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当前,随着李小龙文化现象的兴起,关于李小龙截拳道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在国际上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振藩学。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论述李小龙创立和传播截拳道对中国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的贡献和启示。研究结果认为:李小龙截拳道的创立与传播为中国武术在破除门派观念的思想禁锢,促进中国武术重新正视实战和技术创新以及带动中国武术走上国际化推广道路等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文章同时认为:截拳道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中国武术的现代传承、发展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武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中国传统武术被纳入了现代教育的范畴,成为学校体育内容的一部分。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发展,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武术认知价值的转变和武术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为中国武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成为可能。由于师资的紧缺和教材的匮乏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瓶颈。研究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对当代中国学校武术发展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透过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感悟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成人"的学问。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哲学为理论支撑,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剖析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的过程。得出:"乃文乃武"是中国武术的"成人"圣图,"武以文养"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道路,"武以达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结果,通过习练武术的过程,使习武者从生理上的"人"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透过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感悟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成人"的学问。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哲学为理论支撑,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剖析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的过程。得出:"乃文乃武"是中国武术的"成人"圣图,"武以文养"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道路,"武以达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结果,通过习练武术的过程,使习武者从生理上的"人"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文认为,中国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和杰出的贡献,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本文还对“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中国武术的深刻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和英语词汇;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行了全面地论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少林禅、武、医的关系与联系进行综合性研究,探讨了少林禅武医的起源与发展,论述了历代高僧的艰辛参禅习武行医经历和现代学者的研究现状,旨在完善少林传统武术文化体系,弘扬中国传统国粹,让少林禅武医文化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建国后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分析了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的有效对策。希望对中国的武术传播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从武林大会到WMA——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回归与激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等联合打造的武林大会与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在2007年以来的中国武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一项民间自发的以展示传统技击为主要宗旨的武术赛事,武林大会与WMA创下的优秀业绩标志着中国武术的传统回归达到了空前高潮,同时也昭示着以中国武术为引领的当代民族体育赛事产业正式扬帆起航.从武林大会到WMA,通过中央电视台这一权威媒介所展示的传统武术真实生存状态,历经30载试验探索的中国武术现代发展历程及成果得到了验证并受到了启发.武林大会与WMA的回归与还原之路充满激荡与振颤,其对于2l世纪中国武术发展所具有的历史意义重大而独特.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已有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后,提出武术分类应注重现代武术发展格局,体现其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采用功能分类法,将中国武术分为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和健身武术三大类。并对三大类内容进行界定,突出了中国武术体系的整体性和多层次多功能特点,以利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和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诠释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认为:"武不尽势"是从中国武术表象形态的多样性层面对中国武术"博大"进行的整体性描绘;"势无穷意"是从中国武术表象到意境的超越性层面对中国武术"博大"进行的准确性论述;"意在体悟"是从中国武术思维范式的实践性层面对中国武术"精深"进行的深入性表述;"悟贵恒坚"是从中国武术体认过程的持久性层面对中国武术"精深"进行的全息性论断.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文化学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借鉴了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概念和少林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分析少林拳技术要求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技术的影响。得出了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运动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革命,也是中国近代社会重要的文化革命,它不仅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而且对当时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而又巨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辛亥革命运动对近代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梳理。研究发现:辛亥革命时期对于武力革命的提倡,极大地提振了社会的尚武之风;尚武之风的盛行又使得民间武术团体和体育学校在城市中大量涌现,改变了武术的传承方式,开始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体育化之路;武术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成为学校体育课的重要内容,是民国初年军国民教育思想的产物,也是辛亥革命提倡和推行武术的重要成果。由此开始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查阅大量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文献和社会实践的调查,得出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大多还是采用着西方式的体育,注重着对人身体外型的塑造,对意识方面的锻炼较缺乏。结合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对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它对我国以后的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很有必要,对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锻炼健康的体魄和增强思想品德的修养,对今后建设精神文明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析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术文化是中华文化造就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文化有助于弥补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中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文明的校园环境,使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及历史人物口头阐述等研究方法,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及影响因素进行文化人类学考察,指出: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承途径既具有乡土武术独特的神秘方式,也具有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若干显著特点;梅山武术文化的变迁形态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乡土文化形态。当前,梅山武术文化发展出路在于扩大或增值自身的文化内涵,以适应民众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广泛的地理区域内有多种武术流派存在和发展,而每一种武术流派都是中华武术的历史见证,承载着武术文化的本质存在,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养身之道与精神取向。雁北地区地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接合部,在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武术拳种,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雁北地区的武术流派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能为厘清中华武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些微观视角下的佐证,从而对武术的发展提供具体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历史沿革中中国武术所承担的的民族使命,并对当代中国武术所承担的民族使命进行反思。研究认为:第一,中国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担负了不同的民族使命:古代武术与军事的紧密联系使其承担了"保家卫国"的民族使命;近代武术的"国术"定位使其承担了"振奋国威"的民族使命;现代武术的"体育"和"文化"的双重定位使其承担了"文化复兴"的民族使命。第二,现今人们在一种民族意识的驱使下,过于强调武术的文化特殊性,赋予武术过多的民族使命,这源于国人对于武术的"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不自信"的双重心态;当前中国武术的发展应该淡化"使命意识",建立真正的"武术自信"。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发展中却处于逆境中,如何让传统武术在逆境中生存发展已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华传统武术发展进行探讨,指出了中华传统武术的逆境表现,找寻有利于中华传统武术逆境前行的条件,对中华传统武术进行理性化选择与定位,旨在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武术,为其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所蕴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体自我身心的和谐等和谐文化内涵,提出依托学校教育、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以农村为主体、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等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途径,使传统武术文化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