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羽的“妙悟说”,针对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弊病,标举“盛唐兴象”,构筑了“以禅喻诗”的诗学体系。本文拟从诗禅的有关表述入手,分别对“悟”的对象、“悟”的途径、“悟”的境界作粗浅分析,以准确把握“妙悟说”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
悟,觉也。它是禅宗通向那神秘的深不可测的“无意识”领域的门限。严沧浪从这里得到启发.提出诗的“妙悟”说.认为“妙悟”是把握艺术本体的法门。笔者悟“妙悟”只悟出三层含意:一、“第一义”之悟与“造物之悟”在引禅喻诗过程中,沧浪谈到禅与诗的共同点,禅、诗与书、理的相异处,报出了“第一义”之语与“透彻之语”.从而明确地指出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这是构建“妙语”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沧派认为禅与诗有很多共同点,因此,引禅翁诗可以“说得诗透彻”。学诗和参样一样,首先在于把握其“真谛”。参禅在于把握“第一义”(…  相似文献   

3.
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  相似文献   

4.
宋代学者严羽曾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深浅,有他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禅要悟,诗要悟,语文学习何尝不需要悟呢?“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它们都是作者的心中之“意”,用笔下之“言”传达出来,是作者对生活、对生命、对世界的感悟,是作者的灵感在笔端的倾诉。  相似文献   

5.
严羽“以禅喻诗”说的提出针对时弊诗弊,凸显了宋代诗学的特征;通过标举“兴趣”和“妙悟”,解决了诗学“悟什么”和“怎么悟”的问题,建构了独特的诗学体系,直接突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特征并影响中国诗学形成了儒、道、释三元并立的格局;从理论到实践,以“禅喻”的方式论诗,丰富了中国传统诗学话语,并促进了中国传统诗学重简洁、尚含蓄的话语风格的形成。总之,没有严羽的“以禅喻诗”说,中国诗学就不足以展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规律;没有严羽的“以禅喻诗”说,中国诗学就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6.
禅的兴起对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参禅在于炒悟,作诗也在于妙悟,妙悟沟通了禅与诗。禅对诗的渗透,促成了以禅喻诗,化禅境入山水,增加了诗的意境。禅开启了诗的神韵,将妙悟注入诗论,对文艺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沈火种 《江西教育》2006,(12):30-31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个“悟”字,道出了诗道与禅道的会通之处,“悟”字也点出了充满东方智慧的奇妙…  相似文献   

8.
严羽以禅喻诗之核心为妙悟。与同样重视"悟"之江西诗派相比,二者最大不同在于严氏之悟是审美范畴,而江西之悟则是非审美的。故严羽之妙悟,发掘出了诗与禅之深层相通处,体现出其对诗歌创作内在美学规律的独到认识。  相似文献   

9.
历代学者对诗与禅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宋代诗学受禅宗影响出现以禅入诗、以禅参诗、以禅论诗、以禅喻诗等观念。禅宗有“顿悟”、“渐悟”之分,宋代诗学相应出现“妙悟”、“熟参”观点;禅宗发展过程中出现“顿渐在机”观念,受其影响诗学中也有“活法”观念。禅宗“顿渐”观念对宋代诗学影响深远,本文对于宋代诗学中悟、参理论与禅宗的渊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欧芳 《青海教育》2009,(7):45-45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感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就是“悟”带来的喜悦。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阅读教学与“禅道”“诗道”也有相近之处,重在引导学生把握意境,感受形象,品味词句,从而创造出“妙悟”之境。  相似文献   

11.
严羽把诗的基座建立在“诗者,吟诗情性也”上,又在诗与禅的关系上提出“以禅论诗”和“以禅喻诗”之论,并把二者的结合点落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上。这是严羽“诗主心学”与“诗用禅学”的诗学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浅谈妙悟     
“妙悟”、“以禅喻诗”是严羽在《沦浪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著名论说。诗人通过自身在学诗与品诗、作诗的体悟中,提出了“妙悟”说来阐述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还将禅学引入诗学,使禅理与诗理融会贯通,以禅入诗,由诗意求禅意,以禅理喻诗理,使诗歌理论得到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主要诗学观点及其美学内涵,历来有众说纷纭的阐释与评价。本文从严羽自己提出的“以禅喻诗”的方法论进行切入,指出“妙悟”说是严羽诗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诗学与禅学相通的关键之点。又对“妙悟”说的审美内涵进行解析,指出其包含着“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两个层面,而“透彻之悟”又是严羽诗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透彻之悟”所指的并非是某家某派的风格,而是好诗所应具有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的特征一是整体性的美感,二是具有虚幻性和多义性。西方的符号论美学所说的诗歌“幻象”,可以参照理解严羽的“透彻之悟”所呈示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文贵感悟     
古人早就有对感悟的精妙论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严羽的“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里诗道不仅指读诗的感悟,也指创作时的灵感。“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在经历漫长的积累之后,豁然开朗,灵感顿现,那即是悟,而一悟之后,便会“天机云锦用在我,~信手拈出皆成章”。  相似文献   

15.
本从禅与诗的契合点上,即刹那之悟:审美直觉的突发性、不涉理路:审美直觉的直观性、自证自得:审美直觉的独创性三个方面,探讨了禅悟和宋代诗歌美学理论中“妙悟”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悟,觉也。它是禅宗通向那神秘的探不可测的“无意识”领域的门限,严沧浪从这里得到启发,提出诗的“妙悟”说,认为“妙悟”是把握艺术本体的法门,笔者悟“妙悟”只悟出三层含意。  相似文献   

17.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妙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语文课教学也将“悟”性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悟”是了解和领会,是体会和感悟。“悟”是智慧的一种体现,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一种灵感。“悟”是一种思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总的精神是通过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如何在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思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如果把掌握一…  相似文献   

18.
<正>一、理论依据写作根在生活。如果把高中生拙于作文归罪于他们的单调生活,这多少有些偏颇,现代高中生接触生活的面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广阔、丰富。读书少也不是主要原因。事实上,当今高中生写不好作文,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会读书,不知从他人的作品中悟得作文之道。严羽《诗辩》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不仅主张妙悟,还指出妙悟的对象:"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  相似文献   

19.
宋代“作诗如参禅”达到一个高潮 ,严羽提出了“妙悟”说 ,诗悟和禅悟相同在于一个悟字上 ,这就是二者研究的契机。本文就此作以解析  相似文献   

20.
禅宗有“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之说。他们认为,真谛是无限的,圆融不可分割的,不能用理性去分析,也无法用语言表达。“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著名的佛陀拍花,迎叶微笑”的公案,便说明了这个道理——唯会心者知之——重在体验——心灵与心灵的契合。这就是禅宗所谓的“悟”。我国古代诗论家严羽亦用及“悟”。“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然悟乃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沧浪诗话》)严羽之所以谈“悟”是为得诗道,得诗之“兴趣”。正如他所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