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化时代,纪录片承担着促进人类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文化使命,有助于全球化格局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第29届阿姆斯特丹节获奖作品《摇摇晃晃的人间》作为案例,对其叙事展开分析,以期对当下中国纪录片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传播格局和视觉文化占据主导的时代背景中,纪录片的影像表现力关系到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效果。纪录片创作的影像思维体现为以长镜头为主进行忠实记录,以真人扮演或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情景再现,以及通过视觉造型实现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3.
2023年国产纪录在现实观照中拓宽视野广度,在多元探索中坚持守正创新。“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让纪录片创作亮点频出,海内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让纪录片国际化水平日益提升,多题材、多类型、高质量发展格局更为清晰,宏大主题、文献历史、社会纪实、国际传播等纪录片精品力作全方位汇聚起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新气象新面貌。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民族学者、媒体工作者和独立导演拍摄了一批反映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主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这三个时期,跨度之大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当中绝无仅有.在对主要创作人员展开访谈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上述纪录片主题内容和文化标志的分析,探讨了这三组纪录片叙述方式与文化表征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在创作层面,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是一部具有中国美学表达风格的作品.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该纪录片以中国人的审美视域,让中国传承已久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观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电视艺术作品有效结合的新的认知和期待.本文将从叙事艺术与视听语言角度解读该片所体现出的中国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往往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文化特征,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中国纪录片先驱们用镜头引领着纪录片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国纪录片创作在不断发展中必将由当初的稚嫩逐渐走向成熟与繁荣之路,为此,资源整合势在必行.从纪录片的美学属性来看,纪录片如何走向多元化之路至关重要,纪录片创作的新观念和新思路不断引导者纪录片创作向着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徐晓明 《采.写.编》2017,(5):94-95,84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今天,怎样通过纪录片纪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大力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并广为传播,一直是电视媒体面对的重大课题.绍兴台立足地域特征,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名人资源,利用本地"建设文学之城"目标的契机精选纪录片创作题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获奖作品《文化使者——周令飞》为案例,对纪录片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刘芳男 《新闻世界》2012,(5):202-203
电视纪录片记载着文化的变迁,是用来宣扬、展示、传承各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最佳的节目形式。优秀的纪录片可以让我们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观察世界的机会,也因此架起了人类沟通与交流的桥梁。笔者结合全球化热点趋势,分析我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雷玥 《传媒》2021,(5):59-61
近年来,国内涌现不少人文纪录片佳作如《人生第一次》《风味人间》等,引发大众热烈反响.国产人文纪录片的新生态,可从创作与传播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创作层面,镜头语言沉浸感强,叙事结构以点带面,声效配音富有质感,美学风格体现东方气韵;在传播层面,从平台合作、商业布局、受众运营、形态革新等维度实现跨圈层传播.研究人文纪录片的影像表达与传播创新,有助于我国纪录片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促进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8,(7):59-63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对全球化、现代化浪潮冲击下少数民族普遍面临的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开出的一剂良方,自1997年正式提出便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它已不单是一个文化理念,而已成为一种文化理论。用文化自觉理论来分析泸沽湖摩梭人的纪录片创作,我们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泸沽湖摩梭人主位纪录片创作发展过程就是其文化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夏建程  刘红 《视听》2022,(3):124-127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跟随莫言等六位作家回到他们的故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找寻创作初心,打开了读者了解作家、理解作品的一扇视窗.该纪录片所具有的纪实性、文学性、文化性、视听性等特点,使观众感受到作家纪录片的类型美感,体验到与作家及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对话交流的感官愉悦与审美心理升华.《文学的故乡》是一次纪实、文学与文化三者相...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是国际文化交流认同度比较高的语言,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的再现.纪录片独特的思想内涵、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13年前,敢闯敢干的广东人,借助广东驻穗影视圈的交流优势,按照当时的国际范式,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交流和创作的节展模式,种下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交流传播希望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解严后台湾纪录片创作异军突起,《生命》、《无米乐》、《看见台湾》、《湾生回家》等纪录片纷纷进入院线并且获得不俗票房,从而在海峡两岸产生影响,促进大陆《喜马拉雅天梯》、《二十二》、《我在故宫修文物》、《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冈波仁齐》等一批院线纪录片出现.台湾纪录片的区域特点意味着呈现一个完整的"孤岛"想象,表现岛上生民的苦乐哀愁,进而寻找共识,促进社会和解.这是解严后台湾纪录片的创作主旨,也是台湾纪录片与民众产生共鸣形成观影热潮的主要因素.台湾纪录片既有追寻历史,溯源文化根脉的厚重主题,又有再现当下生活场景,传达乐活精神的轻盈题材;既有青春、励志的主流纪录片,又有表现边缘人群、同性恋等实验意味鲜明的文艺纪录片.伴随着海峡两岸电影产业和艺术创作的交流进程,台湾纪录片聚焦于小岛呈现众生真实生活场景,有着乐观底色,并将观光文旅、社群进步、环保和社区文明等现实目标紧密结合的创作风格已然影响着大陆纪录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蒋东升 《新闻世界》2013,(10):295-296
本文结合了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我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社会民生问题关注单薄、民间纪录片创作人员缺乏制作技术和创新力度、未能产业化发展、批判性负面效应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挖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社会现状的题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合作、推进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提出我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霍玉华  钱淑芳 《传媒》2021,(9):66-68
网络时代,受众年轻化、观赏便捷化,对微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基于受众的情感诉求、认知诉求和体验诉求的视角,分析其在视听语言方面所呈现出的内容美、技术美和文化美.同时,从大众审美的视角认识互联网时代微纪录片创作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联,探讨多屏时代纪录片创作手段及创作形式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孙振虎 《现代传播》2007,(3):146-148
虽然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力量一直比较单一。这一方面缘于纪录片创作对技术和器材的要求比较苛刻,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宣传方针、创作思想、经营思路和队伍建设方面的欠缺造成的。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化,中国纪录片的制作力量也逐渐显现出百花齐放的争鸣态势。创作力量的多样化更加有利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对中国纪录片各种制作力量的扶植和整合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1.主流媒体仍然是纪录片制作的核心力量据了解,目前全国主要影视机构库存的新闻电影纪录片超过0.5万部,历史影…  相似文献   

17.
何静  庞敏 《青年记者》2020,(9):64-65
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下,具有“国家相册”之称的纪录片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与电视剧、电视新闻并称为对外传播的“三驾马车”.纪录片的国际合作是讲好中国故事、把握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途径,通过重大项目的国际合拍可以增加国内外行业交流、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强化中国媒体在国际业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回顾纪录片最初诞生于西方国家,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文献。伴随着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纪录片创作也开始在我国流行开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盛产,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话说长江》、《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等纪录片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9.
对于飞速发展的中国而言,"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太多方面值得书写和记录。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更需要有具备跨越文化进行有效传播的文本,纪录片作为一种能够承载并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应当能够承担更多的国际传播作用,笔者就对于中国纪录片当前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真实动态的影像符码在传播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成员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感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它是以真实去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纪录片创作趋向繁荣,而当代纪录片创作更是走向多元化.将当代纪录片置于整个传播体系中考察,可以发现其通过文化策略、情感策略、市场策略、叙事策略诸方面完成了作为提升民族认同感及国家形象的认知中介和载体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