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周易》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文化典籍。3000多年以来,长期影响着我国哲学、医学、武术、气功、军事理论、数学、乐律、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发展。春秋时期呈“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也无一不受着《周易》学术思想的影响与启迪。在我国武术史上,太极拳的发展也不例外,在许多方面,都曾经打上过《周易》学术思想的烙印。 一、太极拳的名称源于《周易》。 《周易》系辞载:“易有太  相似文献   

2.
《易经》是儒家十三经中最古老的著作,秦汉至今众多学者都对它进行过精细的研究。贯穿着《易经》的一条主线是六十四卦,它的中心是各卦图象对卦象的解说,尤以乾坤艮离震兑巽坎八卦(又称“经卦”)为其机要;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哲学、史学和自然科学诸方面。  相似文献   

3.
李翘 《武当》2012,(6):27-28
八卦掌用《易经》作为拳技的理论依据。八卦掌的基本八掌分别比附为乾卦、坤卦、坎卦、离卦、震卦、艮卦、易卦、兑卦。八卦掌还借用八卦的数术,来规范拳技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八个基本掌法比附八卦的数目,以六十四掌,分为八组,每组八掌,  相似文献   

4.
李国兴 《武当》2005,(6):46-46
《周易》这部古老的占筮经书,因其附有春秋战国时期所著述的《易传》(大种十篇),使其成为一部富有哲学性的典籍。而其中所揭示的天文历法及逻辑思维原理,则是古人认识自然规律,阐述"天道"的理论依据。对于《周易》八卦爻象的起源问题,一般皆认为先有三爻卦(经卦),然后才有六爻卦(重卦)。我认为,田合禄先生有关"卦爻源于山头历"的观点符合历史实际。在《山海经》中,记述了华夏原始人类用山头定位,观测太阳东升西落,南北往来的运动规  相似文献   

5.
《周易》中的“象”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的代表,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都是深远和重大。这种“象”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人体运动方式,影响着健身气功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健身气功的“象”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和谐性、全息性、模糊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所谓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而武术中的八卦掌就更为名副其实,其以《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为名,以卦理解释拳理,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面,又以这八个卦位为基本八掌,每一卦都有阴阳,每一掌都有阴阳。而且阴阳交替,互为转换,由此演化出千姿百态、动静各异的八卦掌武术套路。可见,八卦掌的美学价值正是以审美中的阳刚、阴柔之美为基本特点的。  相似文献   

7.
光侠 《武当》2009,(5):52-53
程老师又给孙禄堂讲初学入门的“三害九要”与“四德八转四情”说,左右旋转与左右穿掌之分别,无极学、太极学、两仪学、四象说等等拳理。继而又讲乾卦狮形掌、坤卦麟形掌、坎卦蛇形掌、离卦鹞形掌、震卦龙形掌、艮卦熊形掌、巽卦凤形掌、兑卦猴形掌等等,以上诸拳的练用法,均由程廷华老师亲授。孙禄堂的悟性较高,凡程老师所授,一说即明,一点就透。  相似文献   

8.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的记载,可见其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或更早。“周”义双解,一日周朝之易,二日“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即《系辞》所云“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即是:“易”意日月,字从日下月,“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故所谓《周易》者,即日月之道普照周天。东汉易学大家郑玄所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可见《周易》一书,以“象”职“易”,以“易”之阴阳变化,统领世界万物最根本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太极、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排列关系及变化规律(图1)。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我国先秦的重要典籍。三千年来,它对中国哲学、医学、武术以及养生术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很多武术家认为武术与《周易》有养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八卦掌的理论源于《周易》的理论。八卦掌是根据《周易》的理论制定武功修炼模式和基本原则的,本文也想就《周易》与传统八卦掌的关系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指教。 一、八卦掌以《周易》的阴阳论为武功修炼基本原则。 《周易》的基本思想是阴阳论。所谓“阴阳”不仅指构成宇宙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儒家所称的五部经典之一。它分经、传两个部分,经又由卦形和经文所组成。传说卦形为伏羲所画,经文为文王、周公所作,传文为孔子所系。对这问题,历来有争论。较普遍的说法是,易经约产生于西周而萌芽于殷代,作者是当时的卜筮。易传十篇是对经文的解释,约成书于战国,其各篇非出一人之手。文王、周公、孔子可能参与周易的整理或修订,是该书  相似文献   

11.
玄智超 《武当》2013,(7):17-18
太极拳与气功,从大的方面看为同部类,若细分则分属体系有其同异之处,现根据本人体悟分述如下:一、太极拳与气功的相同之处(一)共同的理论基础。太极拳与气功都是在中国古老的文化发展中孕育产生的,都是运用古代儒、释、道家哲理和《易经》学说为指导的,是古代先哲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人与自然、人与野兽、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中,和观察人体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2008,(3):34-35
八卦拳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谐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相似文献   

13.
前言 《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巨著,它原始于夏代之先,成本于殷周之际。它研究了宇宙自然、天地万物、人类社会的天下之理,在我国古代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总汇。《周易》原非儒家之作,后被收入儒家经典,故称《易经》,亦简称为“易”。 《周易》在研究天地万物中,突出了对生命的研究,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对生命科学古朴的认识,构成我国古代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对  相似文献   

14.
周颂南 《武当》2007,(12):44-44
八卦式内养功是根据《周易》八卦理论所创编,以意念运用为特色的养生功法。第一式:丹田悬卦本式是该功法的基础功。意念中心点在丹田———气海(肚脐中心直下一寸五分处)。上至神阙穴  相似文献   

15.
六十四卦图由八卦重复组合而形成六十四卦,完成了以卦象演究、阐释气功的基本框架,六十四卦中每卦内部及卦与卦之间阴阳爻的匹配、变化关系涵括了人体与自然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因而成为气功修持的参照系。六十四卦的卦图排列常见的有三种:方图、圆图和横图。横图的次序自乾卦开始,终于坤卦。阴、阳则起于中间的震卦、巽卦,再至坎、离,再至恳、兑,而到乾、坤,所谓“图起于中原”。横图两仪中分,再环绕而成国图,横图之八卦重累则为方图,周围皆为八卦。方国图中,晨袭居中,为之交接方圆,纵横也是八个卦。图起于中,震器则为天之根…  相似文献   

16.
二十四节气卦象阴阳损益图中国气功理论认为,自然及生命的运动随时间进行周期性往复变化,阴阳便在这种变化中不断消长、损益,因此气功的锻炼就要考虑时间因素。农历的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阴阳损益特征,具体可在卦象中反映。许多功法都把这些节气作为练功的重要时间,即根据其各自阴阳特征.进行相应调节。冬至一阳生,故为复卦;大寒二阳生,成临卦;雨水三阳生而成泰卦;春分四阳生为大壮卦;谷雨五阳生为央卦;小满纯阳为乾卦;夏至一阴生为婧卦;大暑二阴生为遁卦;处署三阴生为否卦;秋分四阴生为观卦;霜降五阴生为剥卦;小雪纯…  相似文献   

17.
杨立志 《武当》2024,(2):38-41
<正>因为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已经知道,武当山大顶山形像一个神龟,七十二峰像熊熊燃烧的火焰,神龟压在火上,这是周易里边的既济卦,代表一种和谐的状态,被称为“太和”。成书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王概的《大岳太和山纪略·图考》说:“考山图也,孤峰焰起,群峭攒空,象亦火也。”这个说法是古代人说的,并不是我们发明的,我们只是对它进行了现代阐述而已。“水火既济”“太和”等,这都是属于周易哲学思想的一种说法。《周易·系辞下》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孔孟之后,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学问渊博,“博极群书,自经史著述之外,凡夫诸子、佛老、天文、地理之学,无不涉猎而讲究也”(《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上》)。朱熹虽是一位大儒,但对于具有浓厚佛道色彩的古代气功也颇有研究,并且推崇备至,溢于言表。搞清朱熹与古代气功的关系,对于全面认识朱熹的思想体系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八卦·太极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符号,相传为伏羲所作。《太平御览》载:“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图1,我国台湾)八卦由两种基本线形符号组成,“-”代表阳、“--”代表阴。八卦为:乾()、坤()、震()、巽()、艮()、兑()、坎()、离(),分别象征  相似文献   

20.
孙燕玮  孙波 《健身科学》2012,(10):35-35
混元内劲八卦掌,是由余师祖邱士林先生所传授的飞形八卦掌而来。它共分上下两部。其上部,是以转圈进步为基本练法。“以掌为用,以走转为本,以阴阳为纲纪,以《周易》象数理论为理论基础。”暗合着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数变和方位,是其智也。内外如一,形与卦合,也即所谓“心身一致”。“内力过人”,是其勇也,能把智勇结合,武艺自然能达上采。因此它是传统武术诸门中,最为独特的一种锻炼方法。其走圈转掌实为高级行气桩,它是以练内劲为主,但是在练这些身法手法纯熟的情况下,就不要拘泥那些身法手法规矩,而是要有神意为主导的走转,这样才能不断增长内劲,使其运转自如,神意潇洒飘逸,最终获得内壮外健的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