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2002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1—2年级)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3—6年级),全国再次掀起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浪潮。这次改革强调儿童主体参与和实践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使儿童实现主动学习、体验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体验理念的体现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相似文献   

2.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起开设。当前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正在启动。能否正确实施这门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尤其重要。课程离不开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的课程资源开发是能否把课程开好的关键。传统的观念认为,课程的教育资源就是编写好了的教材,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论:(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这是影响课程实施质量的主要因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为学校自主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依据。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基于学校特色发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仁智》校本课程,课程从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生参与兴趣、认知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设定合适的年级活动主题、内容、方式,并以教材(学材)的方式编印出来,为各年级推进课程实施提供了"脚手架",有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学校特色办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面向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把"儿童"换成"学生",把"社会生活"换为"生活"。"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6.
王利 《成才之路》2014,(12):20-2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基于小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的课程。基于课程的这种特点,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很难编制统一的教材,只有指导纲要,让各地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教师要针对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7.
何俐 《成才之路》2012,(6):85-8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地将"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并列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小学到高中都开设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设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课程活动的指导与管理、课程价值的彰显与提升等方  相似文献   

9.
自1980年全国小学开始设置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断加强,同时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也开展得如火如荼。2002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1-2年级)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3~6年级),全国再次掀起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浪潮。这次小学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创设的新型课程,其成功实施有赖于课程资源尤其是特色资源的支撑。当前,我国中小学校课程特色资源开发存在未充分贴近学生生活、未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等问题,导致课程实施的窄化、简化及随意化。中小学课程特色资源开发应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面向学生生活,凸显生活特色;体现教师智慧,凸显教师特色;深挖学校资源,凸显学校特色;植根地方沃土,凸显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刊于2007年第一期刊登了校长访谈录《综合实践活动课,难点如何变成亮点》,综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经验,受到读者关注。本期继续刊发特约记者肖春彦所作吉林省东丰县实验小学的跟踪采访,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课程设计、课程运行、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问题进行系列深度报道。本期刊发贾泰生校长访谈录(二)——资源篇,解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如何植根地方研究、开发、重组,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广大读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利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国家规定的、地方指导、学校组织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小学三年级至高中开设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3.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规定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自主思考、探究、反思等收获不同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基本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人文综合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结合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分析了农村小学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需要突破的难题,并提出了在农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校要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的总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校地理位置,充分挖掘社会和身边的资源,科学系统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确定合理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小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小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试验稿 )所规定的必修课程 ,自三年级开始设置 ,每周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被公认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它的实施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也发现了两个令人担忧的误区。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学生与自身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选择和组织的三条线索。学生与自身的关系其实存在于学生所有活动之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从小学三年级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板块。该板块的设置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涵盖的四部分内容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7.
《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2009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次被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并且要求在小学阶段全面实施该课程。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大兴区团河小学以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研究的载体,以家长教师协会作为研究的推进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将国家级课程《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和《美术》中的部分内容与地方课程《大兴——我的家》进行了整合,在三至六年级中进行试验。由于学校整合了四门课程,在四个年级中实验,学校、家庭、社区三方人±参与,所以把实践活动定名为:“四四三在行动”。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明确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虽然有国家制定的活动纲要,有独特的先进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但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现成的教材,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如何利用家乡资源,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从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2001年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加明确地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就目前我国一些新教程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