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山四皓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产业开发的潜力巨大;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环境下商山四皓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发展商山四皓文化产业要统一认识,加大投入,提高商山四皓文化的人文景观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要打造商山四皓文化品牌,拓展对商山四皓文化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四皓”是秦末隐居商山的四位年皆80有余的著名学者,须发皆白,故名“四皓”,人称东园公、角(音绿)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个人学识渊博,品行高尚,为避秦末之乱,远离繁华的帝都,隐居于商山。四皓死后葬于商山,相传干余年间,凡经此地者,文宫下轿,武将下马,肃然致礼。  相似文献   

3.
商山四皓一直是古今诗人的咏赞对象,四皓研究也是学界持续关注的学术课题。近十年来,商山四皓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商山四皓史料钩沉、考证及历史背景分析入手开展的历史研究;二是结合有关商山四皓文学作品的注释解析及接受传播开展的文学研究;三是关于商山四皓与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探讨。今后的四皓研究,一方面要注重利用现代技术工具进行文献整理,进一步丰富商山四皓的研究文献;另一方面,跨学科研究将是商山四皓的学术增长点,应注重其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价值。此外,要更加重视域外学者的四皓研究,努力实现文献共享和方法互鉴,加强国内外学术对话,促进文化认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4.
秦末、汉初隐于商山的“四皓”,据说现在太湖洞庭西山尚有遗迹。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而有趣。“四皓”在秦时已避入商山。汉兴,高祖刘邦召四人,四人不至。到高祖欲废太子而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时,张良使太子迎而致之。刘邦见有此四人辅助太子,认为太子“羽翼已成,难动矣”,不得不放弃废太子的打算。这件事属于宫廷权力之争。吕后的胜  相似文献   

5.
商山四皓汉初事迹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山四皓为我国秦末汉初四位著名隐士。汉朝建立后,四皓拒绝刘邦的邀请,是因为刘邦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刘邦败在策略上,而不是简单的“四人者年老矣”与“上慢侮人”;四皓之所以接受太子的邀请出山,是因为太子等人采取了合理的策略,四皓也欣赏太子的性格。四皓对于太子之争的平息,符合古代“立嫡不立庶”的惯例,也有利于汉初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商山四皓为我国秦末汉初四位著名隐士。汉朝建立后,四皓拒绝刘邦的邀请,是因为刘邦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刘邦败在策略上,而不是简单的“四人者年老矣”与“上慢侮人”;四皓之所以接受太子的邀请出山,是因为太子等人采取了合理的策略,四皓也欣赏太子的性格。四皓对于太子之争的平息,符合古代“立嫡不立庶”的惯例,也有利于汉初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6,(3):25-32
商山四皓于秦末汉初隐居在商山,在太子刘盈位危时挺身而出,使刘盈免于被废的危险。他们之所以隐居,与秦始皇、与刘邦对儒士的轻侮有直接关系。而其之所以出山保太子,体现了他们作为有正义感、有担当精神的儒士的价值追求。他们的隐居、出山和复隐,彰显了其智慧与积极进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为我国古代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商洛旧有的志书中收录了不少古代诗人吟咏商洛的诗,其中有些属不实之诗,对宣传商洛起不到好的作用。唐太宗、崔融、岑参没有写过商洛;贾岛咏商洛的诗都不能落实;四皓、李白、白居易、温庭筠等人咏商洛的诗中有些不可靠。应将这些诗剔除出来。  相似文献   

9.
元稹、白居易的唱和诗——《四皓庙》和《答〈四皓庙〉》,对四皓的仕隐行为一贬一褒,一抑一扬,针锋相对,态度迥异,鲜明地体现了二人截然相反的仕隐观。  相似文献   

10.
汉高祖刘邦晚年改立太子刘盈的主要原因在于防止吕氏专权.司马迁<史记>载商山四皓安刘之说颇具戏剧性,只是皮相之谈.真正巩固汉政权的是以周勃为首的汉臣采用的军事手段.  相似文献   

11.
陈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大姓望族,名门世家.亦有不少。在此之前,笔者己将阳夏袁、谢、长平殷氏,三大望族名人世系分别列出。另有应、何、符三户名门,也曾显贵一时。他们各以独自的才能和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名载史册,流芳后世。现分别简介如下: 一、以文章通显的南顿应氏 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其第四子为应侯。应地即今叶县应城。应侯的子孙以“应”为姓。汉初有应曜者隐居淮阳山中,曾与“四皓”同时被召,独曜不出。时人为语曰:“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东汉建武年  相似文献   

12.
商州原为大禹时契的封地商国,商山为秦末汉初“四皓”隐居地,商於六百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水陆交通繁盛的通道。商邑是商鞅的封地,比秦都咸阳还早一年。州城四面文物丰富:东有夏商用遗址,南有新石器地点群,西有恐龙脚印和恐龙蛋化石,北有旧石器地点群。商州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有南北过渡和融合的特征。商州自民国以来的落后状况,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3.
商洛旧有的志书中收录了不少古代诗人吟咏商洛的诗,其中有些属不实之诗,对宣传商洛起不到好的作用。唐太宗、崔融、岑参没有写过商洛;贾岛咏商洛的诗都不能落实;四皓、李白、白居易、温庭筠等人咏商洛的诗中有些不可靠。应将这些诗剔除出来。  相似文献   

14.
李白途径商於古道,留下诸多诗什。据杨齐贤等《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统计,诗中所见商於古道之地名有商山、商州、石娥溪、西岩、四皓墓等,所见古道之人事有四皓、裴使君(延庆)等。同时,李白诗中又有南山、商山皓、南山皓等地名与人名的别称。通过诸多地名、人名及人事,不仅可以探究诗人商於之旅的路线及其诗歌活动,还可以管窥商於古道优美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对诗人羁旅情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樊川集>中<题乌江亭>、<赤壁>、<题商山四皓庙一绝>、<题桃花夫人庙>四首咏史诗为例,探讨杜牧诗歌为人所称道的"翻案"之不足,并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商州四皓庙的概况,通过资料引证和碑石佐证,得出了商州四皓墓不是“衣冠冢”,而是真墓的观点。四皓的隐居地商山,也称楚山,西起商州城南,绵延至丹凤城东,四皓在商山一带隐居多处。  相似文献   

17.
兰州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商洛师专政史系主任余方平副教授的学术专著《商山探微——商洛历史若干问题研究》。这是他在商洛地方史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个可喜成果。该书作者出生在商洛西部柞水县境乾佑河畔。生于斯 ,长于斯 ,钟情于斯。 1 992年 ,他出版了一部革命史著作《商洛革命史略》。该书曾受到陕西师大两位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此后 ,他笔耕未辍 ,连续在省内外高校学报发表研究商洛地方史的文章。两年前 ,他获准担任陕西省教委批准立项的“商洛历史专题研究”项目的主持人 ,有机会更加深入地探讨了若干问题 ,于是形成了这样一部有 1 5…  相似文献   

18.
《御定渊鉴类函》收有未见于文集的王阳明史论佚文《四皓论》。本文通过考索王阳明相关文献指出,他多于诗作中援引“四皓”故事以言自身“退隐”之志,而史家所载“四皓”故事,确有不足为王阳明援引为同道之处,故而作《四皓论》以稽考相关史实对于研究王阳明而言实有其必要。  相似文献   

19.
商洛自古多英豪,地杰人灵日月昭。丹水滚滚气势壮,、商山魏魏雄风高。文坛叱咤有名将,教范辛苦育新苗。春风桃李遮天下,青出于蓝看今朝。青出于蓝看今朝——为商洛师专校庆20周年而作@田冲$陕西省政协《各界》杂志社  相似文献   

20.
乡愁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弥漫不开的情结.《商山早行》作为温庭筠的代表作,因其中有“杜陵梦”一语,而多视杜陵为温庭筠乡愁所系之地.本文将从杜陵之“梦”、凫雁之“满”、板桥之“迹”和驿墙之“明”四个方面,对诗歌文本进行细读.同时借助作家的生平考证来说明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眷恋的故乡并非“杜陵”,而是其籍贯“并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