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悦 《小学语文》2009,(5):47-4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高年级编入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及节选。编者的用意是通过一定量的经典的阅读,引领学生亲近名著,阅读名著,欣赏名著,并且顺利地实现由小学高年级向初中的过渡,为升入初中大量阅读经典做好准备。如何实现此教学目标,完成小中阶段的顺利过渡?最佳的路径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中来!但前提是语文教师先要走进课文。研读教材、解读文本是备好课、上好课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
文章围绕"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有效阅读"的阅读活动策略,阐述在阅读课堂活动中如何立足教材内涵,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内涵,体验和领悟文本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而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文本的研读。文本即阅读的内容,同时也是阅读学习的载体。“吃透”文本,小学语文教师才能为学生打造一个有声有色的阅读课堂。本文立足文本,以文本为源,从构建阅读语境、剖析文本结构与内容、拓展文本阅读形式、丰富阅读体验等方面探讨了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有声有色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过程。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品味语言、运用语言,通过阅读对话的交流与分享活动,以浓厚而富有阅读色彩的语境里,解读文本语言内涵,迁移文本语言表达形式,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文章剖析如何圆融阅读策略,深化学生进行文本研读,建构和完善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研读文本素材,同桌质疑互学 英语阅读理解的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解题结果,忽视了学生理解、感知信息的过程。在阅读文本素材的起始环节,学生通过自我感知性阅读难以与文本碰撞出思想火花,抑制了学生个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将学生自我阅读转化为互动研读,能改变这传统而单一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在同桌质疑、互学的过程中发现更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朱勤燕 《广西教育》2012,(17):41+43-41,43
旨在通过提供丰富多元的文本及画面,以听声赏图、品词析句、创作交流等形式,创设浓浓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研读、品味,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教师关注阅读策略指导,渗透比较阅读的思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文本个性化解读是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探究性和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是自主的、体验的、批判的阅读实践。个性化解读是一种立体的阅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阅读,是文本解读的灵魂,也是文本价值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咀嚼、鉴赏文本中的好词好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通过反复吟咏、替换推敲、还原情境等方式反复研读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文本的神髓。  相似文献   

9.
文本解读不能是教师对文本内容的解释和发掘,而是借助文本推开语文学习课堂,引导学生展开更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学习,从而建立更完善而系统的阅读认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诵读、解读、研读、读写等呈现了文本解读的不同环节,体现了深度学习的基本路线,所以教师要做好规划,以提升文本解读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10.
要想使阅读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实现有效阅读,教师就必须深入研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悟,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深入研读文本,读到感触最深处,找准合适的切入口。只有教师深入文本了,学生才有可能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走进文本,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1.
何宁 《天津教育》2011,(8):52-54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表现在,语言阅读的无障碍化和阅读者自身经验的潜在干扰常常使被阅读文本处在信息无可解读的状态,而教师在没有深入研读文本的情况下,只能照搬"教参",人云亦云,把原本可以多样化、丰富化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2.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交流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不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享受吗?教师研读教材,应该做到"走进教材"和"跳  相似文献   

13.
文本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和价值观,提升英语核心素养。英语文本的深度阅读由"朗读—品读—研读"三个层次组成,三个不同层次的阅读分别具有"感知文本""感受精妙"和"感悟多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守红 《考试周刊》2014,(75):31-31
文章分析了如何在阅读课堂中优化教学策略,注重立足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有效研读,增进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感悟,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5.
文本是阅读指导的凭借,教师可在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研读文本内容基础上,从找准陌生点、揪准情感点、瞄准变化点、用准矛盾点、把准联系点等几个方面为学生寻求兴趣探究支点,盘活文本,读懂文本。  相似文献   

16.
阅读文本的切入点是师生研读文章的一个突破口,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文本,而是为了最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兴趣,引领学生迅速与文本展开对话,进一步去体味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研读文本,对语境、语义进行详细分析,掌握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交流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不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享受吗?教师研读教材,应该做到“走进教材”和“跳出教材”.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需要深入研读文本,引导学生展开多维度思考,建立阅读认知体系,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追索童质、启动多元对话、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内容核心,唤醒学生无限遐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仔细研读文本教材,正确领会教材编写者的理念和意图,从而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