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79-179
"棚民"是指明代以后的外来移民,以安庆府辖县为多。明清时期,徽州因徽商致富后,带动家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富裕之名远播,外地人纷纷来徽州淘金。他们来到徽州以后,在旷野搭棚居住,靠手艺或出卖劳  相似文献   

2.
《黄山学院学报》2006,8(2):F0002-F0002
徽州古村落,粉墙黛瓦,马头楚楚,民宅祠堂,错落有致,园林水口,桥阁塔亭,竹木掩映,山村依山傍水,炊烟缭绕,俨然“中国俩里的乡村”。徽州古村落,是古徽州劳动人民本“天人合一”理念,  相似文献   

3.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26-26
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 自从晋太康元年(280年)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以后,历有变动。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五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海宁、黟、歙三县各一部分置黎阳县,四县划出新安郡置新宁郡,治所海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1):130
“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朝奉郎。徽商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徽商便是由仕而贾的,这些人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相称。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有钱乡绅的习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不管是老板还是伙计)为“徽州朝奉”。《初刻拍案惊奇》卷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记载:“原来徽州程朝奉,就是金朝奉的舅子,领着亲儿阿寿,打从徽州来,要与金朝奉合伙开当。”  相似文献   

5.
“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朝奉郎。徽商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徽商便是由仕而贾的,这些人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相称。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有钱乡绅的习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不管是老板还是伙计)为“徽州朝奉”。《初刻拍案惊奇》卷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记载:“原来徽州程朝奉,就是金朝奉的舅子,领着亲儿阿寿,打从徽州来,要与金朝奉合伙开当。”  相似文献   

6.
王川进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98-98,105
徽州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徽州古代民居是徽州文化的一个缩影,徽州黟县南屏民居则是保存完好的徽州民居的代表。其独特的布局、古老的祠堂、精湛的“三雕”,充分展示了徽州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徽州自古就有习武的习俗,随着宋朝的南迁,徽州在人文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明中叶后,随着徽商的兴起,其发展态势强劲.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认为“武昌”反映了明清徽州社会风尚的一个方面;同时对明清时期徽州“武”的表现和原因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8.
徽州绩溪“四大胡氏”源流及其名人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徽州绩溪县著姓胡氏,一般而言有“四大胡氏”,即通常所指的“明经胡氏”、“金紫胡氏”、“龙川胡氏”和“尚书胡氏”。它们同姓而不同宗,各有始祖,各有宗祠,且均名贤辈出、代不乏人,各以其独特的宗族文化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9.
徽菜是我国成型较早的“八大菜系”之一,徽州饮食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博大精深的”徽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整理徽州饮食化是继承弘扬这一化遗产和开发利用独持旅游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打好黄山牌,做好徽章”的重要内容,必将对新世纪黄山旅游业的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徽州学散论》一书在对徽州文化诸多文事象进行具体描述的同时,重点对徽州文化的形成、发展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意义寻根”、宏观探研,从新的视角研讨徽商话题,有不少新的观点和内容,是对徽州学研究的一种开拓性努力。  相似文献   

11.
“平均世代间隔”是一项关于现代人口研究的指标,它不能被用于对古代人口的研究。现笔者通过对徽州汪氏族人平均世代间隔的研究,提出一个用中国宗谱计算该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汪恭艳 《考试周刊》2011,(28):51-52
徽州的古村落是古代智慧的徽州人完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典范.是把中国传统的“天人舍一”精神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结晶,对解决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有重要的启示性和借鉴意义。但徽州古村落及其体现的生态伦理观念毕竞是在适应农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之需要而建造起来的.因此.它面临着在工业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古徽州是移民地区,北方移民把中原语音带到徽州,在徽州沉淀,成为徽州方言的主要成因。徽州方言中就保存着不少古词,甚至沿用古文。如“先”(先和)、“种种”(短)、“造化”(幸运)、大郎(哥哥)等等。  相似文献   

14.
古徽州是移民地区,北方移民把中原语音带到徽州,在徽州沉淀,成为徽州方言的主要成因。徽州方言中就保存着不少古词,甚至沿用古文。如“先”(先和)、“种种”(短)、“造化”(幸运)、大郎(哥哥)等等。  相似文献   

15.
真实、准确、丰富的文献资料,是徽州学学科大厦构筑的最基础材料。作为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徽州学家,汪世清先生徽州学研究的一个最突出的特色,是极为重视徽州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考辩和探究。多年来汪世清先生不仅努力宣传”应重视徽文化资料搜集”的观点,而且一直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地搜集、发掘徽州学文献资料,以惊人的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徽州学文献资料的搜集和考证方面作出了示范和表率。而黄山学院”世清先生捐赠特藏”书室的诞生,既是汪世清先生多年徽州学文献资料不懈索求的心血结晶。也是汪世清先生、沈家英先生对徽州学事业的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16.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125-125
晋太康元年(280年),吴国被灭,新都郡更名新安郡。所属新定县改遂安县,海阳县改海宁县。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所以徽州又称新安。文人也喜欢以“新安某某”自称,朱熹写文章就往往署“新安朱熹”。一些学术流派也以“新安”冠名,如“新安医学”、“新安画派”、“新安理学”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从徽州民间故事中的“孝子贤媳”、“不孝女”等角色类型入手,深入剖析徽州民众“孝亲”观和“子女”观的道德结构及其悖论性.  相似文献   

18.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55-55
徽州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对黄山市而言,以旅游立市,“打好黄山牌,做好徽章”是跨世纪发展战略。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化的功绩。对徽州化进行研究,有助于高水平、高质量地向世界推介徽州化,把徽州化转化成宝贵的旅游资源,促进黄山旅游经济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龙文化”在徽州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传说方面,“龙”信仰是重要的传承形式,传承过程中突出了徽州的地域特征;在生态方面,重视“龙脉”的理念体现了生态保护意识;在空间地名方面,以“龙”为名的现象自唐宋时期已有,至明清时逐渐增多,这也是“龙文化”在徽州民间加速传播的重要阶段;在民俗方面,舞龙、闹龙灯、赛龙舟等活动中的仪式反映了徽州人对地方“龙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51-51
骆驼具有耐饥耐渴、忍辱负重的品性。有人便把徽州人拼搏奋进、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比喻成骆驼精神,于是便有了“徽骆驼”的称呼。[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