性。他们认为,在老师这一方面,优等生照顾的多一点,学困生是挂了号的,而中等生往往不被重视,而这无疑是在无形中降低了班级的学习成绩。所以说无论是从教育的效率、策略和学生成长的角度,还是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来说,教师都应该更多地表扬和关注这一群体。  相似文献   

15.
孩子的心,是幼稚的心,敏感而脆弱,它特别需要喝彩和掌声。孩子们渴望得到父母、亲人及老师的重视、关心,哪怕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欣喜和鼓舞。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为了教会学生重视他人,信任他人,经常要求孩子们站起来在课堂上当着大家的面表扬某一个同学。这样做不仅使全班学生感到愉快,而且使他们在人格上健康成长,而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拥有了自信。生活中也是这样,往往一声赞美,会令你立即信心百倍;而一句嘲讽,则叫人信心全无,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寻找和重建信心。一位新来的数…  相似文献   

16.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曾得到过别人的赞美;每个人也都赞美过别人.赞美是一种聪明的、巧妙的积极的肯定别人的方式,赞美能使人心情愉悦,赞美能使人精神振奋,赞美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英国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即是我的薪俸."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赞美是和煦的春风,是温暖的阳光,是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常常是采用“抓两头,带中间”这一常规作法,即班主任工作主要放在优秀生、问题生身上,这就忽视了占大多数的中等生。班主任只满足于他们基本听话,不惹事就行,而事实上,他们也需要“阳光”、“营养”和“水分”,只有多给中等生一些关注,加强他们的“营养”补给,他们中的一大批人会迅速进步,成为优等生。同时,他们的进步会带动一部分问题生。相反,如果中等生长期不受重视,他们就容易灰心丧气,放松自我要求,走进问题生行列。曾有一个学生,在班上学业、表现原来都处中等,但有一段突然变得上课讲小话、不听课、不完成作业…  相似文献   

18.
人人都需要赞美。赞美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长。莎士比亚说:“我们得到的赞美就是我们的薪水。”赞美的魅力就在于如果一个行为总是紧跟着一个愉快的结局,那么任何人都将倾向于重复这个行为并使之形成习惯,这是行为学家最初的假设。为证实这一点,他们进行了不计其数的实验。在一次实验中,有30名小学生被分为三组,并连续5天,每天进行算术测验。一组学生自始至终都得到老师对他们前次测验成绩的赞美、表扬,另一组一直得到批评,而第三组则被冷落一旁,不闻不问,受到赞美的孩子成绩大幅提高;受到批评的孩子也有些改进,但不够明显;被忽…  相似文献   

19.
朱立波 《考试周刊》2011,(41):216-217
中等生是一个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的群体,介于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不经常违纪,却很少取得显著成绩。在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具备较好潜质,可老师没有精力兼顾到对每个中等生的潜能开发和能力培养。通过实践,作者发现从抓好养成教育、注重智能开发、多给他们表现机会三方面出发,可将中等生逐步培养成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有用之材。  相似文献   

20.
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易使我们的思维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前些年,我们曾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错误地放弃学生的“大多数”,总把99%的关怀体贴,全倾注在几个能为学校、班级、教师争光的“尖子生”身上;而这几年,似乎又形成了另一种倾向——“平分草料”甚至“克扣草料”,任“千里马”倒于“槽枥间”。 笔者发现不少教师,错误地把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提高全民素质”中“面向大多数学生”理解为“忍痛委屈优等生,照顾照顾中等生,特殊优待后进生”。他们认为,优等生再垮也是中等生;照顾和优待了中等生与后进生,就等于抓住了“大多数”。中等生保本;后进生成绩不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