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有一部分是属于非突发性新闻的拍摄采访,就是在事前得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及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如政治、经济、文体、人物、会议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类新闻的采访拍摄有它自己的特点,因为在事前可以制订拍摄计划,确定采访对象,查阅背景资料,所以摄影记者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由于非突发新闻事件具有事前预知的特点,所以摄影记者可以事前准备,从容采访,相对于突发新闻的现场抓拍采访,则显得容易了一些。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许多摄影记者重视突发新闻,轻视非突发事件采访拍摄,这是当前新闻摄影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摄影采访、图片编辑实践,就非突发性新闻的采访拍摄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新闻诚信是一切诚信的根基,没有诚信的新闻,大众在依赖公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中就会迷失方向,因此大家对新闻造假现象一直深恶痛绝。作为最能真实地反映现场真实情况的新闻摄影,长久以来大家十分信赖其真实性,然而在新闻摄影中却一直有造假之风,甚至在摄影界一直存在着新闻摄影的“摆拍和抓拍”之争,所以,新闻摄影造假有一定的拥趸,甚至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当今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了巨大影响,数码技术的普及使任何人都可以抢拍新闻,而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冲击着新闻图片现场纪实性。及时抓拍到的现场新闻照片迅速通过网络发布,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照片呈现在公众视线,这表明新闻摄影记者已经受到现实的挑战。如何应对突发新闻挑战,是每一位新闻摄影记者直面的课题。突发新闻的采访拍摄,一般都是线索突然、情况紧急、时间短促、任务紧迫。这种采访拍摄活动,记者没有充分的准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这些年我所拍摄的照片80%以上都是反映部队生活的。下面就一名军事摄影工作应当如何深入基层、怎样贴近官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5.
《军事记者》2005,(2):71-71
新学期伊始,就收到不少学员的来信。来信大多数是首次参加军报新闻函授的新学员写来的,涉及到新闻、写作、采访、投稿、读书、实践等几十个问题,表达了各自成才的心愿。这里,我们将其中几个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一简要解答.就算是函授教员同新学员的一次集体谈心罢。  相似文献   

6.
肖勇 《传媒观察》2008,(5):20-21
近来,新闻摄影界频频发生的“假照片”事件,让世人有点谈“照”色变,看到画面完美的数码图片就怀疑是不是PS了。Photoshop等数码影像编辑软件的强大功能,在成为摄影人最佳“助手”的同时,也为新闻图片造假开启了方便之门。一些人通过它轻而易举地对图片中的视觉元素进行移除、换位、缩放和增减,这要比他们现场抓拍一张画面到位的新闻图片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7.
卜新章 《新闻知识》2003,(3):41-42,37
新闻图片的拍摄通常有“抓拍”和“摆拍”两种,在摄影采访过程中两种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同时运用,合理的运用“抓拍”与“摆拍”能拍摄出真实感人的新闻摄影作品,否则只会拍摄出矫揉造作,甚至是虚假新闻图片。在新闻摄影实践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曾朗 《新闻界》2000,(4):43-44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摄影家石少华在《新闻摄影与摄影记者工作》中指出 :“作为一个摄影记者 ,他最主要的本领 ,仍旧是应该学会掌握生活规律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不干涉对象 ,真实、迅速、生动地拍摄出照片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抓拍。抓拍是摄影记者在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 ,用不干涉对象法 ,在对象自主的自由的活动中 ,选择抓取镜头的一种拍摄方法。它是新闻摄影最基本的方法 ,是摄影记者采访的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也是最难驾驭的基本功 ,要求摄影记者具有在瞬间内看到、想到、抓到的特殊本领 ,必须具备三快 :眼快、心快、手快。《…  相似文献   

9.
深入基础,深入采访,这是个有关采访久而又久的话题,其重要性,必要性毋庸置疑。一位老报人曾著文归纳:“采访的深度决定了写作的厚度。你赋予新闻作品多少辛苦,她就回报你多少欣慰。”记得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听前辈讲他们当年如何步行、骑自行车下乡,如何住在农家小院,如何盘腿坐在农家土炕上,卷着农民自家种的烟叶,采写一篇篇的稿件。虽时过境迁,但他们那种深入基层的采访作风,却奠定了我采访工作的基本准则,成为我采访作风的坐标。有几件事使我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0.
康琳 《东南传播》2015,(1):151-152
在新闻报道中,最难拍好的内容是新闻现场人物。在新闻拍摄中,受人物移动随意、特点、现场局限性、新闻背景意义等因素的影响。人物拍摄需要摄影记者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全局意识、准确、迅速的抓拍技术等,对现场人物摄影提出较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对新闻现场人物摄影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摄影技术,为提高新闻现场人物摄影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编后小议     
宋功山 《军事记者》2005,(10):69-69
看了这则消息。很兴奋,也很感动。新疆军区某部对军报新闻函授学员进行培训的做法.不仅为所有函授学员的所在部队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新闻函授中心的工作人员上了难忘的一课。  相似文献   

12.
有些新闻摄影作品,使人看后心情激动,难以忘怀。而有些摄影作品,则让人看后觉得平淡无味,难留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看主要是典型瞬间形象的选取问题。每一幅真实生动、情景交融的新闻摄影佳作。无不是准确地抓取了典型形象的精彩瞬间。多年的新闻摄影实践使我感觉到,在新闻采访拍摄现场,有时是非常感人的场面,但由于在采访前,没有一个对采访人物或事件全面的了解、分析、判断的深刻认识,而只是在现场盲目地去抓拍,就很难抓拍到精彩的瞬间形象。如果在采访前,对被拍摄对象在头脑里有一个整体的考虑,并对人物或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熟悉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是抓拍还是摆拍,这是涉及报道思想、采访作风和记者素质的大问题。新闻摄影要坚持抓拍,反对摆拍。抓拍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以下“四难”:一、发现有价值、出画面的新闻难。抓拍新闻图片,首先要发现新闻,捕捉到新闻,到新闻发生现场,置身于新闻发生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抓拍到新闻图片。但我们的一些作者,背着相机上高山、下海岛、登舰船,转游了十天半月,拍了十来个胶卷,拿出来的片子让人一看,很少有称得上是硬碰硬的新闻。有的作者还是靠采访到的一两件铁闻旧事,找个相似的环境,找个风和日丽的清晨…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采访中,摄影记欲将新闻事件通过镜头准确生动地反映出来,那么就必须抓拍新闻事件的特征即发挥摄影特写的独特作用。摄影特写在新闻摄影学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摄影记在拍摄时,抓住最富有特征、最能感动人的情节加以表现。从一个人物身上或一件事物中,选择它以简练的手法,舍弃题材中一切次要的、从属的或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部分,从而更集中、更细致、更突出地表明主题。另一种则是摄影报道的一种手法,是摄影构图学上景别的一种。摄影记在拍摄取景时,用近距拍摄或用长焦距镜头远拍的方法,让主体局部充满画面,  相似文献   

15.
论文缩微     
《新闻前哨》2004,(8):79-79
用新闻的眼光 看新闻摄影 赵力军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承认新闻摄影是运用摄影手段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却又把它归类到造型艺术的一种摄影艺术,这种观点在新闻摄影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人在进行新闻摄影采访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艺术创作的手段,把新闻采访当作了艺术创作。用艺术的眼光看新闻摄影,就能将普通的生活形象转化成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这似乎是新闻摄影记  相似文献   

16.
石翼 《军事记者》2004,(7):71-71
在本届新闻函授学员的习作中.也有不少是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总体来看是不错的.但失之于平。即:事迹平.人物平.用光平,构图平.说明词也写得平.这就在大量摄影作品涌入报社的形势下,失去特色,失去竞争力。下面.结合学员的来稿做一点具体分析,未必准确,仅供学员们在学习摄影中参考。  相似文献   

17.
“抓拍”与“摆拍”.一直是新闻摄影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涉及新闻真实与虚假的严肃问题。从理论上讲,新闻图片应该是抓拍的.摆拍绝对不能提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抓拍很难,摆拍就屡禁不止。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进行再讨论。  相似文献   

18.
奔牛 《军事记者》2004,(9):71-72
函授学员大都身在基层.常常为捕捉不到“大”的新闻线索而苦恼。其实.只要你具备了一定的新闻敏感,可以从自己身边抓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性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身在基层是报道员的一大优势。因为报道员熟悉官兵、了解部队.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关键是,通讯员要学会从基层抓新问题。这里刊登的一组函授学员来稿,就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新闻摄影记者采访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细节即“心入”,这是新闻摄影采访的重要环节。但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的人激情满怀,有的人  相似文献   

20.
采访技巧是每一位电视新闻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新闻采访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一则成功的新闻采访不仅仅要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同时采访过程还要突显出新闻事件的典型性,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作出浅显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