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特殊的文化群体,求学于内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经历着文化心理适应的持续困境,文化"边缘人"一词生动地描绘出他们当下所处的心理境遇,亦然成为这个与众不同群体的文化符号。就此而言,文化融入的阵痛与困境均缘起于适应不良,然而,文化心理适应也同样是破解困境的重要价值取向与最终诉求。所以,理应对内地民族大学生文化心理适应的现状、规律与发展方向做深入探讨,发掘其理论与现实突破的最大可能性,从而明晰适应的前提是文化交往,本质是心理认同,实现途径是文化理解与文化实践,唯有如此,内地民族大学生才能顺利完成文化双重身份的重构,最终走出文化心理适应的持续困境。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地域空间、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三方面去分析《模仿者》中空间叙事的书写,展现其空间背后的深刻含义,以解读辛格作为移民群体代表的身份认同困惑和文化无根性。  相似文献   

3.
文化空间是群体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特定的实践方式而创造出的文化氛围,是人类实践活动以及实践范围的"文化场"。文化空间是文化研究新的维度,以文化空间为视角,通过历史、地理、历史-地理的耦合,探寻荆楚多样性特色文化的空间分布,在传统与现代、群体与地理、文化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探析多样性特色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学校园课桌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桌文化作为一种校园亚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大学校园中。文章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从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文化解读。课桌文化的内容大体包括学习、生活、爱情、交际和其他等五方面。其出现的原因除了匿名效应外还与社会、学校、同辈群体、大学生自身等因素密切相关。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传播理论、功能主义理论以及阐释人类学理论等分析课桌文化,认为课桌文化是文化传播的必然结果,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宣泄等文化功能,具有大学生群体认同的私密空间等标示意义。必须正确认识并采取其他方式取代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以社会文化结构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测验任务进行跨文化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回汉幼儿心理理论同步发展;散居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速度低于在园幼儿;回族散居女童的心理理论发展速度缓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使回族女童成为观念上的弱热群体。  相似文献   

6.
"心理空间"是心理空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空间理论是建立在认知体验哲学基础上的。"把"字句是汉语里的特殊句式。以"心理空间"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把"字句所构造的"心理空间"情况。  相似文献   

7.
处于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混合的"第三空间"下,阿尔迈耶固守本质性的白人身份,拒绝融入马来社会,但实际上其为白人社会所抛弃,沦为文化无根者,最终文化定位失败,人生以自杀收尾。相反,土著人阿尔迈耶太太诉诸"模拟"和"文化重新编码"策略,且其反抗活动几乎同时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达到灵活抵抗白人文化的目的。其对白人文化和土著文化的杂糅和灵活利用,最终使她文化定位成功并得以生存。二者不同的文化定位策略,导致了不同的个人命运和文化归宿。基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二者文化身份定位问题,为后殖民语境中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主流群体和边缘化群体如何正确地反思其在"第三空间"中的文化身份定位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近代留学生群体发展的过程,亦是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过程。具有双重文化性的近代留学生群体在国内外创建学会(社)、创办报刊杂志,并通过这些传播文化、争论问题、互动交流、展示自我,于是公共文化空间逐渐形成。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空间与西方社会所谓的"公共领域"不同,前者是产生中国式"公共领域"的土壤,其功能的具体表现既有文学式的优雅,亦有政论式的急峻。  相似文献   

9.
学校的环境对处在其中的人有重要的影响。当然,学校的环境绝不仅仅是指外在的物质环境和空间,还包括学校的组织文化和心理气候。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电场"、"磁场"的理论,提出了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力场"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为我们认识学校环境和空间的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背景和地理学"文化转向"、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从厘清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状与问题出发,解构相互嵌套的农村空间系统,据此提出应建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认为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应从价值导向与研究内容、理论建构、演变与差异化、动力机制及路径等方面着力建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17,(3):81-86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大学生同质化文化心理在个体情绪化因素引诱下发生的心理共振,是大学生群体性心理积怨在个体化偶发事件的强烈刺激下的剧烈表现。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化诉求,引导大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情感支持与价值认同;加强舆情监管与大学生群体心理干预,构建大学生群体性心理突变与情绪传染预防机制,内外"双防"才能有效降低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2.
数字游戏中的心理动作与认知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数字游戏中,游戏者必然与游戏场景(内容)、NPC、同伴或其他共同体进行频繁的交互,这种交互过程触发、训练、丰富着游戏者的心理动作.心理动作具有很多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复杂反应与传递下的"脑-手"协调与快速反应、空间识别与空间认知、心理旋转能力的感悟等,它能够促进游戏者个体、团队、群体的认知发展与分布式认知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以往学者对"心理和谐"的理解,多数是从个体内部的角度去揭示其内涵或说明对自身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如果将"心理和谐"的思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去审视"心理和谐"的意义及构成,那么第一,"心理和谐"的题旨和"意义是社会的建构"与社会建构论的核心命题有连通之处.第二,"心理和谐"是社会建构的动态的平衡.第三,通过建立话语权可以实现"心理和谐".第四,"心理和谐"可分成共享感、低群体疏离感和群体感戴三个维度.而群体感戴是"心理和谐"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创客文化作为小众群体实践基础上的先导,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作者阐述了创客文化的内涵,在高职院校发展群体创客文化,应该从具体实践着手,建立众创空间,孕育群体创客文化;改革教育课程,培养群体创客文化;完善制度体系,保障群体创客文化;利用媒介宣传,推广群体创客文化。  相似文献   

15.
"大话文艺"作品多是以一种消解、颠覆、玩世的喜剧形式特征呈现给大众,这与大众这一创作和接受群体长期的"失语"处境和边缘地位有密切联系,也与当代大众的各种文化消费心理有关,从中反映了"大话一代"各种特殊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6.
"80后"辅导员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上有着特有的"80后"群体特征:自我权威意识强烈、工作高强高压、理想与现实脱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职业倦怠逐渐表露.面对家庭的责任、生活的烦恼、工作的艰辛,通过"三生教育"理论学习、以流行文化为依托、学习身边的榜样等方式开展自我"三生教育"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7.
第五章企业文化的群体起源与影响因素1 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第一,这里的群体是作为一个企业组织的群体;群体文化是一个群体为了应付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能够传给群体新成员的观念。第二,企业文化起源于群体文化。2 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文化的形成与群体的发展分不开,它寓于群体发展的三个阶段:群体组建、群体形成、群体成熟。3 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动态文化企业文化形成的理论是群体动态理论。由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组成:①关于个体需要与群体利害关系的理论;②关于个体处事风格的理论;③关于领导因素的理论;④关于学习的理论。4 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一,外部因素。①世界性文化因素;②民族传  相似文献   

18.
刘珊珊 《海外英语》2012,(17):241-242
概念合成理论是指在已经建立的心理空间网络的基础上,各空间之间相互映射并通过组合、完善、拓展的手段合成新的层创结构。这一理论可以与概念隐喻理论形成互补,更加生动的描述出文学艺术性更强的隐喻的建构过程。该文对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按照实体隐喻,空间隐喻,与人体其它器官的组合隐喻及与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隐喻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并使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各类隐喻进行了构建分析,从而揭示出了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的概念合成认知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武夷山景区为样本区域,从推力和拉力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基本特征.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了"休闲与康体"、"心理需求"、"新奇与视野"3项推力因子和"设施、信息与服务"、"环境与资源"、"文化与形象"3项拉力因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检验了推力和拉力因素在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群体间的差异,为观光类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市场的规划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种族具有共同的遗传特征、体质形态和巨大的地域性的人类群体。民族具有共同的语言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地域性人类群体。种族与民族的相似之处,都是指一定地域性的人类群体,他们在人类发展史上受制于一定的地域空间,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