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位有着崇高地位和重要影响的诗人,他的这种地位和影响,是有赖于其诗歌艺术成就的,尤其是诗歌语言艺术成就.陶诗沿袭了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且进入更加纯熟的境地.这种特点,在其众多题材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为自然简朴,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谈英国诗歌对朗费罗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利.沃兹沃斯.朗费罗在19世纪的美国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朗费罗的诗歌总体特征是对英国诗歌传统的模拟。在诗歌体裁、题材、句法上,朗费罗都受到英国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歌教学在文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古典诗歌又是高中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40多首古典诗歌,如何通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文学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咏秋诗歌在中西方诗歌史上都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同样的咪秋主题下,中西方诗歌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调.本文就中西方咪秋诗歌的一些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诗歌教学中的一点经验.  相似文献   

6.
一.总体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所学诗歌名篇的时代意义,了解唐诗、宋词、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联系学过的同类作品,归纳古代诗歌的类别,熟悉各类诗歌的体例及其代表作。 3.从所学作品的创作方法、修辞方式、体例特点等多种角度.切实提高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所学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艺术特色;熟记各篇中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句。 2.扼要了解所学主要作品的流派、风格,及它们在我国古代诗歌优秀传统中的地位(即与现实主义、浪漫  相似文献   

7.
澳洲诗歌Waltzing Matilda(中文译为<华尔兹马蒂尔达>)在澳洲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中流浪汉的"痞子"形象深入民心,尤其是基于其改编的民歌早已家喻户晓.本文分析了该诗歌的创作背景,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澳洲人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8.
诗歌鉴赏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开展以来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人为我们留下许多千古流传的优美诗歌.诗歌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考语文更是少不了诗歌鉴赏板块,诗歌审美素养的培育任重而道远.文章首先分析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现状,其次提出普遍存在的诗歌鉴赏教学问题,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三曹"同为汉魏时代杰出、有代表性诗人,他们所写诗歌风格各异. 首先,从思想特点论,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不同决定了他们的诗歌思想内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宋飞 《现代语文》2005,(1):109-109
学习古代诗歌,是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一个古诗词单元.每册书集中一个单元来学习古代诗歌,增加了古代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区仕衡,顺德人,一位生活于南宋末年的普通读书人,却做出了上疏弹劾权奸贾似道、倾尽家财募兵抗元等不寻常的举动。通过对他的人生轨迹的简述,结合对他的诗作的分析,探讨他存于心底的忧国忧民的意绪以及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2.
This case study investigates how an ESL teacher’s activity of self-directed journal writing can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function as a mediational too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participant for this study i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who taught an ESL freshman writing course in an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he had little time to consult with teaching experts, he decided to engage in his self-directed journal for reflecting on his teaching practices.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n human cognitive development is utilized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racing his development and capturing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narrative within his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Using grounded theory, his journal entries are analyzed to identify a series of stages that trace hi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pported by face-to-face interview data designed to co-construct an interpretation of his journal and to serve as a member check. The data analysis suggests that his journal became a powerful mediational space where he critically reflected on and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his teaching practices. By externalizing hi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s he first recognizes his loss of self-regulation and then works toward regaining his sense of professional expertise, he begins to develop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bout his current teaching practices and starts to embrace new modes of engagement in his L2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3.
胡文彬治红学,著述颇丰,成就卓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学风格。胡文彬曾学历史,所以历史的眼光成为他考察《红楼梦》及红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视角,因此他的红学成就得益于他的历史感觉、宏观视野。同时,他非常注重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和编辑出版红学资料,体现出他的实证工夫。他是一个淑世主义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积极入世情怀。这样的品性和个性无不体现在他的治学和著述之中。学术著作往往质朴少文,但胡文彬却能做到在质朴之中文采飞扬,显示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淬炼语言的功夫。胡文彬痴迷红学、执着于红学。他不仅是有成就有影响红学家,也是为红学呕心沥血的活动家和组织家。  相似文献   

14.
熙宁四年(1071),苏轼自请外任,通判杭州。这既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失意,也为几年后的"乌台诗案"埋下了许多伏笔。通过对相关史料及苏轼作品的梳理,可以发现其倅杭时期心态包括以下几点:避谗离京,虽是自请,但因政治抱负受到打击而致的失落心情,成为倅杭三年心态的基调;徜徉山水,醉心美景以散愁纾闷;游心佛禅,借方外之力开解内心烦闷;诗文纾愤,将对政敌与新法的不满情绪毫无顾忌地出以诗文。  相似文献   

15.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代最具仙道浪漫色彩,同时也是仕途价值取向最鲜明和功名情结最为凸显的伟大诗人.他一生都在不懈地践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仕途价值取向,因此李白相当数量的诗歌中都表现了他"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功名情结.他的仕途价值取向和功名情结永远缠绕着他的诗魂,构成了他传奇般的伟岸和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过程。早期的商州生活,是其艺术禀赋、个人性格的生成之地,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生命情愫,源自少年生活经历的无意识的情感经验,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原始故乡。贾氏艺术经验的获得、艺术意识的形成,生活和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人生的判断和认识,都是在四十年的西安生活经验中完成的。贾氏借助"商州"的故事和人物,创造出一个超越了"商州"的更为普遍和更为博大的文学版图,而这样的超越,基于他四十年的长安生活,他的文学艺术观念、精神追求和他的文人气质与他在古城西安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吸纳长安文化的风度和精神,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愈益开阔。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二入长安,是他人生中的重要历程,虽然政治上没有大的发展,但却触及到了唐代的上层社会,认识到了上层社会的真实面目,对他的性格及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究李白二入长安时的诗歌创作对研究李白在长安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剖析派”的开创者,茅盾一直被称为“客观”写实的作者。实际上,《子夜》的作者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不但极尽调遣控制人物之能事,还直接发表评论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同时运用一些技巧——例如隐喻、象征、预示等修辞来引导读者的思路。主观未必无益,但作者主观意图过于明显,就不免显得雕琢气息太浓。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从早年的入仕到晚年出世 ,一直都在“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中徘徊。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闲适诗 ,是诗人矛盾人生观的产物。具体说来 ,白居易闲适诗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是独善与兼济相交织 ,知足与保和相融合。  相似文献   

20.
杜荀鹤的交游诗在其留存的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分析其交游诗歌,不仅可以展示唐末五代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中诗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在乱世中漂泊的人生历程,并且进一步揭示其中蕴含的诗人形象和情感特质,以及对其整体诗风的影响,从而肯定杜荀鹤交游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