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乒乓世界》2013,(7):90-91
“左侧下旋”是王皓的主体发球之一,加上侧上旋的配合,旋转变化非常多。大多数情况下,王皓发出的球弧线较低,紧接着就是下一板衔接。他会给自己留出充分的空间,做出两面都能上手攻击的姿态。提到王皓,大家肯定会想到他直板横打的强烈攻击性。实际上,他的正手台内球也颇有威胁。接发球方由于担心被王皓的正手强攻所压制,所以不得不回球到他的反手及中间位置,并做好被其反手进攻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陈洁 《乒乓世界》2003,(4):56-57
作为当今世界乒坛的新生代,王皓和庄智渊已经进入了世界超一流选手的行列。本期刊登的连续图片,是王皓对庄智渊的比赛中,扑救正手大角度的球后,用交叉步跑回反手,再用反手反面抢拉的一组动作图。  相似文献   

3.
李晋  赵晖 《乒乓世界》2007,(2):78-81
对于横板两面进攻的选手,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相持能力外.突出正手拉球的威胁性是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在实战中,反手与正手的流畅转换是制胜的关键,对于横板进攻型选手,可以通过反手的变化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机会,下列组图是单明杰对王皓的一个回合,单明杰突然发长球偷袭王皓的反手位,王皓虽然勉强侧身上手,但是身体重心无法及时调整,不利于连续进攻,单明杰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反手的轻挡,在回球落点上调动对方,使王皓的直板横拉无法发力,随后单明杰果断侧身,发力进攻,占据了优势。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13,(11):92-93
本组为大家带来的是全运会男团决赛中王皓对阵许昕的两组精彩回合。王皓技术全面,在战术运用上也达到了非常纯熟的层面。他能在比赛前针对不同的对手制定相应的战术,而且能在比赛中随时根据场上的局面改变战术。想要做到这些,除了清晰的头脑思路外,还需要各种娴熟的技术做支持。这两套圈中,王皓都是运用快速的击球节奏,用速度压制了许昕强的正手进攻,堪称直板打法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对于横板两面进攻的选手,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相持能力外,突出正手拉球的威胁性是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在实战中,反手与正手的流畅转换是制胜的关键,对于横板进攻型选手,可以通过反手的变化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机会。下列组图是单明杰对王皓的一个回合,单明杰突然发长球偷袭王皓的反手位,王皓虽然勉强侧身上手,但是身体重心无法及时调整,不利于连续进攻。单明杰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反手的轻挡,在回球落点上调动对方,使王皓的直板横拉无法发力,随后单明杰果断侧身,发力进攻,占据了优势。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一)”中第2套“定式”的升级版本。王皓站在侧身位用正手发逆旋转球,虽然形式上是用正手发球,但发出的球带有右侧旋,所以实质上与反手发球异曲同工。这样,王皓发球后不必调整站位,即可直接准备侧身抢攻,对于顶级专业选手而言,节约这转瞬即逝的“时差”还是很重要的。随后的套路与我们的“定式”大同小异,王皓第三板用反面挂起斜线后,第五板连续压施拉格中路得分。  相似文献   

7.
经典战例     
《乒乓世界》2013,(6):88-97
第一局 6:3—7:3》》》王皓反手连续拉,张继科反手防守得分 在半决赛中,如果王皓这么连续进攻马龙,马龙可能会选择强行侧身,那正手的空当就会露出来。但是张继科的反手能扛住,敢于和王皓强强对抗。王皓进攻时他可以防守,王皓稍微弱一些,他就可以转攻。  相似文献   

8.
《乒乓世界》2006,(6):94-95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正手与反手难以兼顾如果你像王皓或格林卡那样倚重反手,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下面的困惑呢? A 组图中,王皓发球后被施拉格偷袭正手,勉力扑救;而 B 组图中,王皓却成功侧身反拉,令施拉格被动招架。为什么同样是王皓发的半出台球被施拉格抢先拉起,第三板的局势却大相径庭?这里面固然有发球落点的缘故——A组图中,施拉格是在侧身位抢拉,"狡猾"的他巧妙利用了侧身位击球线路的炅活隐蔽,"旌骗"得手;而日组图中,施拉格在正手位抢拉时,转腰更多受到球台的阻碍,出手线路更易被王皓判断——但这终究只是外在因素,只能影响某一球,某一分而已,真正起决定作用、令王皓陷入两难境地的,却是他反手横打的特长。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05,(11):116-117
近来论坛上关注王皓的帖子满天飞,且都炙手可热,归纳观点,无非是技术流与心理流两派:前者认为王皓的技术组合有缺陷,劝其加强正手的有之,建议他补练推挡的也不乏其人;后一派则指摘王皓的心理素质过于暗弱,缺少韩国人那种狼性精神和中国顶尖选手那种霸气,绣花枕头,面瓜一个。自从王皓奥运会后接连输球以来,这两派在各个论坛上相互交织,对王皓的关注、探讨甚至谩骂超过了任何一位国乒新人。各派激战正酣之际,且容小老儿插句嘴,说说我眼中的王皓。  相似文献   

10.
张凡  赵晖 《乒乓世界》2007,(4):90-91
正手逆旋转发球是近年来应用逐渐增多的一种发球,此发球分两种,一种主要依托腕部发力,靠制造不同性质的强烈旋转伺机抢攻;一种以小臂和腰部发力为主,球的旋转不是很强,但球性平稳,很容易控制落点。图中王皓使用的是第二种。图 A1-A5王皓在反手位发逆旋转球至对方中路偏正手,弧线低平,勉强出台,对方难以发力,只得将球挂起来。大球时代反拉技术不再是单纯的反攻,它已经糅入到前三板进攻的系统中。  相似文献   

11.
王皓远台正手削球 莫非张燮林重出江湖?非也! 王皓左腿大步跨出(通常正手削球应跨出右腿),胭窝处近似90度的弯曲给予身体强力的支撑,腰部的转动和前臂的收缩加强了回球的力量和旋转。  相似文献   

12.
李晋  赵军 《乒乓世界》2007,(10):92-93
王皓的身体协调性十分出色,他之所以能够全方位地进攻,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步法也十分灵活。只有把身体移动到最佳的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射的技术。进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来球的最高点或上升期击球,而是要根据当时的站位,找到最合理的击球点。组图中,王皓正手发侧下旋"钩子球"(1-5),这种发球在触球时,由于拍形内收(图4),使对方不容易判断发球的旋转。王皓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三段法”对王皓在连续三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各项技术进行统计,以及主要是针对王浩正手、中路、反手位置的进攻技术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乒乓球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王皓在奥运会上失利的原因分析 1.I业内人士的分析 徐寅生(中国乒协主席):这场球,王皓没有合理地处理正手进攻和反手进攻的关系。王皓的直板横打,是我们在直板反手太弱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琢磨出来的,有时候对手不太习惯,能稍占一点便宜。再加上王皓过去赢得多,可能就一种错觉,认为我的反手对方不适应,能压住对方。  相似文献   

15.
《乒乓世界》2014,(4):82-83
本组展现了张继科在发逆旋转球后,进行反手抢拉的套路。上组图中,张继科是看着王皓的正手空当出手的,而这组他是提前想好了进攻落点。在高水平比赛中,只单纯依靠抢攻是很难拉穿对手的,在保证高质量抢攻的同时,还要加上落点或节奏等因素的配合,才能让自己抢得先机。  相似文献   

16.
这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四)中定式二的延伸——直板接发球摆短,对方回摆冒高出台,直板抓住机会进攻。施拉格发左侧旋短球到王皓中路(图4),王皓接发球摆短到施拉格中路偏正手(图6),王皓在这板摆短时,脚下位置并没有完全调整到位,过于接近中路,无法很好地运用前臂力量,于是他更多地用手腕通过借力来控制球的弧线,这板摆短旋转不强,向前的力量很小。王皓摆短后,立刻后退半步,作好了进攻准备(图9)。王皓这板摆短的意图是:如果施拉格回摆,则容易冒高;如果他劈长,自己已经调整了站位,有足够的时间采取进攻。果然施拉格上步不到位,手臂过于伸直,完全靠手腕来控制球,回摆失误(图11)。施拉格看到这板回球出台,立刻站到偏中路位置,准备打相持(图12)。王皓放慢节奏,看到来球将将出台,他放低重心,通过前臂手腕调节,巧妙地拉一板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三段技术统计法对王皓在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的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术进行统计并分析,以期找出其失利的原因,并由此探讨王皓在技战术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马琳对王皓的发球控制严密,使王皓发球后难以上手,造成发抢段得分率不高;接发球抢攻段技术新顺,积极主动,表现出色,但接发球手段略显单一。相持球中正手对拉和反手横拉失误过多,打关键球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三段技术统计法对王皓在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的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术进行统计并分析,以期找出其失利的原因,并由此探讨王皓在技战术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马琳对王皓的发球控制严密,使王皓发球后难以上手,造成发抢段得分率不高;接发球抢攻段技术较顺,积极主动,表现出色,但接发球手段略显单一.相持球中正手对拉和反手横拉失误过多,打关键球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与“王皓VS施拉格”球理相通,本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一)”中第2套“定式”的另一种升级版。马林站在侧身位用正手发侧上旋球到波尔的正手近网处,虽然他发的是普通侧旋而非逆旋转球,出球带正常的左侧旋,但对于左手握横板的波尔来说,其效果同右手直板反手发(右)侧旋球到右手横板正手类似,球落台后都是朝横板的正手外边线侧拐。与施拉格相同,波尔也选择用反手上前接发球,但被马林压住中路后,最终正手反拉下网。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统计马琳、王皓2008年~2010年大赛中12场比赛录像,从战术组合层面对比分析马琳、王皓比赛中战术组合运用特征.结果表明:王皓前三板进攻能力不及马琳,相持能力明显强于马琳.马琳前三板进攻能力突出,打法细腻,台内小球控制严密,抢攻凶狠,正手进攻能力强,发抢后连续进攻能力不强.前三板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是马琳获胜的关键.王皓正、反手实力均衡,上手积极,连续进攻与相持能力强.台内小球控制不够严密,反手拧技术使用效果不好,过于依赖直拍横打技术.比赛进入到相持后,战术组合运用表现为非攻即防,二人在接发球轮的相持中相对较为主动,效果好于发球轮.马琳、王皓战术体系同为直板反胶进攻型打法,然而在具体的战术体系内容(比赛中战术组合和运用模式)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运动员战术体系内容的表现取决于其技术体系的战术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