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赫索格>讲述了美国犹太知识分子赫索格的情感遭遇和精神危机,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的苦闷与迷茫.赫索格精神的流浪、自我的回归体现了犹太民族的流浪和犹太文化牺牲与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索尔·贝娄通过对长篇小说《赫索格》的创作,思考评价了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文化遗产,对浪漫主义文化传统提出了批评。本文认为,浪漫主义传统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交汇在小说主人公赫索格身上。一方面,浪漫主义作为美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巨大阴影而成为赫索格反思内省中的批判对象;另一方面它又渗透在赫索格性格的文化酵素里,决定了他本人同浪漫主义古老家族的血缘关系。总之,赫索格既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清算者,又是这一传统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3.
《赫索格》主人公赫索格的婚姻经历反映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父权制由于激进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所面临的危机与女权主义者本身存在的观念性悖论。本文拟从女性的"去家庭化"和女性的"性解放"两方面来解读《赫索格》这部小说中的"他者"与"自我"。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把主人公赫索格的旅行分为地域旅行和心灵旅行两部分,第一部分拟以运用旅行文学相关知识并结合犹太传统探寻赫索格地域旅行的意义;第二部分将深入剖析美国时代背景,揭示赫索格在心灵旅行中从逃避现实﹑继而不断思考、探索,最终心灵获得短暂的回归与宁静的圆满过程。  相似文献   

5.
邓赟 《考试周刊》2010,(5):35-36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重要代表作,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犹太人在面临两种文化冲突的时候所遭遇的边缘化、流浪和受难经历。本文旨在从犹太性着手来展示《赫索格》的丰富世界。  相似文献   

6.
《赫索格》是一部典型的犹太小说和心理小说。作为索尔.贝娄创作生涯中集大成的作品,该小说通过赫索格的流浪经历展现了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更突出的是通过展现赫索格内心的情感流动反映了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苦闷内心和精神危机。贝娄巧妙的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时间蒙太奇等意识流表现形式来呈现主人公内心的压抑、苦闷和彷徨,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鲜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7.
在《赫索格》中,索尔·贝娄运用了一个全知叙述者和人物-叙述者赫索格,来讲述故事。尽管作者主要通过内心独白、自由间接思想和心理叙事等意识流技巧来讲述故事、揭示赫索格的内心世界,但赫索格却是一个不可靠叙述者。叙事视角的转换和不同人称("他"、"你"、"我")之间的转换表明了赫索格之言说自我、内在自我和分裂自我。在小说末尾,赫索格终于战胜了自我,平静地回到了路德村,这种环形结构式该小说的叙述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8.
小说《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通过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的神经质人格形成的原因和发展变化,试图给造成赫索格悲剧的原因以更为合理的诠释,为生活在与赫索格同样危机中的现代人提供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赫索格>以作家切身的文化体验,以文学化的手法,反映了当代美国犹太移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本文试图从作品主人公赫索格与<圣经>人物摩西的精神联系、作家贝娄的犹太文化之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作品中被深深镌刻的犹太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现实、心理、哲学、历史文化等四个层次,探讨了《赫索格》的主题思想。在现实、心理层次上,《赫索格》深刻揭露了当代美国现实世界一与精神世界的荒谬;在哲学层次上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体现和形象注解:在历史文化层次反映了犹太文化与当代美国本土文化冲突的现状与渊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索尔·贝娄的女权主义思想对《赫索格》一书的影响。通过分析赫索格婚姻生活中、女权运动中和《赫索格》中的女性形象,透视索尔·贝娄对女权运动的理解,反映女权运动从受抵制到被接受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赫索格》在20世纪美国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索尔贝娄也因此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作者却对马德琳这样一个冲出夫权牢笼的现代妇女,寻找自我价值的新女性展现出了种种的偏激。本文就贝娄先生的代表作《赫索格》中的典型人物马德琳进行分析,进而对贝娄先生保守的女性观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13.
索尔·贝娄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负盛名的犹太作家,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受到传统犹太文化的影响,贝娄在《赫索格》一书中对马德琳进行了歪曲和改写,从而体现出作家贝娄也没能摆脱传统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刻画的圈子。本文就贝娄在其代表作《赫索格》中对马德琳的刻画而对贝娄本人的女性观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赵苗 《现代语文》2009,(6):129-130
《赫索格》在叙事策略上运用了流浪汉叙述方式与意识流手法,展现出美国文化和犹太文化的冲突,彰显了身份焦虑的叙事意旨。  相似文献   

15.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延袭了传统的男性凝视视角,以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和赫索格第一人称视角交替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父权制下男性如何诉说不说话的“他者”。女性作为第二性,是赫索格“自我”外的“他者”。但索尔·贝娄又赋予这些女性新的独立个性,她们颠覆男性的主宰地位,反过来牵制男性,主动化为说话的“她”者。从“他者”到“她”者,不仅反映出美国当时的文化现状,即女性改变被书写的历史,她们给男性主导的父权制社会带来危机,更展现了索尔·贝娄对这一转变的思考和担忧。  相似文献   

16.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典范之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新精神分析文论中"生产性的爱"这一人学理论,从爱情、亲情与友情三个方面探讨贝娄小说《赫索格》中的人性异化问题,旨在了解贝娄通过描述异化反对异化,以及主人公在异化环境中如何发挥潜能,努力实施自我体验,进行自我拯救,追寻"存在真谛"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充斥着主人公赫索格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体现出主人公与自我的对话,但同时,小说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使得这些内心独白透露出主人公与他者之间的对话的泛音。这些对话展现了多种意识之间的冲突。基于此,本文以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理论为关照,从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与他者的对话和叙述视角的转换三个方面,对《赫索格》的复调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了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婚姻生活,再透过主人公赫索格男性这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分析《赫索格》作品里的女性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贝娄从本人的婚姻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创造了真实可靠、生动形象的三类女性人物,也体现了作家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19.
《赫索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20世纪60年代典型的美国知识分子形象并且生动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痛苦、虚无感和日益没落的道德观。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个典型的贝娄式人物,小说的结尾也是一个典型的贝娄式结尾。从叙事学理论、作品的犹太性和存在主义哲学三个角度分析,这种结尾不仅使小说叙述结构更完整更合理,而且通过犹太性和对存在主义的独特理解,作者给予了所有努力寻求自我认同的现代人极大的鼓励。  相似文献   

20.
《赫索格》的主人公一高级知识分子赫索格面临个人的生活危机,想在高深思想中寻找对这个世界的“综合”解释,给这个世界立法,但最终开始意识到他原先认为文化优势的东西被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