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提高“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弹性力学课程教学中的中心问题。根据“弹性力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认为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针对“理论力学”课程与轮机工程专业结合度低,教材知识点与中学力学、“大学物理”课程重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中国海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专业需求和学生自身情况,提出了一种面向轮机工程专业的“理论力学”教学方案,即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并提炼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理论力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高等院校“弹性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介绍了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对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想法。包括:加强工程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优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教学方案;开展科研,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展示学科前沿。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双碳”目标下能源电力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学生职业认知不到位、课程师资队伍“双碳”素养不足,以及与“双碳”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的问题。从加强“双碳”目标下的职业分析,拓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野;加强对教师“双碳”素质的培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力;结合“双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能源电力类高职院校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弹性力学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机械工程等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其研究方法和解答被大量运用于工程实践当中。针对目前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强化学生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分别从弹性力学求解方法和解答在科研、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弹性力学新求解方法的应用和发展等方面,探讨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思路,以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双碳”目标下,新工科专业除了要培养满足企业需求、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人才,还需要立足环保和节能视角,在教学中融入碳减思维,在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考虑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上述目的,针对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过程控制工程,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碳减排教学案例。不同内容、层次以及复杂度的减碳工程案例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提高理论授课与社会实践教学的交互水平,有效缩减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对培养能尽快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加速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新举措,也是对地理教学研究的新探索。文章从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的可行性出发,对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双碳”教育元素进行解读,并以“气候变化”为例进行教学案例设计,以期树立学生的绿色低碳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责任意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8.
为了响应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低碳高效的意识,以“工程热力学”课程为对象,通过课程改革和思政教学双向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围绕热力循环,认识工质品质及其做功的基本原理,探索能源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考虑到我国能源发展趋势、绿色能源的潜在需求以及油气行业的发展导向,石油与天然气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急需改善。文章首先表明,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做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进而分析了“双碳”背景下油气行业绿色转型的必然性,指出了石油与天然气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中多领域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呼吁培养“石油工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讨论如何在石油天然气工程研究生的“应用固体力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科研期刊资源,进而拓展研究生对“应用固体力学”课程中重要概念的认知理解。以《石油科学通报》为例,综述性论文和实例研究论文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如何将其应用于石油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实现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有助于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创新性及趣味性。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而“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在高中地理有关章节贯彻“双碳”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学科指向,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文章基于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课程设计,把握课程教学中的“双碳”理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国家安全意识、生态文明理念等价值取向,从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中“双碳”理念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工程力学”是各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就基于微信平台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讨论,从“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二维码教材、展示工程实例、结合工程研究热点,以及课后延伸和改进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锻炼学生的力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工程力学人才。  相似文献   

13.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214-216
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知识点的分解重组等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针对力学课程的特点,建立最优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普通工科院校力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及实施“双碳”战略的大背景,结合高中地理课程要求,阐述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双碳”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对地理课程学科特性、教学理念及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论述了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双碳”教育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双碳”教育的路径,旨在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双碳”理念,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双语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课,涉及聚合物材料波谱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测定、热分析、动态力学分析、流变性能分析、显微分析等相关内容,理论课程知识点丰富且需要学生同时进行实践训练。本文分析了《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双语课程的特点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了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满足“双一流”背景下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理论力学"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可以克服传统固有教学模式内容枯燥、乏味、难学、难懂的缺点,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提出了"理论力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积极思维能力,对丰富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加强绿色低碳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任务。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中由于绿色低碳理念渗透不足、绿色属性体现不够、绿色考核机制缺乏导致的学生绿色低碳意识薄弱、绿色低碳技能匮乏等问题,文章围绕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考核评价方法优化等内容,探索“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理念融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途径,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助于促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庄宁 《辽宁教育》2024,(5):69-71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在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气候变化威胁全球人类生存空间及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教师应认真解读“双碳”目标与“双碳”行动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双碳”行动能力培养与地理学科教学、德育课程实践的关系,探索地理教学与德育课程融合视角下“双碳”行动能力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9.
“工程岩体力学”课程是岩土工程方向重要的必修课,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课程。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背景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相应课程教学改革应立足新时代“四新”建设的教育布局,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科教报国的志向。结合川藏铁路伟大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文章致力于“工程岩体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教学改革,提出一套以重大工程需求为牵引的教学改革措施,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高素质的交叉复合型工程技术型卓越人才,以适应未来产业的发展变化,更加注重的是教改实际成效。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运用力学思想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材料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工程问题驱动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模式,从实验教学、课堂讲授、学科竞赛、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层面,论证了相关的教学示范案例,培养了学生对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力学思维,有效提高了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