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极为错综复杂,其走向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格局有重大影响。在《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笔者探讨了清政府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对地方现代化的举措曾经给于一定的政策支援与财政支持。但在另一方面,中央与地方又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而这种冲突的背景首先与晚清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来看,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由“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加快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在有关现代化这样一些重大关系问题上尤其显示出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在现代化的普遍与特殊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能动选择和创造;在现代化的“外源”与“内生”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经过自身努力,不再是外源现代化,而是内生现代化,实现了从外源向内生的深刻转型;在现代化的自主与依附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不“依附”,也不“脱钩”,破解了“依附”发展与“脱钩”发展的二元难题;在现代化的学习与创新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地实现了从简单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重大跨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示范。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既有理想的一面,又有现实的一面.知识中心、教授治校是学者群体对学术权力的理想诉求.而现实中,学术权力经常处在行政权力的掌控之下,学术权力虚位现象明显、彰显不够,权力冲突不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起源并变化于大学属性的变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其实质是权力边界不清和利益协调不畅.权力冲突直接影响了学术进步和大学发展,因而,彰显学术权力、构建合理的权力关系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师生冲突:基于福柯的微观权力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柯研究现代权力从权力具有生产属性入手,着重于现代权力的具体与细节,属于微观视角的研究.师生关系蕴含着权力运作,现代权力具有的关系性、网络化、去主体、非中心等特征在师生权力互动中明显存在,既与传统权力形成矛盾,又因规训权力的泛滥成为师生冲突的诱因.微观权力理论为师生冲突的解决提供了两个方案:局部斗争和现代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5.
村级组织体系的冲突本质上是不回合法性之间的内在冲突,需要从体制性组织与内生性组织合法性的不同根据入手分析农村村级组织体系的功能和关系。注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内部对于国家权力的需求和虚拟行为,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的延伸和农村地方精英日益政治化分别体从“自上而下”两个维度的动力在构造和功能变迁抽象成为一种有内在逻辑、对不同类型农村地区权力建设有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的兴起与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兴起与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在20世纪如年代之前,隐藏在政治思潮背后的是文化权力与国家权力的两极对立,于是政治思潮的变迁也就至现出大起大落的景象。在20世纪如年代之后,以市场化为轴心的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缔造了较为稳固的世俗化基础,这一世俗化力量也把文化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冲突逐渐抵消掉了,两极对立的局面逐渐被多种政治思潮相互共存的局面所替代。知识群体与国家领导阶层在现代化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使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的变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是我国新世纪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科学而又合理的、代表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方向的现代化转化,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性继承吸收传统文化,广泛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对传统文化进行结构性转换,从而实现综合创新,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只要正确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始终争论不断的话题。从古典时期发展到当代,知识权力观的发展经历了趋于一致、二元分立、相互蕴含三个阶段。在趋于一致的阶段中知识和权力被看作是一体的;在二元分立的阶段中知识和权力又被认为是相互剥离、彼此独立的;到了相互蕴含的阶段,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章以三个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特点为脉络阐述了知识权力观的历史演进,并在最后描述了知识权力观由二元对立到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着一个“二元权力结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既相互矛盾冲突,又相互补充、合作,交织、共存于高校组织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校内部二元权力结构存在的组织结构背景,进一步理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大学组织中的关系,通过探究我国目前行政权力主导模式的形成原因,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寻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内部管理二元权力平衡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日本作为非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统治集团对现代化的价值判断尤为重要。近代日本统治集团,选择“富国强兵”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现代化的重点单纯放在了经济和军事上,把政治现代化完全置于经济、军事发展的从属地位。在实行代议政治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了行政权和军权的作用,使本应随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政治走上了法西斯之路,最终断送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抗战文学以“政治阐释”为主导,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较大发展,在民族政治驱使下出现了“政治一元化”创作现象。作家有意设置了两个对立的叙事平台,表现正义的理性与非正义理性的冲突。对探究抗战文学的艺术缺失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进程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优质运动展现了保守主义在实现全面复兴与现代化过程中所进行的斗争。他们围绕着对"优质"概念符号进行批判、生产与再批判的线索,进而达成对公共教育政策文本的钳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出现了保守主义与进步主义、激进主义之间的冲突,也出现了保守主义阵营内部——传统派与新保守主义之间的斗争,并进而帮助反思"永恒"、"常识"、"科学"等习以为常、普遍接受的语言符号中所蕴藏着的不平等的权力。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并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一个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政治社会化对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使我国公民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使社会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只有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水平,才能使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内容的主流政治文化深入人心,有效抵制非主流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通过政治社会化,不断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公民掌握参与政治的知识技能,从而有效促进权力运行和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化、有序化。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课KECS教学模式强调知识就是力量、情感决定命运、能力注定成败和成绩激励斗志,充分利用知识、情感、能力与成绩四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重视激发大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情感、提升能力与创造成绩的个性需求,进而将其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过硬、乐观进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教学模式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传统观念的扬弃和优化。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科学主义是大学知识现代性的四个重要面向。高深学问由原来的整体性、非世俗化与自由的知识转化为分科、世俗性、功利性知识,是国家民族之间生存竞争所导致的结果,民族国家的构建是大学知识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学问体制与国家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互动对大学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君劢的《立国之道》是一部回应时代变局和中国问题的反思之作。它结合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以"自由"与"权力"之平衡立论,对民族主义与阶级政治、民主政治与威权政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提出了一个超越左右翼的现代中国的建国方案,堪称一部大时代的大思想著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塔伊布.萨利赫代表作《风流赛义德》中东西方文化的接触与接受,反感与拒斥,以及由此导致的冲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和文化进行文学和文化批评,目的在于改变东西方的现实文化关系和权力结构,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东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应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利益是政治的基础.当代中国利益多元化趋势的出现将对中国政治生活产生双重影响,适时地建立利益整合机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着手,协调利益矛盾,规范利益关系,将促进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开始向社会主义法治政治迈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入了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正确轨道,从而实现了我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二次跃迁,大大加速了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在这次跃迁中,邓小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