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高校体育教学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入手,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变革为依托,阐述了目前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和师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2.
戴俊  刘跃  汪庆波 《体育学刊》2023,(1):112-117
术科课程反映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根本,但受传统培养模式影响术科教学存在诸多症结。结合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改革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经验:围绕“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实现理念突破;“实施术科课程校内外、课内外一体化”,优化教学模式;从“竞技体育传承”到“体育健康引领”,整合课程内容;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革新教学评价;从“技能提升为旨趣”到“教学能力生成为目标”,转变教师观念。最终形成以理念为引领,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为支撑的教学改革体系,能够有效保障育人成效、提升育人质量,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扩招后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高校扩招后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必须从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向“健康第一”的教学观念转变,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对策,以适应我国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高校体育教育正在向体育与健康教育转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从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形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从健康教育的要求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优化措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应以“现代健康观”为指导、以“社会化”教育目标为导向、建立新型的“生活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课程评估体系等一系列观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开始实施的背景下,各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在逐步深入,但田径课程的改革似乎显得滞后.以全国多所高校的田径课程教学为考察对象,调查了这些高校目前田径课教学以及学生的田径需求等方面的现状,从田径课程改革的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体育教育本体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要创新,教育本体的创新至关重要。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本体创新,必须树立以“健康体育”为主体的主体体育、科学体育和个性化体育的教育观,必须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学生学习评价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贯彻落实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而使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全面实施为背景,以提高青少年体质为出发点,以体育以及体育课的本质为基点,分别从体育课程的严峻时势、体育教学观念需适时转变、体育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以及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系统优化等方面深入阐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指导中心可操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综述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研究概况,进一步探讨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内涵。此模式是在完全摆脱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以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为基础,以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借鉴“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高校以高年级学生为对象,建立一种综合性的有关“体育与健康”内容的指导中心,旨在创建一种全新的体育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盲点与弱点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方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行为学、健康教育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目前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估,最后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内容构建作了全面理论设想,为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全纳教育观念下北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然 《冰雪运动》2014,(3):80-82
深化北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是全面贯彻和实施"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前提。将全纳教育观念实践于北方高校的体育教学之中,指出全纳教育观念的实施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教育公平的体现、区别对待教学原则的实施和合作意识的培养等现实意义;提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实施途径,为全面实施北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命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已向多功能、多目标系统方向发展。如何把体育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多维空间进行研究,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要把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就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体育的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三者的最佳组合是形成体育教学整体化优势的途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培养现代人的素质为出发点,来选择教学方法,更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生活,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谢玉波  霍焰 《精武》2013,(21):9-10,12
教师发展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反映了当代教育的重要规律。用专业化的视角来审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本身是一个对体育教师教育历史的扬弃和对先进的同类经验借鉴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因此,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是对于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培养体系应该包括预期职业社会化、继续职业社会化两个阶段;职前培养、入职培养和在职培养三个时期,同时,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4.
评价各种体育课不同教材内容的生理负荷强度,评价高校体育课课质量。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结合现代数理统计学和运动生理学,对全国部分高校458名“标志学生”的体育课进行生理负荷强度的监测,建立不同教材内容的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分布模型,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改革成果,从人体运动生理规律的角度,分析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强度。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现状,分析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任务及措施。存在问题:教育理念落后,教学体系有待完善;思政引领不足,元素挖掘和融入有待加强;场地设施薄弱,师资建设有待强化。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切实发挥体育增强体质的基本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体育育人的独特价值;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深化体教融合。提出改革措施:贯彻新时代体育教育理念,完善体育教学体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发挥体育育人独特价值;聚焦"教、练、赛",深化体教融合;改善场地设施,加强师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显著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该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尤其是重点揭示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其次从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体育教师信息素养6个角度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是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重要教学理念,对于当前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细致分析了"人本主义"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重点阐述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科学有效的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为全面有效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 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科学发展观,从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以及师资队伍的现状出发,剖析了我国高校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层分级抽样法,对甘肃省6个地区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阐述了甘肃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师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实施、影响体育开课率的因素以及教材的使用和教师的培训现状。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期为甘肃省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健康第一”的精神,开拓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向,重点发展实践教育,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出合理的教学改革模式,推动和促进高校体育健康课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