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汉语辅助教材(《古代汉语辅导》)在“期末复习意见”中,对有关复习问题作了详细的说明。“意见”的“原则”,仍适用于今天。下面略作补充或重申。 一、掌握重点必须建立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 二、注意“三大块”各自的独立性 在文选、常识、词义分析举例三个内容中,后二者应服务于文选。这就是所谓的“三结合”或“两结合”。这种结合,是确定文选重点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确定常识,词义分析举例重点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在汉语言文字专业自考科目中相对来说是比较难考的一门。笔者分析了最近两次的《古代汉语》自考试卷,发现作为基础的、最容易得分的第三大题“释词题”,多数考生得分很低。究其原因,是不了解自考测试重点所致。如果考生在这个题的复习上能抓住重点.有针对性的复习.是不难拿到满分15分(2003年1月卷)或10分(2003年10月卷)的。下面,本文就着重对2003年1月和10月的两次自考试卷的“释词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选文复习、常用词复习,已在辅导文章中谈过,不再重复。围绕期末复习,下面谈三个问题:1 知识通论复习要点1.1古代汉语被动句(1)掌握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概念。(2)熟练分析古代汉语被动句的6个类型,掌握每种类型的特点,并且能对一般句式  相似文献   

4.
学习古代汉语,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是阅读、读懂、背诵相当数量的古代散文和韵文(主要是散文),读懂、背诵的数量过少是不起作用的;另一方面是要学习古代汉语的词汇、文字、语法、语音、注解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哪个方面是学习的重点呢?难点在何处呢?我们认为,重点是古代汉语的词汇,难点是对古代汉语词汇中常用词的熟悉和掌握。如果青年学者能重视古代汉语词汇的学习,能切实熟悉和掌握相当数量(1000个左右)的常用词,那读懂古书就不太难了,学习古代汉语就可“升堂入室”了。 下面举出两段古文来加以分析,证明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选文复习、常用词复习,已在辅导文章中谈过,不再重复。围绕期末复习,下面谈三个问题: 1 知识通论复习要点 1.1 古代汉语被动句 (1)掌握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概念。 (2)熟练分析古代汉语被动句的6个类型,掌握每种类型的特点,并且能对一般句式进行结构分析。下面举出6类典型例句加以说明: ①没有特定标志的,即所谓概念上或意念上的被动。注意:主语是受事者、被动者。如:  相似文献   

6.
“以”在古代汉语里是较常见的字。它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拿”、“认为”,但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下面,我根据现行部编教材和有关复习材料,对介词“以”的用法作一些分析。 (一)“以”作介词主要用法有两种: 第一,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当“拿”、“用”、“把”、“凭”讲。例如: 1.请以剑舞。(《鸿门宴》)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同上)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7.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修辞方法。所谓“互文”,就是句子中两个词的词义互相解释或句子中两个成分(或两个句子)的意义互相补充的意思,注释家们称之为“互文见义”。它有两种类  相似文献   

8.
对古代汉语动词后面的“以”字介宾短语(下面简称“以”字式)作什么成分的问题,专家学者们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作补语。持这种观点的,我们可以举朱振家先生作代表。朱振家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以”字式经常用作状语,也用作补语。“用作补语的。如:⑤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为什么作补语呢?单从语法角度分析,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看法,现在似乎已成定论。第二种看法,认为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作状语。王力先生就持这一观点。他在《汉语史稿》里讲了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9.
1.我忘不了_ 提示: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文题写一篇记叙文。(北京市东城区) 2.(这件事我做对了》或《这件事我做错了》 提示:在生活中你有做对了、也有做错了的事情。请你从中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写下来。要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仄北京市西城区) 3.童年的一件_事 提示: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有趣的”、“愉快的”、“难忘的”等。(上海市徐汇区) 4.我希望_(天津市和平区) 5.(我真行)(我能行)(我也行》 提示:从以上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通过记叙自己做的真实的事,表现中心。 (天津市河西区) 6.在迎接香港回归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考前复习     
离期末考试还有十五天,教室里。老师“:功课已经讲完,希望大家好好复习,争取考个好成绩。”学生(众):“老师,划一下重点吧!”老师:“不行,有规定,是不可以划重点的!”学生(众):“老师,划一下吧,太难了!”十分钟后老师(无奈):“……好吧,就划一点吧。”三天后老师:“已经划了很多重点了,大家现在要好好复习!”学生(众):“老师,漏点题吧!”老师:那不行,绝对不行!不是已经划了重点了吗?”十分钟后老师(痛苦):“……只说一点,别到处乱说。”三天后老师:“好了,现在题也给你们说了,重点也划了,现在该好好复习了吧!”学生(众):“老师,开卷考试吧!…  相似文献   

11.
期末复习应做到三点:踏踏实实做好全面复习,获得系统知识;在全面复习基础上抓住重点内容;同时动笔整理与练习。下面就相关内容提示复习要点。 1 知识通论的复习 本学期共11个通论:(1)文字通论3个;(2)词汇通论3个;(3)语法通论4个;(4)综合运用通论1个,即《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中,“者”,“所”是两个比较活跃的虚词,尤其是经常用为特殊指示代词。但是“者”“所”作特殊指示代词时用法比较复杂,初学古代汉语的同志很难把握,因此有必要辨析其异同。就句法功能来看,“者”、“所”都  相似文献   

13.
有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在古汉语中不存在“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这种表示法。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和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却否定了先秦时代“是”能作判断词的用法。我认为这种否定是值得商榷的。在先秦文献里,“是”作判断词用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比较少见罢了。请看下例:(1)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2)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相似文献   

14.
●学习提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高考在本章的命题较为集中 ,涉及的知识点有 :淝水之战 (出过材料题、选择题 )、士族制度、江南的开发、孝文帝改革、南北朝一些朝代的地理位置等。出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考虑 ,加之高考提前 ,新出台的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本部分内容作了大面积的删减 ,四个知识点 ,有两个知识点被首次列为阅读内容 ,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本单元内容复习只需关注 :“社会经济”和“文化”两大内容即可。●知识图解1 .魏晋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早就有“无…无…”式词组,“无”作“没有”解,分别用在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或词素前面,用来强调“没有”的程度。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无 A 无 B”式。现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作文复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紧密结合课文,侧重复习九、十册(六年制十一、十二册)中的读写训练项目;二是结合基础训练中的习作题目,复习巩固记叙文的写法。 一、要复习好侧重于写的读写训练项目。 九、十册中侧重于写的重点训练项目共八个。首先应结合“读写例话”复习巩固本次训练项目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古汉语中“之于”句式的图释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以下简称《古代汉语》)在说明介词“之”字的用法时,说“有时侯,不是在主谓之间用之字,而是在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作句子的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18.
《课外阅读》2006,(6):21-21
离期末考试还有十五天,教室里。老师:“课已经讲完,希望大家好好复习,争取考个好成绩。”学生(众):“老师,划一下重点吧!”老师:“不行,有规定,不可以划重点!”学生:(众):“老师,划一下吧,太难了!”十分钟后——老师(无奈):“好吧,就划一点儿吧。”三天后——老师:“已经划了很多重点了,大家现在要好好复习!”学生(众):“老师,漏点题嘛!”老师:“那不行,绝对不行!不是已经划了重点了吗?”学生(众):“老师,太难了,就是划了重点也考不好!”十分钟后——老师(痛苦):“只说一点儿,别到处乱说。”三天后——老师:“好了,现在题也给你们说了,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一、紧扣教材把握复习主线现行的四省市协编语文教材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复习时要紧扣教材,引导学生通览“阅读指导”、“作文指导”和“基础训练”中的读写习题,将分散在各组教材中的读写知识点,经过分析、归纳,集点成线,形成对全册教材读写知识的整体认识。如第十册课文的复习,可先引导学生对“读、写指导”提示的读写知识,“基础训练”及课后习题中的读写因素,进行系统地归纳梳理,根据其内在联系,进行列表综合,归并为五个读写知识点,形成本册读写知识“链条”。(见左表) 根据上述五个重点训练项目,将课文分五个复习单元,确定各单元复习的主导例文是:第一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单元《月光曲》,第三  相似文献   

20.
1、古代汉语中“因”“而”连用例可以追溯到《周易》之中。如《周易·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可见,其使用历史可谓久矣,然而,它似乎并未引起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致使它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明确。为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浅见。 对于古代汉语中的“因而”,段德森的《实用古汉语虚词详释》(以下简称《详释》)从语法的角度出发,作了如是分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