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鲜花已成了法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点缀。那星罗棋布的花店,时而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向你展示它们的千姿百态,时而在曲径通幽的小巷拐角处突然投入你的眼帘……在熙熙攘攘的地铁站,你会见到阿拉伯人的鲜花摊,20法郎一束,用漂亮的包装纸包着。当你与女友在饭...  相似文献   

2.
友好的报答     
1956年我生儿子那时,在医院里和一位年轻妇女住一间病房,她在同一天也生了一个儿子。也许是由于我的双亲开有一家花店吧,我们的病房里很快就充满了玫瑰花甜甜的馨香。在第七次给我送来花束时,我却感到有些不安起来,因为和我住同屋的安从没有收到过一朵鲜花。她坐在床边,探身欣赏着刚刚送到的花束。她年轻、漂亮,但她褐色的大眼睛中的某种神情使我感到对她这样的年纪来说,似乎已经历了过多人生  相似文献   

3.
留法一年     
我原是北京171中学的学生。1999年被中国教育部选送到法国交流学习。登上飞机12小时后,我抵巴黎戴高乐机场。我被安排在一个生活宽裕的法国志愿者家中,他们有一套独处且宽敞的住宅。家庭成员由男、女主人和他们住校的一女一子组成。他们全家对我像亲人一样友好。在我即将回国前,女主人动情地说:“你在这里的一年,使我的家庭充满了欢乐。”她的话让我流下了眼泪。至今我仍保持着与法国妈妈的联系。开学第一天,法国妈妈开车送我到校,她将我介绍给校长和班主任。学校全称查理·戴高乐欧洲中学,是以法国前总统查理·戴高乐将军的名字命名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6月19日上午,法国女画家妮赛特·德尼斯从上海打来电话,高兴地告诉我她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画展业已结束,带着对中国的美好回忆即将返回法国。在电话里,德尼斯告诉我,当她在深圳举办完画展乘火车前往上海的途中,沿途的山脉、河流、田野、村庄无不引起她极大兴趣,她不停地在写生本上勾勾画画,引得不少乘客观看。她与他们无拘无束地聊天,向他们学说中国话,给他们画速写像,彼此结下新的友谊。她带的行李很多,上海又无人接站,恰是这些热情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后天变成的。男人要求女人奉献一切。当女人照此贡献一切并一生时,男人又会为不堪重荷而痛苦。——波伏娃西蒙娜·德·波伏娃是20世纪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她的显赫声名缘于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学者在文学界和思想界卓越的成就,以及与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奇特恋情。虽然她的作品和她的个人生活始终备受争议,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20世纪法国作家中的大师级人物。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法国南部风景胜地莱波的一座巍峨山岩下.我随着众人跨入一扇中国式的朱漆大门,谁知这步,竟让我梦幻般地回到了中国。中国——多少海外华人魂牵梦荤、日思夜想的故乡。在心里,她是那么地亲近,实际上,她却遥远成万里之外一片不可触及的生机勃勃、色彩斑斓。今天,我们遥远的  相似文献   

7.
李凤 《世界文化》2012,(10):22-25
娜塔丽·萨洛特(Nathalie Sarraute,1900-1999),是当代法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法国权威杂志《文学杂志》第500期法国女小说家专刊上,萨洛特占有一席之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她排在杜拉斯之前。萨洛特不像杜拉斯那样是媒体追逐的对象。法国评论家称娜塔丽·萨洛特是“当代法国文学界的居里夫人”,她默默耕耘着自己的园地,用毕生的精力寻找合适的词语来界定我们这个未知世界。萨洛特为我们描绘了我们每个人曾经预感过的,同时又是从来没有人系统表达过的心理活动。她在写作风格上大胆创新,无论是在小说创作还是小说理论方面,萨洛特都理所当然地是“新小说”的先驱。  相似文献   

8.
文龙 《世界文化》2003,(3):29-30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三个国家的国防部史无前例地挑选女人担任掌门人。更有趣的是,这些统率一国军队凌驾于万千男人之上的女人,非但不是张牙舞爪的“男人婆”,相反,十分新潮时髦,极具魅力。法国国防部长:敢作敢为的新新人类在许多人看来,法国现任国防部长米歇尔·阿利澳特·玛丽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新新人类。她全身上下都不符合传统女性的概念。玛丽有一张吓坏全体法国人的利嘴。她只用一句话,就把法国议会延续100多年歧视妇女的陋俗废除了。那是玛丽当选议员到国会上班的第一天,她穿了一身无懈可击的套装,被戴白手套的卫兵拦在门口:“夫…  相似文献   

9.
陆家齐 《世界文化》2006,(12):13-13
无论在画册里还是在挂历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幅迷人的肖像画,画中人是一位美丽的少妇,她面容佼好,气质高雅,身着一袭白色的裙衣,黄色的披肩搭在膝前;她坐在一张古式靠椅上,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观画的人。她就是那位在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名噪一时的雷卡米埃夫人。有人称雷卡米埃夫人为“神秘的绝代佳人”,“沙龙里的一朵白花”。这是由于她的一生充满神秘色彩,而她美丽的姿容和高雅的风度,曾在当时巴黎第一流的沙龙里独领风骚。关于她的姿容,一位后来成为她养女的侄女曾经这样写道:“雷卡米埃夫人有倾国倾城之貌:她的腰肢优雅娇媚,双肩修美匀称,…  相似文献   

10.
桑嘉·贝塔(SonjaBata)是加拿大多伦多贝塔制鞋厂的老板娘,她数十年如一日,热衷于鞋的收藏,楔而不舍,乐此不疲,使其丈夫汤姆斯·贝塔(ThomaSBata)这位鞋厂老板深受感动,亦全力投人。终于,在SO年后的今天两人宿愿成真——1955年5月6日,贝塔鞋博物馆(BatShoeMusetnn  相似文献   

11.
1996年初,一个寒冷的夜晚,杜拉斯突然从睡梦中醒来,对她的最后一个情人扬说:“杜拉斯,完了。”3月3日,星期天,上午8点,杜拉斯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最后的情人。法国的电台、电视台闻讯后当即中断正常节目,插播了这一新闻。第二天,各报均在一版的显要位置刊登了杜拉斯去世的消息和大幅照片。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法国女作家终于带着她备受摧残的面容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的情人们。1914年她出生于越南南部当时被称为交趾的地方,一直到18岁,才离开殖民地回到法国。那段殖民地的生活,造就了后来的杜拉斯。“杜拉斯”其实是她父亲家…  相似文献   

12.
圣女贞德贞德(1412—1431年),这位曾把法国从英国的铁蹄下拯救出来的姑娘,是欧洲战争史上最富于浪漫色彩的人物之一。当时她虽然只有十七岁,却鼓舞一支法国军队突破了英军对法国城市奥尔良的围困,并取得了几次重大的胜利。她就是被人们传颂的“奥尔良姑娘”和“法兰西姑娘”。贞德于1412年1月8日出生在默兹河谷一个叫多姆列米的小村庄,是个富裕农家的姑娘。她从虔  相似文献   

13.
1960年,玛丽莲·梦露已成为一个心平气和的传奇式人物。她已与阿瑟·米勒结了婚,在演员排演场的讲习班里受到鼓励,她梦寐以求的成就似乎是近在咫尺。很难得,她给法国记者乔治·贝尔蒙特一次会面的机会。这也是她最后一次接待来访者。两年后,在她36岁时,她就与世长辞了。  相似文献   

14.
法国人喜欢把艾菲尔铁塔叫作“铁娘子”,过去我不解其义,最近在巴黎住了些日子,多次在她身边转悠,还从脚到肩地攀登而上,将她的五脏六腑看了个通透,才逐渐对这个雅号琢磨出个味儿来。  相似文献   

15.
张颖 《世界文化》2002,(2):31-32
曾几何时,在英国男性观众面前,法国女演员们很容易维持一种神秘的异域风情。操着法语的她们倾向于拍摄艺术影片,譬如“左岸派”电影。然而自从90年代初法国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以来,你会有更多的机会在好莱坞大片中发现诸如苏非·玛索和艾玛努埃尔·贝阿尔之类的法国女影星的倩影。朱丽叶特·比诺什当然也没有固守法国影坛。早在1991年她便离开家乡巴黎,前往英国拍摄《呼啸山庄》和《毁灭》,为此在英格兰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那时,英国观众可没有张开双臂欢迎她。《呼啸山庄》里浓重的法国腔英语曾遭到猛烈抨击,而其在《毁灭》…  相似文献   

16.
法国人民有十个多世纪是在动荡不安中度过的,但他们的生活却是丰富多采的。他们经历了连年不断的战争、十字军东征、远渡重洋的探险和革命。尽管如此,法国的艺术家们仍不懈地致力于修建教堂和城堡、雕塑人像、制作绘画。同样地,法国的作家们也有闲情逸致从事创作。除英国以外,没有别的国家可以象法国那样以她持久而充实的文学财富夸耀于世。从托马斯·杰弗逊直到欧内斯特·海明威等美国作家,没有一个能使人象对法国作家那样心醉神迷。被翻译成其它各种文字的法国书籍,也占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7.
颜红 《世界文化》2014,(9):10-14
<正>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其代表作《广岛之恋》曾获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并被搬上银幕,成为法国现代电影中影响巨大的佳作。1984年,杜拉斯在70岁时发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说《情人》,该作品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正>文学界认为,"杜拉斯那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惊世骇俗的叛逆性格使她成为一位令当代法国骄傲的作家和通往法国当代文化的一条重要通道"。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奖项。杜拉斯从自身经历出发,将自己真实的爱情经历融进她的创作之中,其作品大都有其自身经历的映射。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19.
<正>我曾经为很多法国作家的作品写过书评。早先是巴尔扎克、是雨果,后来是纪德、是杜拉斯、是波伏娃、是西蒙,后来又是昆德拉。在我的一篇书评《背德者纪德》中,我曾写道:对我来说,纪德是法国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一直觉得法国的文学以及艺术有她极为特殊的价值。自由的纪德来自自由的法国,或者说,只有法国才会产生出纪德这样的作家。法国的文学传统不仅仅是巴尔扎克,是雨果,是左拉,法国的  相似文献   

20.
<凡·高的荣耀>一书的作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社会学家娜塔利·海恩希前不久发表了她的新作<女性状态--西方小说中的女性身份>.她在该书中分析了250多篇文学作品,以此探索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