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中,如果一个已婚的人再与另一个人结婚,就犯了重婚罪;如果他偷偷与第三者同居,必将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近来兴起另一种婚姻——网络虚拟家庭,或者叫网络同居、网婚。据调查,在网婚一族中,70%的网民年龄在25岁以下,95%的网婚男女根本没见过“同居一室”的配偶。  相似文献   

2.
网婚是高风险社会的必然现象,是一柄双刃剑。“虚拟的网婚,充满诱惑而极具欺骗性。”网婚对婚姻的影响,要取决于当事人平衡各种感情的能力。所以根本问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闪婚、闪离、试婚、网婚、不婚……80后的婚姻,在专家眼里成了“易碎品”。80后站在历史的关口,承受着毁誉参半的评说。他们将婚恋引向一个新的方向,也逃脱不了时代印记的困惑与迷茫。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婚姻形式变得纷繁复杂,出现了:例如网络婚、同性婚、变性婚、事实婚的婚姻形式,此文中将这统称为非常婚姻。现行刑法中对于非常婚姻重婚罪认定的缺位,危急了一夫一妻制。此文在对非常婚姻的内涵、外延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又出现非常婚姻的各种情形是否构成重婚罪逐一分析。经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得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又出现网络婚、同性婚、变性婚,并不构成重婚罪,若出现事实婚则构成重婚罪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环境下网婚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网络婚姻并不构成重婚,无过错方也不能提起离婚损害赔偿。借力新媒体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规范交友平台和婚恋网站的监管,杜绝网婚。  相似文献   

6.
千河 《今传媒》2009,(12):127-127
现代人其实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绚丽多彩的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神奇的网络世界。“网帖记者”就是由虚拟神奇的网络世界派生出的“新新人群”。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进步,一方面产生了人类新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另一方面塑造着传统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的新方式,共同构成了网络时代实践的总体样态——网络实践。随着网络实践的全员化、广域化、多样化发展,网络对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思维理念的影响和变革也愈加深入。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值得反思和亟待解决的异化问题,突出表现为资本和平台的“圈网”“争网”、非理性网民的“迷网”“溺网”及“数字自我”的“走样”“畸形”发展等。科学辨析这些问题和现象,是矫正网络实践异化的必要前提,也是化解数字化发展隐忧、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维护网络良好生态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虚婚一场     
眼下,中国有10万人参与了网婚。绝大多数网婚者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游戏来解闷。但网婚的风险性在于“假戏真唱”。  相似文献   

9.
现有研究主要从现实社会不满和互联网传播环境两个角度解释网暴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网络生态的理论视角来解释网络暴力活动的形成与发展。该理论视角指出,现实社会状况通过网络生态间接塑造网络暴力事件,而网络行动者的话语生成逻辑及其价值观念倾向则是理解网络暴力表征的关键性因素。对青年网暴案例的分析发现,青年网暴活动呈现出话语动机私人化、动员方式社群化、演进趋势主动竞赛化等特征。网暴对部分青年网民而言已成为道德上可接受的活动。青年施暴者所嵌入的具有局部性和个体化特征的“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主流道德的主导性地位,为合理化、正当化网暴行动提供了价值支撑。对有网暴倾向的青年微博用户博文的分析显示,现实生存困境与虚拟共同体生活共同构成了青年网暴活动的社会现实基础。文章最后指出需要采取系统性视角来指导网络暴力治理。  相似文献   

10.
杨华 《新闻世界》2005,(5):63-63
如何选择都是私人问题。不过“磨刀不误破柴功”。在婚姻质量和感情投资的博异中还是要以平常心理性地对待,这样婚姻才能回归它的的真正意义。在对于婚后生活尚无把握的时候却将婚草草地结又草草地离,正说明了现代青年在婚姻道德上的一种缺失。  相似文献   

11.
网络这东西     
我是个实在人,挺怕什幺“时空隧道”和“虚拟人生”,觉得那是大话.最起码不可思议,然而,随着一张张大网铺天盖地向你套来,你也就老老实实被人网络住了,怕也是他,不怕也是他,你是无法离开“时空隧道”与“虚拟社会”了,网络世界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现在好多号称“新新人类”的人,竟然天天活在“隧道”或“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据说还有滋有味,面对这些人和由这些人想成的“新型”社会,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日常的档案利用工作中,发现婚姻档案在经济索赔、继承遗产、异地落户、买卖房产、公证、计划生育、结(离)婚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人们目睹了没有婚姻档案所带来的烦恼,也真正体味到了婚姻档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围观模型”看交流困境——微博社会网络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看微博,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微博中人与人的关系量化,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得出直观模型——微博“围观模型”。该模型体现了微博整体网的基本特点:名人间交流频繁,形成小圈子;普通人置于圈外“围观”,与名人交流的愿望实质上无法实现;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有效交流也很有限。“围观模型”这一概念虽用来描述这一虚拟网络的特征,却也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网络关系特点,体现了人们交流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史静宜 《大观周刊》2012,(44):195-196
当今社会,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的说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模式。网络环境中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凸显其“双刃剑”的功效。一方面,网络给中小学生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扩展了他们的知识宽度和广度,也增加了人际交往层面;另一方面,网络中信息纷繁芜杂,网络虚拟的环境和与现实相悖的交往空间也令部分缺乏现实沟通的孩子迷失方向,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然而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问题。“网络暴民”成为网络传播中一个新生的词汇,而存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网络暴民”现象,在传播的舆论监督与引导上,带给我们更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04,(7):53-53
许多提供网婚服务的网站,都制定有自己的结婚规矩。比如,在GAMENOW上,就有自己虚拟的婚姻法,格式及行文与真婚姻法一样,涉及到婚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违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并入狱一周以上;禁止同性间申请结婚或冒充异性与他人结婚等等。  相似文献   

17.
张立彬  陈镭 《图书与情报》2007,(6):50-54,58
网络作品是指在互联网络上出现的作品,它为普通情报与学术史料的搜集、整理、交流与利用,提供了一个高速而便捷的平台,并成为当前文献史料工作一个新的“聚居地”。其中,网张作品的电子表述改善了史料的技术呈现;网络作品的虚拟色彩增强了史料的“史感磁场”;网络作品的开放性质扩大了史料的搜索空间;网络作品的交互特性拓展了史料的交流渠道;网络作品的个体属性更新了史料的表现形式。在新环境下,网络史料有“静态网络史料”与“动态网络史料”之分,而“动态网络史料”又有“显性动态”与“隐性动态”之分。网络作品的史料价值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实用功能,同时,它也从反方向推动了网络作品自身呈现形态的变化进展。  相似文献   

18.
张昕 《视听纵横》2005,(5):72-73
仿佛还在昨天,人们听到“虚拟主播”一词,还会发愣,主播也分虚拟、现实?似乎仅在一夜之间,电视领域就冒出这么多的虚拟主播来,今天大有“虚拟主播”引领天下之势了。中国的电视媒体们自然也概莫能外,让人应接不暇。“虚拟主播”到底带来了什么,这恐怕并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甚至于它本身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现在就让我们把频频出现的中国虚拟主播盘点一番.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新闻报》2月16日刊登章《“寡年不宜婚”,都是媒体惹的祸吗?》指出,岁末年初,全国各地的记们纷纷在当地的报纸上发了这么一条新闻:某某地领结婚证的新人挤破婚姻登记处的门槛,这都源于“寡年不宜婚”这样一个传言。像往年一样,几乎所有新闻都以专家的意见作结,比如天学家,比如民俗学家。但是这种“辟谣”性质的新闻究竟是否起到了“辟谣”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20.
万洁 《采.写.编》2023,(4):106-108
虚拟主播作为虚拟偶像的一个大类,正逐渐成为二次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拟剧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直播的研究,而将拟剧理论应用到虚拟网络主播之中时,会发现在戈夫曼所规定的前台与后台之间存在着一个“配音演员”构成的中间地带。除了塑造形象的表演之外,对所塑造的形象的颠覆也称为一种表演。虚拟主播的形象建构过程中存在着商业资本、配音演员“表演”和粉丝“文本创造”。商业资本出于逐利限定了虚拟主播的视觉形象和官方人设;表演过程中,虚拟主播的后台不断被推向前台,从而成为对其原定形象的修补;粉丝的二次文本创造也成为塑造偶像形象的重要符号生产力。虚拟主播的形象在商业资本、粉丝和扮演虚拟主播的配音演员的互动之中得到塑造和巩固,并不断被赋予新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