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是在原吉林省地方戏实验队、吉林省吉剧团二队的基础上,于1980年10月组建的,担负着全省二人转艺术的实验与示范性任务,是省内二人转艺术的骨干表演团体。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本着以农村为轴、以质量为本、以奉献为荣,矢志不渝地围着农民“转”。建团十几年来,一辆特制的大篷车,在白山松水间,在黑上绿野上辗转奔走,走村串乡,演出3000余场,观众2000多万人次。吉林农民群众亲切地称赞他们是“庄稼人的宝贝疙瘩”,是使他们“开心解闷”、为他们的生活“添滋味”的贴心人。该团先后五次进京演出。其中两次被邀请到北京人…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吉剧团创始于1959年,是吉林省戏剧工作者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东北要建立自己的地方剧种的号召而建立的。建团30多年来,吉剧工作者遵循“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剧种建设方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融民间信典、现代艺术于一炉,集地方、民族、时代于一身,逐步将吉剧建设成能今能古,能文能武,独具风姿,别有神韵的关东戏曲。吉剧团多年来创作演出了百余个剧目,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吉剧优秀的代表剧目,其创作演出的传统剧目《桃李梅》、《燕青卖线人《包公赔情》,于七十年代搬上电影银幕,演遍了祖国的大…  相似文献   

3.
黄龙戏诞生于1959年,她是以流传在吉林省农安县一带的*驴皮影*戏曲调为基调,吸收了东北大鼓、二人转等艺术精华而形成的新剧种,主奏乐器是*黄龙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吉林省农安县黄龙戏剧团是该剧种唯*的专业剧团。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团已初步形成以雷霆三级演员*、赵桂荣*二级演员*、马宗琴三级演员*、王福义*二级编剧*为代表的编剧、导演、表演、舞美、作曲人员配套成龙的艺术集团,具有较强的艺术实力。1985年,大型历史故事剧*魂系黄龙府*以恢宏的气势、深送的内涵出现在吉林省首届艺术节的舞台上…  相似文献   

4.
在吉林大地上有一种令人称奇的艺术现象——万人围着二人转。指的是农村每当有二人转演出时,总是倾巢出动,万人观看。二人转有一种勾魂夺魄的艺术扭力,“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成为挂在人们嘴边上的一句话。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因其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相结合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梆子、评戏和皮影等姊妹艺术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舞演唱艺术形式。它流传于东北各地和华北的一些地区,至今已…  相似文献   

5.
川剧形成于20世纪初诞生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戏剧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个四川化的戏曲剧种;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种戏曲化的地方文化;而从剧目形态及其不同时代特征看,川剧不仅继承了戏曲母体的遗产,更富有大量表现自身生命活力和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现代创造与发展.川剧作为一个以表演为中心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巴蜀人民情感、观点、兴趣等审美意识的物态化.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于十八世纪后期,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建国初期,黄梅戏还是流传于安庆一带的民间小戏,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获得一片赞扬之声。此后,这个充满着泥土芬芳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魁力,引起更广泛的注意,剧种队伍迅速壮大,终于成为安徽省的地方大戏。早期的黄梅戏演出,是以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戏为主,以民歌小调为表现手段,反映当地发生的真实故事,如《打猪草》、《卖大蒜》等。剧目的积累和建设,是在剧种的不断发展和…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已有360多个,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许多改编和移植的传统剧目,创作了一批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戏曲是我国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丰富资源。 在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中,戏曲艺术格外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从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中国派出各种纯戏曲艺术团体200多个,占同期整个出访艺术团的20%左右。除此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戏曲、戏剧、曲艺、民间音乐还是新创歌曲,都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却能在各种的曲调中尽情释放。由于受地方曲种方言的影响,各地音乐都有自己的特色,各种戏剧和戏曲音乐均有自己的基本观众群体,要在全国推广某一曲种肯定比较困难。但是如果谱写成戏歌,在歌曲里引进各种戏曲音乐元素,可以让人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民族戏曲音乐的艺术魅力。在歌曲创作中吸收戏曲元素而形成的戏歌,是戏曲艺术流行化、高雅艺术大众化的有益探索,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品种,创新地方特色艺术,使歌曲更加具有民族艺术特性,才能使中国音乐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吉剧的魅力     
1959年,中国东北出现一个绚丽热烈的新剧种,因出自吉林省,故名“吉剧”.吉剧初期的代表性剧目传统剧《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和现代剧《江姐》等演出,盛况空前.70年代末,这些剧目进北京公演,连演50天,观众争先购票.戏剧名家张庚、李健吾、王朝闻、吴祖光诸先生均著文奖掖.有的兄弟剧种移植吉剧剧目,学练吉剧绝技.迨至80年代末,吉剧又在香港爆响.传统剧《三请樊梨花》演毕,叫好声不绝,掌声热烈.17家报刊发表评论文章,盛赞“精彩绝伦的演出”.  相似文献   

10.
张裕 《文化市场》2002,(5):38-38
一台打着“都市戏曲”旗帜的甬剧《典妻》在沪演出,其综合艺术的精美程度,不仅“老宁波”们很少见到,连到场的众多上海戏曲名家也都有些惊叹。在本届艺术节上。锡剧、花灯戏等地方剧种都以“都市戏曲”的面貌出现在上海的各大剧场。地方戏曲该不该都市化的问题。又一次在戏曲界引起了热烈的议论。  相似文献   

11.
清歌凝白雪、妙舞袅红霞。致力于发展中国青海河煌地方戏曲艺术的平弦实验剧团,始建于1961年,重建于1980年。现有演职员88人,平均年龄29岁,并拥有国家二级编剧廖泰来、二级演员李义安、张月芳、郑桂兰等一批艺术骨干。青海平弦戏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河煌地区民间坐唱艺术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在近30余年的“造戏”历程中,专业戏曲工作者遵循“立足河惶,植根民间,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发展方针,凭着几代人不懈地艺术追求和舞台积累,先后推出了百余台有影响的代表剧目。其中有移植的优秀传统戏(理描换太子)、(春闰…  相似文献   

12.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清朝康熙年间流入的山西、陕西梆子与河北原有剧种京腔(河北高胜)结合,于清嘉庆、道光时期所形成的一个剧种。她具有深厚的艺术传统。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始建于1959年元月,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苟慧生、李桂春先生是该院首任正、副院长。1986年以来,该剧院曾多次组团赴日本、新加坡、希腊、法国、意大利、圣马力诺、哥伦比亚等国家与香港、台湾地区演出。尤其是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彭惠落主演,利用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形式,结合古希腊悲剧的歌队传统来表演的古希腊…  相似文献   

13.
杨曦泠 《大理文化》2014,(3):105-112
正民间艺术长期以来是大众较为熟悉的民族文化标识,它们是少数民族群众展示自我、寻求认同的有效载体,而戏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源于两宋之间,至今已近千年,北宋时期中国音乐由歌舞伎乐形态转型为民间音乐形态,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舞等随之兴起,产生了以宋元杂剧和元代南戏为代表的民间戏曲形式;到了明清,多声腔剧种形成,各地方剧种蓬勃兴起,昆曲、京剧、梆子戏等传播甚广;直至当代,全国已有二三百个统称为戏曲的地方剧种,白族吹吹腔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山西这块黄地孕育了丰富多采的地方戏曲,源远流长,剧种繁多,不仅有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四大剧种,而且地方小剧种达48个之多,居全国之首,誉称“戏曲之岁’。晋剧,因其形成和活动于山西中部地区而称中路梆子,又由于它较省内其t剧种流布地区广、职业剧团多、影响比较大,故独尊为“山西梆子”,新中国成立后称晋剧。晋剧的起源是最早的山陕梆子,为蒲州梆子北上晋中(以太原为府的晋中地区)演变而成,并吸收了当地的人情风俗,融合了祁太和汾孝秧歌和腔调及打击乐,在语言唱腔、表演方面均发生变化,形成了高亢激…  相似文献   

15.
王玉苓  冯静晓 《寻根》2010,(2):132-141
二人转起源于辽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三盟一市(即今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目前,辽、吉、黑三省共同申报的东北二人转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凝聚成关东文化代表的东北二人转已经跨出了地域疆界,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艺术瑰宝,成为享誉全国的东北文化的代言品牌。  相似文献   

16.
深泽坠子戏     
纳新 《寻根》2015,(3):138-142
深泽坠子戏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地区、京津等地。深泽县是坠子戏的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深泽坠子戏以真声唱字,唱腔独特,口齿清楚,通俗易懂,优美动听,既有传统戏曲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7.
藏族戏剧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历史悠久、流传较广的戏曲剧种,诞生于藏族聚居的青藏高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养料,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戏剧。《格萨尔》藏戏是藏族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藏戏的形式演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格萨尔》故事。《格萨尔》藏戏一般分为寺院藏戏(俗称羌姆)和舞台藏戏两大流派。据专家实地调研,《格萨尔》寺院藏戏发源于四川宁玛派寺院竹庆  相似文献   

18.
正秧歌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是北方民间小戏的主要形式之一。张紫晨在《中国民间小戏》一书中将中国民间小戏分为六大系统——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秧歌戏、道情戏、其他戏曲。秧歌戏是六大系统之一。据统计,山西共有地方戏曲剧种52个(包括已经失传或近于失传的剧种),除了"四大梆子",其余均为地方小戏。其中秧歌戏流布最广,各个地区都有,  相似文献   

19.
《滇中文化》2007,(4):55
明清两代是我国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康熙、乾隆之际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戏曲声腔。所谓“南昆”,是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它经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等人改良加工以后,其流行地区逐渐扩展,对许多地方剧种影响深远。所谓“北弋”,是指产生于元末的弋阳腔,起源于西弋阳一带。在明嘉靖时就流行于南京、北京、湖南、广东、福建等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戏曲种类繁多,艺术风格各异。据统计,中国共有335个戏曲剧种。其中,少数民族剧种有30多个,如藏剧、白剧、壮剧、傣剧、侗剧、彝剧、布依剧、苗剧、佤剧、仫佬剧、毛难剧、满剧、维吾尔剧、蒙古剧、瑶剧、南剧(土家族)、唱剧(朝鲜族)、花儿剧和夏剧(回族)等。他们除同汉族戏曲一样融歌、舞、白、身段于一体的共同特点外,大都是在本民族民歌、舞蹈、民间说唱艺术和器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都有自己的演出习俗、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