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有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疏远、阻碍人格道德的形成等问题。网络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和主体性。网络背景下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大学生网上自律教育。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条件下的思考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英 《考试周刊》2010,(15):199-201
在网络十分发达的条件下,应理性地认识、思考、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并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式与现代的教育手段和方式结合起来.堵疏结合,培养大学生遵守、维护网络道德的意识、健康的主体人格的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开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有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疏远,阻碍人格道德的形成等问题。网络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和主体性。网络背景下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大学生网上自律教育。  相似文献   

4.
经济高速发展、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学校特有的管理体制,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外在因素;个人的人格特质、心理特点和认知模式则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在因素。高校教育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心理教育机制、丰富人文关怀,预防和解除大学生网络成瘾,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与身心和谐。本文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结合工作实践,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正逐步改变着当代青年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和自我认同,网络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愈发显得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如何呈现自我,包括大学生网络角色自我呈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网络互动中的角色呈现以及加强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新路径,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关系,正确对待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美育是大学生人格塑造和三观形成的根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教育才有可能克服当下社会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使大学生达到高尚之人、纯粹之人、奉献之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网络平台正在不断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成为现代教育的新方式和新载体。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权威性、真实性、针对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价值。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传递正能量;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等措施,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网络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的开放性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人际交往、人格;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的时空限制、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复杂化、心理问题多样化、“网络道德”等问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实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化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自我调节、培育新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受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网民价值观错位、道德认知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和主体意识缺失。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等学校应当多方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塑造。本文从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塑造,通过深入分析网络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原则和核心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理念从价值目标、工作方式、动力机制、育人环境、评估体系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转变工作方式,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工作体系;创新动力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围绕培养目标,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1.
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感受,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举措,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载体作用,通过多种方式的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并建立多渠道、分类别、聚合力、重实践的科学实效体系,以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为铺垫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共青团要开展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一要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网络心理和健康人格、网络道德和法制法规教育工作;二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要拥有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团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大学生个性鲜明,主体意识强,更加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动性、内容、方式上存在一些错位,主要表现为“授”与“受”错位,“渔”与“鱼”错位,“前”与“牵”错位。为使这些错位归位,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确化,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践行主体间性教学范式;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评价机制,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协同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实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的培养是提升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需要大学生、高校、社会和政府等几个主体同步发力,协调推进,多渠道优化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养成环境,积极探索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网络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网络人格是否健康发展直接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面对严峻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威胁,一些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人格出现理想信念动摇或缺失、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道德责任感淡漠等问题.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培育青年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必须加强思想武装,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人格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6.
浅论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文化时代。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通过对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教育环境的特征分析,联系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论述网络文化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给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并探讨如何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为找寻归属感、发展自我而主动聚集,形成网络社群。大学生网络社群呈现出特有的生存样态,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场域地位和话语权威。高校要优化网络教育内容,拓展网络阵地建设,加强网络社群监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社群的输出力、嵌入力和话语权,实现网络社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在网络时代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其价值及实现,首先要厘清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内涵,其次揭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表现,最后探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价值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19.
欧阳娟蓉 《文教资料》2021,(2):46-47,6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主体。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具体表现为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纯粹的自我价值追求;推动大学生进行自觉自信的文化理性塑造。基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为理性传输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政教育资源供给;拓宽传统文化传递方式,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丰富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增强学生实践感知。  相似文献   

20.
实现网络思想教育方法,其价值在于网络思想教育方法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空间,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识别能力以及伦理和法制教育;规范网络行为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