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贷放了大量政治性债款,而六国银行团与袁世凯政府签订的“善后大借款”是最典型一例。本文剖析了六国银行团与“善后大借款”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其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9,(9):85-93
善后大借款是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五国银行团举借的巨额外债。国民党密切关注借款动态,基于现实考量与政治博弈的需要,其对待借款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摇摆不定到坚决反对的过程。借款谈判前期,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对借款的态度处于游移状态,甚至某些党内人士意见完全相左。直至"宋案"发生及善后大借款合同签订后,国民党内部才摆脱游移状态,团结一致反对大借款。国民党对善后大借款的态度演变,不仅折射出国民党政治斗争方向的不断明确,亦能从中透视出民初的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3.
辜鸿铭被聘     
1913年,袁世凯向以汇丰银行为首的六国银行团搞“善后大借款”。六国银行请辜鸿铭做翻译,辜鸿铭狮子大开口,要六千银元。银行团考虑到他是难得的语言天才,只好答应他.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要偿付赔款、借款等巨额费用,在盐税的征收上附加了许多条目,并且开始以盐税作为抵押贷款的担保,以此来解决财政困境。从此,中国盐税权制开始动摇。民国初年,袁世凯与五国银行签订了善后借款,我国盐税权制逐渐外移,虽然还保留了云南部分盐税使用权,也已经对云南的政治、军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币制借款最初是作为清政府联美政策的产物出现的,清政府试图以此作为在东北实行均势外交的工具.但是,随着四国银行团的成立,清政府对借款失去了自主权,并成为一个旁观者.币制借款应当说是清末外交的一大败笔,清政府由此进一步陷入了内外交困之中.  相似文献   

6.
窃国大盗袁世凯取代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后,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到北京,其独裁面目日益暴露.竟于民国二年,即1913年2月,国会开会前夕,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于上海.4月,又非法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二千五百万英镑,并以国家的盐税、海关税及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四省的中央税为担保.以此为发动内战的军费,消灭南方的革命力量.在此紧急关头,孙中山从日本归国,力主武装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未能及时发动.6月,袁世凯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反对借款,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在他先发制人的压力下,李烈钧于7月12日首在江西湖口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其后,江苏、广东、上海、安徽、福建、湖南相继起兵,并宣布独立.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被称为“二次革命”的反袁战争.  相似文献   

7.
张謇在民初曾力图借用外资治理淮河。美国红十字会在美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下,在考察后与中方商谈并签署了《导淮借款草约》。但由于中国国内局势动荡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美一直未能签订导淮借款正式合同,美国参与、控制导淮工程的计划遂告失败。对中美导淮借款进行分析,有助于认识张謇水利经济思想的历史价值,其利弊得失可以为现今水利工程筹集资金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清末以来,我国东北成为日俄角逐之地,铁路江河任人宰割。辛亥革命后,东北当局,利用日美争夺东北和苏俄发生革命的形势,逐步收回江河主权,建立了东北江防舰队,它对维持江面治安,保护航业,促进航业和农工商各业的发展起了相当作用,本文试就此加以论述。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侵占了黑龙江以北的大片中国领土。这样,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就变成了中俄两国的界河。从此,沙俄的船只不仅可以在黑龙江上肆意横行,而且还经常侵入我国的内河松花江。1898年7月6日,沙俄政府又同清政府签订了《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其中第二条竟然规定:“现准公司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教师聘任制普遍实行的是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协议,是“小合同”,而非“大合同”,不能完全体现教师与学校之间平等的人事关系。这种岗位聘任协议书每年签订一次,一般情况下,到期后都会自动续签。在美国,教师聘任一般都包括两份合同,一份是由教师组织———教师工会与地方学校董事会签订的集体合同,以此来构架教师聘任的一般条件;另一份是学校与教师签订的个人合同,这是一种契约合同关系,合同中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利,它对教师的工作要求、生活待遇、工作年限等都有明确规定,到期如不续签即自行解约。合同中的每一条都必须征得被聘用者的同…  相似文献   

10.
津浦铁路借款合同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津浦铁路借款合同评议姜新中国近代铁路体系的骨干线路大多是利用外资修建的,1887年的津沽铁路借款揭开了近代借洋款筑铁路的序幕,1898年芦汉铁路借款标志着大规模借款筑路的开始,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铁路借款都以芦汉路为楷模。1908年签订的《津浦铁路借款...  相似文献   

11.
中美《华锡借款合约》签订之后,中国政府又向美国提出了经援要求。美国政府在动用“美国稳定基金”(ASF)支持法币、以“俄中美三角贸易”方式援华、沿例签订“货物信用借款”合约等三种方案面前,徘徊了五个月。美国政府虑及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环境,拒绝了国民政府的第一方案。美国的第二方案,也因苏联的否定而流产。最后,因1940年9月22日日本入侵越南北方,美国急忙决定再次贷款给中国,使“货物信用借款”性质的中美《钨砂借款合约》得以签订。  相似文献   

12.
四次日俄协约的形成及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俄两国在日俄战争后,迅速走上缓和协调的道路,先后缔结四次协约,形成了在中国东北、内外蒙、朝鲜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的局面。日俄协约体系对东北亚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加快了朝鲜亡国的进程,使外蒙古事实上从中国分离。日俄共同瓜分中国东北的举动,阻碍了美国对东北亚的资本扩张和势力介入,加剧了日美之间的矛盾,使东北亚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化。最后以日本在二战中彻底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2007,(13)
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指南第一步:学生提出贷款申请第二步:学校机构进行贷款初审第三步:经办银行进行贷款审批第四步:与学生签订借款合同第五步: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第六步: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  相似文献   

14.
1907年4月,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为抵制日俄尤其是日本向东北地区的侵略扩张,他抛出举借洋债计划,积极与美、英、法等国商谈借款兴办银行及修筑铁路事宜。将原本属于经济行为的引资借债附加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外交抗争的意味彰显无疑,用心良苦,应可鉴宥。然而由于日俄抵制,其商业利益未能实现,政治目的亦最终落空。但徐的均势外交思想在近代史上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欧洲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日、美两国趁机扩大在中国的权益,双方争夺激烈。日本通过北洋军阀政府中的亲日派段祺瑞,妄图实现其独霸中国的迷梦;美国则支持北洋军阀政府中的亲美势力,与北洋军阀政府订立一系列借款合同。日美关系日益紧张。然而,在1917年11月双方达成的《蓝辛一石井协定》中,美国竟然以承认日本在中国享有“特殊利益”,换取日本遵守“门户开放”政策,对日本作出了事实上承认“二十一条”的重大妥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教师聘任制普遍实行的是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协议,是“小合同”,而非“大合同”,不能完全体现教师与学校之间平等的人事关系。这种岗位聘任协议书每年签订一次,一般情况下,到期后都会自动续签。在美国,教师聘任一般都包括两份合同,一份是由教师组织——教师工会与地方学校董事会签订的集体合同,以此来构架教师聘任的一般条件;另一份是学校与教师签订的个人合同,这是一种契约合同关系,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生纱厂的经营迅速恶化,1925年7月,因资不抵债,被债券银行团接管.大生纱厂的经营恶化的原因除了过度投资,形成巨额债务负担外,还在对于东北市场的高度依赖.张謇试图通过对日借款来克服经营恶化的困境.日本政府在张謇借款的问题上表现出积极姿态,意在利用张謇缓解中国的排日情绪.作为排日运动的象征性人物张謇对日借款交涉引起了各方普遍反对.面对舆论压力,张謇否认了借款交涉,借款也随之流产.  相似文献   

18.
作为理想主义学派"最雄辩和最有影响的代言人",伍德罗·威尔逊对形成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传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正是在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影响与指导下,美国威尔逊政府对武装干涉西伯利亚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反对、到犹豫动摇、再到最终联合日本共同出兵西伯利亚的过程。这种政策转变,体现了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同美国国家利益两者之间调适与互动的关系,暴露出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实用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9.
日文著(译)作是中国人早期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十月革命后,俄文著(译)作取代日文著(译)作成为中国人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途径,这种选择与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日俄两国革命实践情况不同、日苏两国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影响程度不同以及日俄著(译)作对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影响力的不同.总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出现对于日俄著(译)作的选择和转变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0.
1894年到1905年是近代日俄关系中的重要时期。这期间,日俄在远东的关系错综复杂,既兵戎相见,又相互勾结,它受到国际关系的制约,给远东及世界形势的发展以深刻影响。一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到日俄两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这一时期的日俄关系,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甲午战争爆发到三国干涉还辽前(1894年7月—1895年4月)。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竞争者,加入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激烈争夺,它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