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贾小军 《家教指南》2016,(5):106-112
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40年代以来,在敦煌地区的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内容为禳解注(疰)病的镇墓文。对此,有人撰文进行了专题考述,认为据考古发现的解注文及非道教文献中有关注病的记载看,这类巫道解注活动,只是存在于东汉到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尤盛行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以后的文献中,包括医学典籍中,再也见不到这类诸如尸注、鬼注等纯属迷信的注病记载了。此外,有关文章在谈到注病的命名、病因、流传地域及治疗等有关问题时,也有一些错误和疏漏。因此,全面地对古代注(疰)病的有关问题进行考述,对正确了解和认识敦煌出土的禳解注病的镇墓文以及深入地考察其与医学、民  相似文献   

4.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以农牧业为重,其他经济族式虽然存在但记载较少。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86幅农副业和手工业壁画,透视出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庄园内部的社会生活、等级制度以及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封建庄园内部事无巨细、分工明确、“闭门为市”、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研究河西地区经济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汉代社会动荡,战争不断,道教和佛教迎合了民众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尤其是对死后灵魂世界侵入极大的关注,显示出民俗巨大的渗透力和张力。镇墓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民俗文化事项,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记载。以出土的汉代镇墓实物为主要依据,结合历史文献互相印证和探究古代民众对死后灵魂世界的构建,可以展现当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观念,为研究古代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日前在清理玉门市官庄魏晋古墓群时 ,发现了一幅纸质绘画。据专家考证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早的纸质绘画。这幅纸质绘画是裱糊在棺板上。画长约 80cm ,宽约40cm ,纸质洁白 ,色彩艳丽 ,上绘一身着彩裙、头戴尖顶高冠的出行妇人 ,前有人牵一高大黑马 ,后有牛驾双轮篷车相随 ,形象地展现了魏晋时期我国西部边疆的世俗生活。从同墓出土的器物判断 ,这幅画可能绘于距今 1 60 0年左右甘肃玉门发现我国最早的纸质绘画  相似文献   

8.
娄睿不北齐东安五,墓在山西太原市南郊晋祠公社王郭村西南一公里。墓室砖筑,宏伟壮观,虽然早年被盗,但出土金、玉器、陶俑等尚有八百余件,墓内壁画仍大部完好。壁画篇幅之大,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商超,是北朝绘画中所仅见的。壁画分布在墓道与基室内,现存七十一幅,共约二百平方米,分上、中、下三栏,过洞天井壁画为两栏,以表示不同的主题。壁画分栏布局,是东汉、魏晋以来的传统作法,流行于南北朝时期,一直延续到隋唐,逐渐被单栏式所代替。  相似文献   

9.
试论河南孟津出土"老子浮屠镜"的年代以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孟津县文化馆收藏的铭文银壳画像镜的内容不是老子浮屠像;从铜镜形制、莲花和连珠纹等特征分析,该镜不应当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所造,而系唐代仿制品;有关汉明帝时期造佛像的记载有误,最早可靠造佛像的记载是东汉末期笮融的"以铜为人",考古发现最早的佛像是重庆丰都东汉"延光四年"(125年)墓出土的摇钱树佛像.  相似文献   

10.
东汉的墓碑文约有90篇,写作时间跨度160年左右,从墓碑文的材质、功能、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来看,其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稍书姓名爵里"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立石表行"、"垂示后昆"时期;第三个时期以蔡邕的出现为标志.进入"碑披文以相质"时期.  相似文献   

11.
西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儒学的推崇为陶塑明器的兴盛创造了前提条件,厚葬之风的兴起是西汉陶塑明器兴盛的主要推动力量。西汉陶塑明器艺术作品是古代艺术苑囿中的璀璨瑰宝,是西汉思想文化的鲜明的反映。在这些艺术品中,充分体现出西汉古拙而不呆板,质朴而不简陋的装饰表现风格。在图案的表达手法上,有着鲜明的剪影法的特征。西汉陶塑的艺术成就,在于表现各种物象的主要特征,形象生动简练,装饰性很强,凸显出西汉乐观积极的人生理念和希冀人神同在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12.
洛阳地区魏晋墓中的随葬品,曹魏至西晋早期,其种类、风格多继承东汉末期的特点,如保留了大量的动物俑;西晋中期以后,种类增多,开始出现武士俑,风格上吸收了周边文化的影响;西晋晚期,随葬品制作粗糙,种类减少。而透过随葬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全面了解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服务于丧葬礼俗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画像石大多嵌饰于墓室及其附属地面上的祠堂、墓阑等建筑之上,它们既是组成这些墓葬建筑物的构件,又是配饰其表面上的刻画装饰。装饰纹样是汉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形象思维上解决了装饰造型的基本问题,而且比较全面遵循了艺术形式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从贵州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物品中可以发现,早在我国汉代时,贵州地区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并不亚于中原地区。究其原因,汉代汉族农耕文化对促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汉族农耕文化对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有力地推动着贵州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宋积良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3):53-55,84
从贵州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物品中可以发现,早在我国汉代时,贵州地区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并不亚于中原地区。究其原因,汉代汉族农耕文化对促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汉族农耕文化对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有力地推动着贵州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厚葬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坟丘高大,配套建筑众多;墓室种类多,葬具豪华,随葬品多;以财物助人办丧事的赙赠盛行。汉代厚葬风尚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汉代厚葬的盛行,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厚葬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厚葬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7.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随葬器物造型精巧,纹饰细腻,色彩华美。这些随葬器物,不仅折射着西汉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而且也丰富了人们对于西汉艺术精神的认识。从满城汉墓随葬器物可以看出,西汉艺术精神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对雄浑、古拙之美的追求,其二是对精巧、奢华之美的追求。前者以西汉征战南北、开疆拓土的气势一脉相承,后者与西汉贵族阶层追求享乐和羽化升天的生活境界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摇钱树是汉魏时期流行于西北、西南地区的特殊丧葬明器。文章通过对甘肃省武威市出土的三座汉魏时期摇钱树的考察,认为墓葬中摇钱树的出现是汉魏时期繁荣的货币经济、先进的货币铸造技术与道教灵魂不死、羽化成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汉魏时期货币以及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韩愈、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借助于恢复先秦两汉散行奇句的古文,反对重形式、轻内容的风靡一时的骈文,以复兴儒学,捍卫儒家的正统地位.韩愈提出了"志在古道"、注重实用、"陈言务去"、"词必己出"、"不平则鸣"及德、文兼修等一系列古文理论;柳宗元则提出了"文以明道"并"及乎物"、"有乎内"与"饰乎外"之结合、人品与文品并重及文人相亲的古文观点.较之于韩愈,柳宗元的文道内容则更宽泛更丰富,更重视"道"的现实性问题,在文章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方面,则更为强调.韩愈、柳宗元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唐代古文理论体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烧陶工艺的发明和古文字的产生几乎是不约而同的。透过几个与陶器有关的汉字的基本构件形体的研究,可以窥测到古汉字形体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古代陶器文化信息。由此可见,我们的远古祖先在"陶器是文明的指数"上,为中华文明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在其丰富的创造中,陶器称得上是最值得称道的发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