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宋词的风格流派向来有各种不同的分法。自从明人张纪把宋词作家分为豪放、婉约两派以后,很多人都接受了这个说法。建国以来编写的几种中国文学史论及宋词及其流派时,也都采用这种说法,认为豪放词以范仲俺为首唱.而苏武开创了“豪放”一派,辛弃疾则使“豪放”派蔚为大观,形成“苏辛词派”。张元干、张孝祥、陈亮、刘过等人的词,也和苏城~脉相承而成才‘豪放”派调入。婉的词则以晏殊为发端,这一派继承了“花间”词的传统,在两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梦、吴文英等人。与此不同的意见认为,宋词的两派…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第二单元为宋词单元,其中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每位词人的词作选了两首,在创作时间上有先后,创作风格上有异同,现就辛弃疾两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中基本课文篇目有《伊索寓言》二则、短文两篇、新闻两篇、《孟子》二章、散文二篇、《诗经》二首、词二首、《梦溪笔谈》二则、唐诗二首、宋词二首、《孟子》二章、宋词二首、杂文二篇十三篇课文。这里的十  相似文献   

4.
宋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能与唐诗争齐,与元曲斗艳。《宋词三百首》词人巧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让宋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经典宋词也成为许多翻译工作者难以割舍的翻译素材。被誉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第一人"的许渊冲先生所翻译《宋词三百首》英译本成为宋词翻译的经典之作。本文从文化缺失补偿的视角对许渊冲《宋词三百首》中的《青玉案·元夕》的英译本,进行文化缺失补偿策略分析,以诠释宋词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5.
正教完宋词《清平乐·村居》,我会要求学生写一首《清平乐》。我发觉这样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右图是一个五年级学生写的《清平乐·音乐》,音乐老师看了这首词,会说这个学生的音乐修养不浅,他能把音乐分类,"有的音乐悠扬,有的音乐悲伤",并指出音乐能令"婴儿听了不哭闹"的科学现象。从文学的角度看,这首词的字数和押韵,都满足了宋词《清平乐》的格式要求,因此我给他的评语是:"押韵好,意境好,也有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6.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五次高峰,涌现出不计其数的佳作。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流传下来的女性作品历历可数,能够千古留名的更是凤毛麟角。但在宋代的词坛上,却出现了几位知名的女词人,如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等。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收录了李清照的词25首,朱淑真的词6首,阮逸女、蒋兴祖女、淮上女及慕容卿妻等词均为一首。据《唐宋词鉴赏辞典》记载,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漱玉词》一卷,《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六卷等,今均佚失。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漱玉词》一卷。李…  相似文献   

7.
本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词、曲共八首。其中唐诗三首(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宋词四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元曲一首(《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根据单元知识训练要  相似文献   

8.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此词的出现对于缠绵悱恻之风一度盛行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有一首宋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书中注释①只提到了“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苏轼何因被贬官呢?课文中找不到答案。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课前导入师: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与唐诗并称"双绝"。以前,我们也学过一些宋词,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出示第一首《清平乐·村居》,学生背诵,接着背诵第二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师:宋代涌现了一大拨词坛高手,刚才大家背诵的这两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了解另一位宋词大师李清照。(板书:李清照)对于李清照,你有多少了解?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阅资料,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向大家介绍。生:李清照生于1084年,死于1155年,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相似文献   

11.
陈贞  李淑兰 《海南教育》2013,(10):31-33
<正>教材分析: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为宋词单元,所选的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该词与她的前期词风迥异,并且此词与她的经历遭遇紧密相连,是研究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绝佳切入点。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距离年代久远的宋词接触较少,要去理解词意并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困难。关键在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史上,历来认为苏东坡、辛弃疾的词在立意、风格、手法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十分相近,因此,“苏辛”并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高中语文课本长期以来一直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编排在同一课本中,也正是出于“苏辛”一体之说的考虑。其实,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苏、辛词之间的异比同更加明显,《念奴娇》与《永遇乐》就具体表现了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生查子·元夕》词的作者问题,在文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本文综述了各家的观点,并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推断,认为这首词的作者是欧阳修,不是朱淑真。  相似文献   

14.
第五单元由三首宋词和两篇宋散文组成。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选自《东坡乐府》。这是一首和词,是和朋友章质夫杨花词而作的一首词。章质夫用《水龙吟》词调写了一首咏杨花的词,推想苏轼看着好,所以次他的韵(即用同样的韵字:坠、思、闭等)和一首。用诗词咏物,要能兼写出物的形态和人的感情。这不容易,和别人的尤其不容易,因为受既定韵字的拘束。可是苏轼这首词写得很好,咏杨花,既能肖其形,又能摄其神,同时表现人的感情也很深挚。语句自然流畅,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和韵而似原唱”。总之,诗人以强烈的夸张笔法,抒发浓挚的情感,写得既深沉  相似文献   

15.
也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原因──兼与陆精康先生商榷内蒙古通辽市职业中专孙培民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篇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对这首词的写作原因,《教参》认为是"当时韩(按:指韩胄)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荒淫...  相似文献   

16.
近代,是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己的时代,近代词历史性地成为了这个时代心灵表现的深度、广度和力度的代表性文体,向来被誉为中国词史的“中兴期”和“高潮期”,与宋词前后辉映,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一部中国近代词史的专史或教程来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笔者有鉴于此,积极思考并着手写作《中国近代词史》,又配合管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复合体系”在中文系高年级开设“中国近代词史”课程,同时,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文学史方法论”、“重写文学史”的研究和讨论的不断深入,笔者将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引入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教学和写作,大大改进了学生对于近代词史乃至文学史的体认,取得了可喜的实效,其中,“文学史原生态”的方法论对于“中国近代词史”的教学和写作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还是“方留恋处”好贵州杨言伦人教社职高版语文课本第二册385页:在入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时,编者据《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把"方留恋处"词句改为"留恋处"。似为不妥。其一.清人万树新编《词律》(20卷)载宋代人黄裳《雨霖铃》...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说,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当代史,这无疑是深刻的。当今的古代文学研究,正面临着方法论的变革。木斋先生的《宋词体演变史》和关于古诗十九首与汉魏五言诗发生史的研究,正如傅璇琮先生所说:"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发人深省的具有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创新见解。"(参见傅璇琮先生《历史的化石·序》,东方出版社,2009年8月版)长江学者张法教授亦说:"木斋让中国文学史不得不重思重写。"木斋先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重建学术机制和学术话语"的命题,值得学术界深思。由此本刊又特别邀请张法教授、欧明俊教授等学者针对汉魏五言诗和词体文学史的重新写作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这六篇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方法论话题,希望能对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启迪,也欢迎学界同仁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第一次以一篇课文的形式出现的宋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宋词的韵律美、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呢?一、"词"与"诗"比较,体会词韵教学片断一:1.师:同学们,读着这首词,你有没有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词又有什么特点?2.指名交流。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说,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当代史,这无疑是深刻的。当今的古代文学研究,正面临着方法论的变革。木斋先生的《宋词体演变史》和关于古诗十九首与汉魏五言诗发生史的研究,正如傅璇琮先生所说:"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发人深省的具有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创新见解。"(参见傅璇琮先生《历史的化石·序》,东方出版社,2009年8月版)长江学者张法教授亦说:"木斋让中国文学史不得不重思重写。"木斋先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重建学术机制和学术话语"的命题,值得学术界深思。由此本刊又特别邀请张法教授、欧明俊教授等学者针对汉魏五言诗和词体文学史的重新写作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这六篇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方法论话题,希望能对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启迪,也欢迎学界同仁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