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学生从众现象已然成为教育中的普遍现象,"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都是从众现象的真实写照。对学生从众现象进行深层的剖析,可以对从众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有深入了解,并进一步为教育中积极应对从众现象提供参考和思路,从而合理运用学生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巧妙回避学生从众行为的消极影响,最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学生从众行为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特殊阶段的群体,从众行为突显。因此,从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从众现象着手,具体分析何为从众行为、青少年从众行为的主要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及成因,就从众行为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具体引导方案。以期有效利用从众,使其有利于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72-174
地方高校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群体,研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从众行为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学习从众行为问卷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从众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自编的大学生学习从众行为问卷信效度较高,问卷由受暗示性、趋利从众、趋弊从众三个维度组成,趋弊从众要高于趋利从众,从众行为普遍发生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性别、专业对从众行为有着显著性的影响。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积极的从众行为,避免消极从众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众心理是指在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的情况下,个体所具有的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群体的压力,并让步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一种心理倾向;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从众现象有学习从众、参加公益活动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赌博从众等多种表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缺乏自信、感情脆弱、安全心理和害怕孤独是导致大学生从众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利用从众心理,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和宿舍建设、积极诱导学生社团、实行“导生制”等途径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追风逐流细思忖——高中学生从众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现在高中学生的从众行为提出问题,进行调查访谈,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理论进行研究。高中学生现在从众行为比较普遍,这些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学校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现象,并且给予正确的引导。高中学生的从众行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盲目从众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妨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利用学校集体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塑造和改进有着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众心理是指在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的情况下,个体所具有的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群体的压力,并让步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一种心理倾向;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从众现象有学习从众,参加公益活动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赌博从众等多种表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缺乏自信,感情脆弱,安全心理和害怕孤独是导致大学生从众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利用从众心理,通过加可校园化建设,班集体和宿舍建设,积极诱导学生社团,实行“导生制”等途径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大学生从众现象产生需求,分析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方式,提出了调控大学生从众行为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学生公共体育课选课从众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众现象"是指在集体活动中,少数人的认识或行为不由自主地趋向于与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因环境、器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常常与老师的要求存在着差距,往往容易导致某些消极因素的出现.通过对我校2006级大学生公共体育课选课过程的走访及座谈,并发放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体育课选课过程中存在从众现象,并提出建议: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努力提高和强化班级凝聚力;切实注意班级舆论影响;加强对开设的体育项目的宣传;减少大学生选课过程的从众现象,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规律在德育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德育过程中的受教育群体中存在积极与消极两种类型的从众现象.为提高德育的实效,必须大力倡导积极型从众,努力遏止消极型从众.积极型从众可分为功利趋向型、魅力复制型与信念内化型三种.培养积极型从众的策略可从舆论造势、奖惩刺激、认知升华与“众从”制衡四种路径展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观察高校德育过程,认为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德育客体存在着从众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剖析,重点研究了对高校德育产生正面影响的积极型从众,认为培养积极型的从众可从舆论造势、奖惩刺激、认知升华与“众从”制衡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现在高中学生的从众行为提出问题,进行调查访谈,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理论进行研究。高中学生现在从众行为比较普遍,这些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学校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现象,并且给予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课堂中客观存在着学生的从众行为。学生的从众行为具有二重性。当前中小学生课堂从众行为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养成、影响校本课程的制定和实施及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教师应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鼓励性”班风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减少诱导性信息的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注意班级群体骨干的培养等方面对学生从众行为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3.
李颖 《课外阅读》2011,(3):133-133
在小学体育课中“从众”行为是低年级学生上体育课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何为“从众”一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低,明辨是非能力弱,在受到外部环境;个别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跟随少数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一起发生集体起哄,违纪等行为的一种现象。“从众”会给体育教师的组织教学造成困难,课堂教学秩序紊乱,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了处理好低年级学生的“从众”现象,我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体会,谈谈自己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新生从众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众现象是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学新生容易产生学习从众、恋爱从众、消费从众等行为。它不但弱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造成大学生独立性差,丧失人生理想、目标,而且助长不良风气,影响社会健康发展。大学生从众原因涉及个人心理、社会风气、教育体制等诸方面,学校应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建立教育管理新机制,采取加强基础教育、专业理想教育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从众心理是大学生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消极的影响,同时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的从众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利用从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契机。  相似文献   

16.
研究学生的从众心理,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是为了促进其有利因素的发展,改善和优化学生群体。 一、“从众心理”的含意、表现及其两重性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放弃个人的意见并使个人的意见符合社会团体的要求,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与信念的心理过程。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的  相似文献   

17.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从众现象”消除消极因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  相似文献   

18.
“0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多元,独立意识较强,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显著特异性特征。大学生在个体价值观念实现与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受到从众心理干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面认识到从众效应对教育客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把握从众心理正负效应,掌握从众规律,在从众行为生发的各环节运用干预模式,加大常态化育人工作力度,顺利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此,阐述了从众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提出了从众效应生发中的干预模式,以期充分发挥从众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向作用,提高教育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从众行为是群体中的常见现象。对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认识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状况,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以多种形式开展群体心理教育与引导活动,从而增强教育与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杨博 《华章》2013,(23)
从众心理作为影响学生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外部动因,通过探究从众心理对在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发挥从众心理在促进大学生积极锻炼的良好效应,并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