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沟通过程,沟通又有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两大类,非言语沟通的形式又是多样的,本文探讨的是教师目光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眼睛变化与心理活动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目光则是眼睛的语言,是心灵的外在形态,眼睛一送、一收、一顾、一盼、一颦、一笑,皆成妙谛,一个人通过眼睛袒露自己,又让他人认识自己。关于目光与心态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家和艺术家都有论述。孟子就说过:“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眈焉,”他又说:“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隐藏哉!”爱默生(美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哲…  相似文献   

2.
《孟子.离娄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章,对于孟子所言借以观察和研判一个人是否"胸中正"的眸子"瞭焉"、"眊焉",古今学者大都以眼眸的明与暗来解释。这样的理解并不恰切。本文认为,眸子的明与不明并非观目知人的关键,孟子注重的是在人说话时对其眼神作动态的观察;所谓"瞭焉"、"眊焉",主要是指目光的镇定正视还是游移闪躲,据此可以较有效地体察人的出言是否基于善意和诚心。从某种程度上说,观眸知人可以看作是孟子"知言"论的重要心得和有效方法。与传统的相术一般只从眼眸的先天形状、明暗程度来推测人的性情命运相比,孟子的"相眸法"具有一定科学性,更为合理,也更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三","文莫吾犹人也"的"文莫","奢则不孙,俭则固"的"固","何有于我哉","暴虎冯河"等,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解释,孰是孰非?本文辨明其正误,以探求《论语》的原意。  相似文献   

4.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为政》)孔子所说的上面这一段话,古时候曾经被当做选择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和文意的角度出发上博简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第三简《邦风》部分当读为:"《邦风》其纳物也,溥觀人俗焉,大斂材焉。其言文,其声善。"《邦风》的主旨是"纳物","溥觀人俗"和"大斂材"分别是"纳物"的两个方面,此句与"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礼记·王制》)相合。  相似文献   

6.
"焉"字在《战国策》中共出现117次,将从"焉"的使用概况总结出"焉"的词性和用法,对"焉"字的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语气词和助词四方面的词性进行考察,并在用法上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7.
郑修珍 《考试周刊》2012,(36):30-30
研究表明,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人文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阅读,  相似文献   

8.
一、目光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心理学家阿尔特蒙荷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得到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一句话的影响力=7%语言 38%声音 55%面部表情。有的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视线活动概括了70%的体态语表达领域。由此可见表情语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而在生动多变的表情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表现力最丰富的是目光语,恰当的目光语不仅能够表情达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控课堂气氛,而且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1.表情达意人们高兴时,会“眉开眼笑”,发怒时会“横眉竖目”。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  相似文献   

9.
[原文] 房生直温与予二弟游,皆好学.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①,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既而抵戏②者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慄焉惛焉③,亦鲜克以中.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  相似文献   

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孙丑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下》) 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梁惠王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 观于海者难为水。(《尽心上》)  相似文献   

11.
朱笔千钧     
△《旧唐书·懿宗纪》:“西戎款附,北狄怀桑,独惟南蛮奸究不率。”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庾(藏匿)哉?”(《孟子·离娄上》) △《大稚·棉》中的“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恩来总理等人通过与西北军张学良少帅、杨虎成将军多次密谈,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促成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此章在古今解读中认为"井有仁焉"是"井里掉下一个仁人",因此,诸家都围绕仁人是否"随之于井而救之"展开解读。显然,无论是否"仁人",见死不救都与儒家思想不符,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其实,"井"应为他国,"井有仁焉"是"某国有仁德",如此解读,文意、理义都通。《雍也》篇还有其他误读章,有必要辨正。  相似文献   

13.
李由富 《语文知识》2006,(3):F0003-F0003
1.指出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  相似文献   

14.
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第十句,是孔子教人考察识别人的极精妙的方法。孔子最重知人,《论语》中多次提到知人的问题。“学而”篇最后一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是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不知道别人。而识别人的方法则在“人焉廋哉”这一句。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诚",什么是"信"?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诚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给予信任。只有忠诚老实,诚恳待人,才会取得别人信任。在社会生活中,我待人以诚,他则报我以信;同样,我对人讲信用,他人以诚待我。所以,"诚信"两字,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理解的基石。作为学校教育,应该大力倡导"校园诚信",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诚信的氛围中,教孩子做一个"诚信"的人。  相似文献   

16.
姚珊妹 《考试周刊》2012,(71):54-54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焉,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传统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才能著万言文。可见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只有"厚积"才能达到"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古人这种做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反映了汉语学习的内在要求。积累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虎恃勇毙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也,则谓之日:“虎,而且止!吾将与而斗丽死之也。”虎闻其言,丽蒂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日:“虎来!”前与之合,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  相似文献   

18.
文言故事     
.....画竹①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②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  相似文献   

19.
许丽芬 《师道》2011,(12):4-5
"人生"是一个很大的词;"改变"呢,则显得异常庄重。我浅薄的阅历似乎还不足以托举起"人生"之重,而卑微如尘的日常则告诉我"改变谁"都是异想天开的浩大工程。我未曾被谁改变过,也未曾改变过谁。我不想夸大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简简单单"的背后,是对语文课程的本体特质有着准确的把握,对儿童身心发展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简简单单,需要坚守语文教学的底线,竭力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语"、胸中有"脉",营构语文教学的醇境;简简单单,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