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佳作。诗中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现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作为我国占代叙事诗中的优秀篇章,其描写音乐的手法堪称一绝。同时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自然景物“江”和“月”融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意境,使全诗的情感变得含蓄深沉,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赏析本文时,我们不妨来寻找…下诗人笔F的“江”和“月”。  相似文献   

2.
对王翰“凉州词”的解析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将解析的立足点设定为一次欢乐的盛宴,按照叙事诗的情节思路来串讲作品,忽视了诗歌表意的跳跃性和整个作品的总括性;二是对诗句“欲饮琵琶马上催”和“醉卧沙场君莫笑”的理解有误。  相似文献   

3.
<正>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我国古典叙事诗的代表,讲述了作者任江州司马期间偶遇“琵琶女”的故事。作者被她高超的技艺折服,被其悲惨的遭遇感染,并引发自己的移情和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感叹。在该诗歌的教学中,传统语文教学主要集中在诗歌艺术特色和精妙绝伦的音乐描绘之上,从修辞、意象、意境等层面进行文本的解读,少有对“琵琶女”身世的挖掘与探究,偶有涉及也只是简单地对原句进行翻译与解读,比如通过“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两句诗来展现“琵琶女”的美貌与才华。这样的解读仅仅停留在文本解读的第一层上,是对基本内容的解读,处于“文本表面滑行”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经典名篇《琵琶行》中,诗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中“重”的读音,颇有争议。从古诗词意蕴上的一唱三叹重章复沓的表现手法来看,读(chòng)为上。  相似文献   

5.
王林喜 《学语文》2009,(1):47-47
《木兰诗》作为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的瑰宝,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语文课本。其它读本,如:古诗鉴赏、文学作品选、诗闻拔萃、教学辅导用书,诸类均见编选。对该诗结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中“傍地”,有两类解释:一是“贴着地面”,二是“并排着”。略引如下:  相似文献   

6.
“欲语迟”者谁河南\张跃进《琵琶行(并序)》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它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历来为人传诵。诗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两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作了如下解释:(1)[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2)[欲语...  相似文献   

7.
“唧唧”是象声词,历来文人用它来形容多种声音:用来形容虫鸣声的,如欧阳修《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用来形容鸟雀鸣声的,如王维诗《青雀歌》:“优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用来形容叹息声,表示赞赏或怜悯之意的,如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四:“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白居易诗《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用来形容小的哭泣声的,  相似文献   

8.
“反弹琵琶”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它突破思维定势,从常规的反面入手,即反其常而用之。“反弹琵琶”是教育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运用它,往往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发人深省的效果。本文对“反弹琵琶”的技巧进行了初步探究和尝试,并研究了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主客的“融合”与“分离”原是用于评说汉赋的创作特点,本文借此术语概括杜甫与茶山叙事诗的不同特点。诗圣杜甫亲历了给唐代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安史之乱,创作了以“三吏”为代表的大量叙事诗,其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艺术手法为无数后人推崇和仿效。相距千年,18世纪末在朝鲜半岛诞生了有“杜甫还生”之称的实学思想家和诗人丁茶山。丁茶山面对朝鲜王朝末期传统社会体系崩溃前危机四伏的封建统治、混乱不堪的政治经济、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劳苦百姓,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叙事诗,最高成就之一是对杜甫二吏的效仿之作。本文以杜甫与丁茶山的“三吏”为例,探讨两位伟大的诗人在诗歌叙事中,表现出的“主客融合”与“丰客分离”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0.
【教学片段】师:“王大伯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呢!”这里的“闻”是什么意思?老师查了字典,“闻”在字典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用耳朵听,一个是用鼻子闻。你们觉得在这里它是哪个意思呢?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的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与《长恨歌》并称的传世名篇。这首诗的内容非常真切、深刻、丰富,结构严谨、缜密、工巧,充分显示了诗人驾驭诗歌艺术的非凡才能,集中表现了诗人创作诗歌的高超艺术技巧。《琵琶行》记叙了诗人和琵琶女两个“天涯沦落人”偶然相遇的经过,把怜人与怜己,同情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与抒发自己的郁愤感情,熔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给人以深沉的艺术美享受。《琵琶行》的美主要体现于悲剧美、人情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章法严谨,情意动人的长篇叙事诗。诗人将琵琶声的描写,作为贯串全诗的线索,把各个部分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诗从“无管弦”展开,以“忽闻”承接,由“我闻”过渡,用“重闻”收束,使这首长诗既能迤逦写来,一气流注,而又显得波澜迭起,曲折尽情。“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的开篇,从夜送别写起,并用瑟瑟的秋风,摇动的枫叶,飘荡的荻花,来点染送别之时萧瑟落寞的环境。离别之人,本已凄凉满怀,况且又置身于这种氛围之中,越发加重了离愁别绪,此诚如宋代柳永所形容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相似文献   

13.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是以诗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史官的眼光来叙事的。“三吏”、“三别”分别给古代叙事诗提供了“对话”、“代言”两种叙事形态,形象地表明了杜甫的叙事立场和情感态度。“三吏”、“三别”虽以“时事”入诗,但其所叙之“时事”经过“意化”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饰”和“凿空”。将诗与史打通的跨学科研究,应是将两置于一定的社会化生态环境中,探讨诗与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而不应是诗与史“互相印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因此,《孔雀东南飞》历来都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可是各套教材对诗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中“故”字的解释却是不尽相同、奠衷一是。这不仅有损于教材的权威,而且不便于师生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明代沈石田收到友人的礼物及信,信中云:“送上琵琶请笑纳。”打开一看是枇杷。沈随即复信“作谢”:“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那友人阅后面红耳热,随即作诗自嘲云:“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输和反馈过程,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进行的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这种信息交流一般都要符合学生的情感习惯和思维定势,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然而,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置学生正常思维定势和理解意向于不顾,有意反其常而行之,这就是教学中的“反弹琵琶”。实践表明:恰当地运·用“反弹琵琶”技巧,往往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新异感和吸引力,引发学生强烈的关  相似文献   

17.
从词义的角度说,“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的意义是十分确定的。然而,它们一旦出现于诗词之中,其含义和作用就耐人寻味了。细细揣摩语文教材传统诗词篇目中的各类否定词、否定句,感到其美学方面的意味深长,归纳如下:一、其表面的否定,同时隐含着另一意义上的肯定。字面上的否定和由此引出的肯定同时吸引着读者的审美注意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以琵琶表达自己的“幽愁暗恨”,诉说“心中无限事”。诗人在对琵琶女的演奏进行了一大段铺陈描写之后,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语作结。这最后两句为我们构建了一…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所作叙事诗《卖炭翁》,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主旨诠释等诸多方面都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特质。教学此类经典叙事诗,可从“矛盾逆折”这一点切入,紧扣天寒与心愿的“物比”、辛劳与回报的“自比”、卑微与跋扈的“他比”,积极创设有效情境进行适度教学,充分显示环境与人物、人物之前后、人物与人物的种种矛盾,便能唤醒这部经典叙事诗的内在张力,进而让读者在比较中认识人物的本质特征,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呤长恨曲,胡儿独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20.
琵琶,是乐器;批把是水果;“批把”是什么呢——生造的词吧?非也。“批把”就是琵琶,而且它的资历远比“琵琶”要深呢。不信?请翻开《辞海/琵琶”词条:琵琶本作“批把”。投弦乐器。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5呼却日把,家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据此可知,“批把”原是象声而又双声的联锦宇,如同我们把在木案上你推我挡的小球叫作“乒乓”是一样的。因为它“出于胡中”,汉语里本无定名,就象其声而名之了。杜甫写昭君王培的《咏怀古迹》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分明点出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