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由来已久,通过对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研究,了解其发展的历史和目前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当前社会中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最新变化,归纳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的手段和模式,促进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不断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播音是一种"说给人听"的语言活动,播音员或主持人是以广播电视传媒代言人的身份在话筒前说话.但由于广播电视的技术手段和传播环境的限制,播音语言与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了的说话不太一样,这使一些人感到播音似乎说的是另外一种"话"了,甚至把拿腔拿调,不说"平常话"当成播音的基本要求,这就背离了播音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杨斌 《新闻传播》2013,(12):298
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广播新闻频率,传播时效越来越快,语言更加通俗化、口语化,这一转变对记者、播音员的语言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电视从"宣传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显示了其艺术传播地位的独立,也体现了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本体的自觉;而"传-受"关系的确立则是基于传播文化的本性,并且构成了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过程的核心环节.进而,也正是基于"传-受"关系而建构起一个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它一方面能够促进并制约着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反馈,另一方面,更能够有效营造生动活泼的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审美场".  相似文献   

5.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6.
张劲 《新闻世界》2009,(8):74-75
群众性语言是指规范化了的群众的口头语,它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活泼等特点。无论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用群众的语言来写作是它们的共同要求。但是,报纸杂志的传播媒介是文字.人们可以反复阅读;广播电视传播的声音一瞬即逝、不易保留,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是简洁的、清晰的、口语化的。因此,使用群众的语言对广播、电视新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语境是语言传播和语言理解所依赖的环境,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不对”“好不好”都需要在广播电视语境中作出判断.本文对广播电视语境系统及广播电视媒体语境的重要构成因素进行了论述,特别强调了广播电视语境系统的整体性要求,认为传播主体在把握某一具体语言传播的语境个性时,要在广播电视语境的总体框架内定位自己的个性语境.  相似文献   

8.
如何做到播音的口语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英娜 《声屏世界》2000,(11):49-49
广播电视播音主要是通过播音员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从而把信息传达给听众或观众。由于广播电视一瞬即逝的特点,就要求播音员的播音必须口语化,以增强对听(观)众的感染力。那么广播电视播音如何做到播音的口语化呢?笔有以下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走出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传播是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社会,对外传播的手段更加丰富,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通过走出国门的方式开展对外传播就成为必然.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广播电视机构如何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进行更加有效的传播是值得认真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正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大大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嗣,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大大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使社会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1.
如今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奇怪腔调的引用,古诗词的滥用,字词错误等情况时有发生,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时效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发展现状入手,并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进行了研究阐述,并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产生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及审美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时效性及有效性,进而促进广播电视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寄广播稿要通俗口语化,这并不是什么新见解.远的不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光是“广播电视战线”、“新闻战线”、“编播业务”等刊物,就发表了近二十篇讲广播语言的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先后开展过“口语化月”、以通俗口语为主要内容提高广播宣传质量的活动。尽管这样,打开收音机仍然常常听到半文半白、费解难懂的词句.有人说,现在语言广播通俗  相似文献   

13.
目前广播电视受众已经越来越注意到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这是与主持人的口语化特征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李爽 《新闻世界》2013,(9):26-27
报刊语言是报刊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载体,都市报新闻标题的口语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以及语言本身发展的趋势,本文结合我国报刊行业的发展现状,深入地分析了都市报新闻标题的口语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程 《现代传播》2003,(4):61-63
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在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和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具有巨大的语言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今天的社会语言生活.这种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其引导社会语言方面的六个重要作用1.标志作用;2.规范作用;3.传播作用;4.示范作用;5.导向作用;6.审美作用.广播电视语言的使用状况,既关系到自身的质量与威望,也关系到社会语言生活的走向.广播电视及其语言传播工作者应十分重视有声语言传播,为全社会树立语言运用的榜样.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围,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按照科学的规律对广播电视语言加以适当的运用,就会发挥出这种话语方式的最佳效应。广播电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众传媒的多元化以及融媒体的出现,新闻语言的时新性和易懂化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把新闻用口语来表达。口语化传播的速度很快,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接受这种通俗、易懂、自然、生动、活泼、形象、简练又准确、实在的表达形式。同一篇新闻作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加上口语,他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会大大提高。正因如此,新闻传媒特别是新闻报道和写作非常讲究新闻的口语化使用。观察时下的新闻报道我们会发现,口语化新闻正由原来的"偶尔使用"逐渐变得"时常可见"。可以预见,口语化新闻在以后的使用会更广泛。本文从口语化内涵的基本界定入手,辨析了口语和口语化的基本内涵,从而为更好理解口语化新闻奠定基础。首先分析了新闻中使用口语化的常见表现形式,最后总结了口语化使新闻中更精彩的表现特点以及新闻中口语使用应注意的方面,为新闻报道或写作更好地使用口语提供建议,使口语在新闻中呈现得更精彩、更活泼,让新闻更加受大众喜欢。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视作为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对社会信息传播具有非常强的公信力。因此广播电视语言的传播对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文章首先剖析了广播电视语言的公信力,然后分析了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审美、思考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广播电视的几种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电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后,迎来全球化传播的新时代.卫星传送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发展对传统广播电视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媒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即由旧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毕一鸣教授在<现代广播电视论纲>中提出了"现代广播电视"的概念,阐述了现代广播电视是跨区域传播、跨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以跨媒体传播为最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吴亚男 《视听》2022,(3):159-161
网络媒体中的健康传播是近年来越来越重要的研究领域,与健康知识相关的内容在网络中往往通过大众化的方式来表达.健康科普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在行文过程中主要通过新闻价值话语、理性化策略和口语化场景构建,将晦涩难懂的科学话语转变成通俗的科普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