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祖还乡》是睢景臣的成名之作,是元代散曲同类题材中硕果仅存的一篇。散曲在载体的选择、叙述视觉以及语言形式上都造成了一种文本与读者的恰如其分的“间离”,有一种奇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元散曲,作为一代文学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俗文学特征,而向俗文学的转变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遗憾的是有关元散曲的译作和研究甚少。文章在接受美学视界下以辜正坤所译《元曲一百五十首》为例,探讨元散曲翻译中根据读者"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等接受美学特征,对元散曲翻译时下俗字词、用典和内容风格的把握和处理进行研究,以达到"人类共有"的功能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其手法不仅可以运用在文学语言技巧方面,还可以运用在体裁、选材立意、布局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日常生活语言注重的是语言的实用功能,而文学语言注重的是语言的审美功能。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无穷无尽的审美张力。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是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相似文献   

4.
元散曲的俗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散曲出现在中国文学由上中古雅文学向近世俗文学转变的时期,它在语言风格,题旨境界等方面,均表现出迥异于诗词的鲜明美感风貌:以俗为美,这一总体审美特征,正是元散曲对中国古典麻歌美学作出的独特贡献,也是元散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李旦初对当代散曲创作的探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提出的“新散曲”概念认为,凡当代作者创作的反映现代生活的散曲,包括按传统曲律和不严格按传统曲律写的自由曲、自度曲、仿古曲,均应统一称之为“新散曲”;二是其对“新散曲”创作审美诸维度包括审美宏观、审美微观、审美导向、审美辩证作了可贵的系统探索。李旦初“新散曲”创作曾获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华夏诗词奖”二等奖和第二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其“新散曲”创作理论与实践成就被写入中华诗词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当代诗词史》,实现了其“入史”的宏愿。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接受美学视域下,阐述了语言艺术化的两个维度:语言“空白”和语言“陌生化”,解析了它们在翻译中的意义。认为两个维度都能产生召唤性,让读者参与审美过程。通过翻译过程对语言“空白”的分析发现,译语文本会不可避免地对原文“空白”处进行填充,但我们仍须努力避免这种现象。而语言“陌生化”意识要贯穿在具有艺术向度的语言翻译之中,是因为并不是任何语言的陌生化,即采取“异化”能产生召唤性。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翻译中,具有“陌生化”特征的“有意歧义”常常困扰着译者,是积极消解还是保留原作的“文学性”,两者难以抉择。在这种情形下,译者不能只为歧义的“消解而消解”,而应在敏锐识别作者语言意识和原作意图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审美阅读”和“文学性”语言,凭借丰富的审美想象,运用创造性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再现蕴含其中的文学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可久散曲体现了清与丽、华与平淡的统一,并由此而有超越的意味,受到元后期曲坛的激赏,成为当时散曲创作的时尚和主流。从他的散曲中可以窥见元后期仕人的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初陌生化理论被提出后,很多理论家和批评家都进行了与之相关的研究,并丰富和发展了陌生化理论。而后,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陌生化理论强调“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和陌生化理论一样,召唤结构通过未定点和空白来吸引读者的兴趣,是实现陌生化效果的一种途径。因此,召唤结构在本质上其实是对陌生化美学的艺术开拓,是另一种陌生化美学。  相似文献   

10.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影响着中国画坛面貌。古代中国美术对“陌生化理论”是既从形式上顺应又从文化根基中拒斥的,而新时期中国美术对“陌生化理论”的实践则是在世界现代、后现代思潮中形成的,与本土美学哲学的关系淡化,缺乏原创精神。本文提出重新解读“陌生化理论”与中国美术的深层联系,发掘出中国民族文化的语言特质,确立民族文化的世界平台。  相似文献   

11.
对书法形式符号进行“陌生化”处理,具有很重要的美学意义。书法形式符号“陌生化”可以从线条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书法形式符号“陌生化”必须注意“度”的把握和遵循“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许多挥洒着中国滋味、承载着中国人审美情趣的字眼极为灵动与自然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文字之美.“瘦”字便是其中的一个。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散曲,诗人们喜欢以“瘦”字来摹景状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蔹拉·凯瑟的《一个迷途的女人》进行解读。在该小说中,薇拉·凯瑟对小说的叙述视角和语言等均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原理本来是针对文学艺术而言的,是指文学语言的反常化。用“陌生化”原理进行文学创作,会收到特殊的审美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灵活运用“陌生化”原理进行教学,那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菜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前者将诗语的“陌生化”上升到文学本体论的高度,视“陌生化”为一纯粹的美学、文学范畴,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后者则把“陌生化”作为一个认识论范畴,认为“陌生化”不是目的,而是消除陌生,达到对事物更深刻熟悉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场景曲”,指的是描写一个场面,且具有一定叙事性的元散曲。元散曲“场景曲”中人物形象生动,富有意境,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这种刻意摆脱唐诗的藩篱,极力跳出唐诗磁场的努力.使宋诗呈现出迥异于唐诗的美学境界,获得了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宋诗的陌生化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出于唐又异于唐的宋诗,因其诗人的陌生化的尝试,使宋诗“表现的对象陌生,形式变得困难,”“打破了审美主体的接受定势,审美主体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主体获得陌生美感。  相似文献   

18.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中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为历代文士所倾慕。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归隐”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陶渊明也成为元散曲家心目中理想的隐者形象,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  相似文献   

19.
隐逸遁世是元散曲的主旋律,但元朝士子始终在骨子里没有背离儒家思想的精髓。通过对元代咏史散曲的分析,笔者认为元散曲承接着传统诗文不绝如楼的怀古之叹和咏史之音,散曲家们以忧国伤民、推崇悲剧性英雄、是非分明的精神为元散曲注入大气、坚实、厚实的养料。这部分散曲虽少,却是解读元散曲悲剧性的时代底蕴、审美内涵、精神意脉的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李旦初当代散曲作品,以文学精神新架构、文学审美新构成和对传统散曲“代言体”的新突破,迈入了当代散曲创作的全新境界,是当代散曲创作园地诞生的艺术新葩.其主要艺术建构为:积极入世思想,强烈的忧患意识,讽刺之“风力”,叙述“旁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