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新书目》2008,(19):26-26
在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翱翔太空的两年后,又有两位航天员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飞上太空,三年之后又有三位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有一人实现太空行走。本书以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主线,全面介绍了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本文系该书前言。"神箭"嘴飞,"神舟"远航。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单人升空遨游,到双人五天联袂飞行,再到三人上天一人出舱太空行走,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创造了一个一个新的纪录。中国连续三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成为屹立于世界高科技之林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2.
张雷 《军事记者》2001,(3):42-42
公元2001年1月10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飞船发射场迎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的第二次发射:“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太空。  相似文献   

3.
从神五、神六到神七,我有幸三次参与载人航天报道.每次飞行都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一个新跨越,而每次报道对自己都是一个新挑战.回顾三次报道,最大的体会是,报道好载人航天并不轻松,它呼唤激情,更呼唤理性和责任.  相似文献   

4.
贾永 《中国记者》2012,(8):29-32
从2003年金秋杨利伟叩问苍穹,到2012年盛夏景海鹏、刘旺、刘洋进驻"天宫"——短短9年间,中国航天用4次载人飞行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跨越写在茫茫太空。与此同时,中国载人航天报道也经历了传统时代、电视直播时代、网络时代、微博时代"四个阶段"。回顾这些过程,同样可以总结出载人航天报道的四次跨越。  相似文献   

5.
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经过约21小时的正常运行和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在新建的着陆场,精确地软着陆回收。在新世纪到来的前夕,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使我国人民欢欣鼓舞,让世界华人扬眉吐气。与载人航天相配套的工程之一是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用以服务于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它于1993年1月正式启动,于1999年10月基本建成。1999年11月20日参与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的飞行试验并取得成功。载入航天应用系统包括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涉  相似文献   

6.
去年10月12日到17日,我国航天科学研究和探索领域再传振奋人心的喜讯,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驾驶神舟六号飞船,经过110多个小时、700余万公里的飞行,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是继两年前“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后的又一壮举。“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荣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再一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胡宇 《军事记者》2006,(2):54-55
“他是航天人的后代,发射场是他的故乡。20年的青春奉献给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完整参加了‘神一’到‘神六’的摄影工作,拍摄了《傲视苍穹》等许多航天佳作。”这段话,是《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大型纪实摄影展览》评委会,对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席摄影师王琦的评语。2005年12月3日上午,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大型纪实摄影展览”开幕式上,肩扛上校军衔的王琦成为3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摄影贡献奖”最年轻的获奖者。一他的脸上写满沧桑,他的外貌粗犷豪放,大西北人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性,使人很难把王琦执著的追求和壮丽的航…  相似文献   

8.
获奖理由仰望星空,感受荣光。这一年,中国科技成就的高度是在太空中标定的。6月24日,随着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成功,本已炫目的中国航天史再添华彩篇章,刘洋等三名航天员更是令亿万人情绪激昂。我们不该忘记,书写中国载人航天史诗的,必然是几代航天科技人薪火相传的团队。今天,我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我有机会连续参与了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等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参加了《中国飞天路》和《神舟交响曲》两个特别节目的采写、制作。由于载人航天飞行事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听众  相似文献   

10.
航天梦,中国梦。神舟十号发射再次拉开中国载人航天“壮剧”。在这个舞台上.航天员永远是“主角”。如何向公众报道和解读航天员,成为此次任务媒体竞争的焦点。早在5月初.解放军报社军事部就召集相关编辑记者进行专题策划。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20周年、首次载人飞行1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中国航天员群体。  相似文献   

11.
张龙 《新闻知识》2004,(1):36-37
2003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央视对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前所未有的报道规模和播出方式,极大满足了中国亿万观众的收视需求,强有力的拉升了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这对广告主而言,则是扩大企业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的绝佳商机,长城润滑油、蒙牛乳业、农夫山泉等品牌不遗余力地在直播报道过程中,通过广  相似文献   

12.
骆正林 《声屏世界》2003,(11):53-54
2003年10月15日,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随着“……3、2、1、点火”的指令,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第一次将中国宇航员送上了浩瀚的太空。自此,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神舟的飞天,既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空前伟大的壮举,也是人类航天史上一座永久的丰碑。面对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作为新兴媒体的国际互联网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它以超常的力度,巨大的容量来报道神舟五号的消息。当杨利伟驾着飞船在太空畅游时,关于杨利伟与神舟五号的大量故事却在国际虚拟空间传递,世界人…  相似文献   

13.
孙崇峰 《中国广播》2004,(11):57-58
《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安全返回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篇现场报道,在第一时间及时播报了航天员杨利伟平安出舱的全过程,向听众报告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的喜讯。成功之处有四:  相似文献   

14.
《航空档案》2004,(11):6
在珠海航展1号馆航天一院计划部副部长李同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神六”发射成功后,将完成我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2010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将实现载人航天的第二步——宇航员空间行走。  相似文献   

15.
10月16日至10月17日,《解放军报》不惜版面,在连续两天的时间里,“首次载人航天”特刊就用了整整10个版面(16日7个版,17日3个版),集中宣传“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入太空的前前后后,气氛热烈,规模宏大。浓墨重彩的特刊,生动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展现了航天员的过硬素质和美好形象,也展现了中国人为祖国日益强盛所感到的骄傲。其鲜明的特刊特色深深吸引了读者。题材重大,主题集中。中国首次载人飞船航天飞行,不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对全世界,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技术的一次跨越,更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名普通记者来说,能参与一些重大报道,是一件幸事,很能锻炼人。 从2008年"神七"发射,到2011年"天宫一号"、"神八"发射,再到今年"神九"发射,我都在现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几个关键时刻。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7.
太空之吻     
11月1日5时58分07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13分53秒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至此,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建党90年之后,又有两件大事引人注目——一场遍及中国新闻界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使中国的新闻版面和形象焕然一新;一次远在外太空的"交会对接",使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扣响了未来空间站的大门,中国航天人所创造的"航天精神"再次感动中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档案》2004,(10):11-13
国际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从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近程火箭开始,参加了多种航天型号的研制,先后担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3种地地火箭总设计师、长征2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等几种运载火箭总指挥,1992年起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伴随着工程11年的进展,我国不仅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大批成果,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忠实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进程,也是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成果的体现,更是载人航天后续…  相似文献   

20.
目睹神舟飞船一飞冲天的场景,对我来说早不是第一次了。从1999年至今,我参与报道过“神舟”飞船的每一次飞行。但是10月15日凌晨到16日中午的30个小时,仍然成为我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因为我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启航和凯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