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两天,邮递员边递一份稿费单让我签字,边喃喃不平道:"这家报社怎么这样没出息!"我一看,汇款金额:2元;汇款人名址:攀枝花市日报社;附言:补  相似文献   

2.
我不时给上海的城市导报投稿,深深感到这家报社待我们这些通讯员可够真诚的。首先,凡有稿件被采用,样报一次不漏地寄给作者,而且稿费也不会姗姗来迟。我写的一篇不到200字的小稿子去年10月21日该报首版“信息集纳”专栏刊用,黄准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在从业时,一般都会把目标订在“向钱看”上,但对于写作这个穷行当,想跃跃欲试者,并不乏其人。笔者每次到报社去,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编辑们的案头,都堆满了各地的来稿。有些初学写稿者,甚至给编辑写信说,我不要稿费,只要你把我的稿子给我发表了也就行了。对于那些老“写作家”、“写作匠”,亦不再像晋代的王夷甫那样,视钱为“阿堵”,以示自己的清高与风雅,也纷纷加入到“向钱看”的行列,哪家报刊给的稿费高,就向那家报社投稿,以致使那些付给较高稿酬的报社,几乎被名家大腕们“垄断”,即使一些行业报,亦是如此。天津《老年时报》属于《今晚报》报业集团的“子报”,其稿费与《今晚报》相同,比如一篇七八百字的言论稿,稿费就是80元。于是,这些专为老年人办的报纸,也让那些名家大腕给盯上了,以致稿件像雪片般地从全国各地飞来。有次该报一位编辑打电话向我约稿,我对她说,在你们报纸上稿太难了,她笑着说,一年能给你上十几篇就很不错了,你要知道,我们报社的用稿量,只是来稿的三十分之一,作为一般“写作匠”,若想在这家报纸上发一篇稿子,那恐怕就是“上稿难,难于上青天”了。然而,作为一般像笔者这样的老“写作匠”,不仅是写稿难、发稿难,而且是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平时只讲耕耘而不计收获的“笔杆子”们,如今对“区区”稿费也开始“计较”起来,为什么?不妨听听他们的“诉说”。“爬格子”的艰辛一位某矿工报的记者,在人们眼里是个“笔杆子”。当一些通讯员向他请教时,他说:“见报难呐!去年我向某省级报刊投稿100多篇,结果只用了1篇;但这家报社还不错,  相似文献   

5.
老友自某报社归来,带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信息:这家报社为“增加收入”,给各编辑组下了个经济指标,一年要拿回多少钱来。于是,编辑们“有枪的使枪,有刀的使刀”,“十八般武艺”全拿了出来,千方弄钱,百计求“益”,最拿手的是用新闻卖饯:我给你发一版稿子,你给我2000元“经济赞助”。我不知道这家报社的经济效益如何,也许很可观吧,沽名钓誉的人总是有的,别说用重金买名誉,只不过“权当作了广告”。你要“经济赞助”,我要少花钱登广告,君子协定,互利互惠。这样做,不是对我们新闻事业的亵渎和玷污  相似文献   

6.
以往,总是怕说稿费、欲说还羞的。尽管也不时遇上收不到稿费的事,但总是想得很开:写稿可不是为了孔方兄,若冒昧地写信去询问编辑,岂不是让人家小看了咱,给报社留个不好的印象。再说,路途多变,万一是哪个送信的小子为我代劳取走了呢!钱这东西,你用我用不都一样。为了让作者收到稿费,有的报社耽心有遗漏,便在年终时发个启事,请未收到稿费的作者函告编辑部。然而,这一把也不见得灵。记得中央某大报就如此动作过,我和柳君先后去过两封信,结果还是无结果!如今的稿费总是栅姗姗迟,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今年一月我收到一张汇款…  相似文献   

7.
笔者喜爱写新闻报道,也被一些报刊不时采用。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有些文章发表以后,经常有报社“漏发”稿酬的情况。试举一例。去年6月2日,笔者在本市某报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几个月后一直未收到稿费。写信询问,仍无音讯。区区一笔稿费,也许不足挂齿,然而某些报社对待作者劳动成果所抱的不甚负责的态度,却令人不快。收不到稿费原因也许有多种多样,即使因疏忽而漏寄,至少也是报社工作人员不应有的一种工作作风。作为通讯员或作者,失去几元钱稿费是小事,而失去了对报社的信任却是非同小可的,这也许是那些“漏发”稿费的同志所不曾想到的。几年前,上海解放日报曾刊登“查漏启示”:凡被该报采用发表的稿件,如超过一定时限未收到稿费,通讯员或作者均可写信询问,报社总编办公室将给予认真负责地核查,并及时补寄稿费。“查漏”活动的开展,不仅查出了报社在寄发稿费上存在的漏洞,增强了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也大大提高了解放日报在通讯员和读者中的信誉。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近日收到某报“寄来稿酬币5元”,得知自己所写一篇约500字的言论在1个月之前被这家报纸刊用。不过,这“稿酬币”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汇单或现金,而是“请”我“持此单到本报财务室领款。”面对这5元“稿酬币”,我犹豫了:我所在地与这家报社相距20多公里,往返车票虽说也是5元,  相似文献   

9.
50个信封     
初学新闻写作那一年,在寄出了25份稿子之后,我终于收到了一家报社寄来的一份样报和稿酬。兴奋之余,我有些沮丧:5元钱稿费还远远不够我为寄25份稿子所买的信封和邮票钱,更不用说我为写稿搭上了多少个挑灯笔耕的夜晚了。但正在我家的二姨却高兴得合不上嘴,戴上眼镜,将我的那篇“豆腐块”看了一遍又一遍。以后的日子,我仍是很努力、很投入地写,期望收到的稿费渐渐多起来。但是,半年过去了,我只发表了几篇文章。后来,有一次我用所有的零钱买了10份信封和邮票寄出了10份稿子,最后在纷纷石沉大海之后,我发誓不再动笔。我将所有的书都付之一炬,从此…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9,(3)
稿费这东西听说古已有之,孔老二先生就是以教书和卖文为生的,他的徒弟颜回等也都曾以文换过老百姓的鸡蛋吃。我从1984年开始给报社写稿,直到1993年才收到第一笔稿费。期间10年时间写了几十万字的作品“一文不值”。不过那时大家也都没有稿费,许多报纸也不发...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报刊上失实的虚假报道给社会和新闻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为什么这些“病症”久治不“愈”呢?我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实社会中的“面子风”、“人情风”;二是动乱年代的“虚假根”;三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差。“杜绝”失实报道并非易事。我感觉较好的如《人民海军》报,发现报道失实或抄袭之作,马上追回稿费,并将作者的真实姓名公布于报端进行批评,停止半年用稿资格。当然,这只是报社方面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对失实的惩罚办法,毕竟是在发现失实之后。那么,如何使作者自觉不搞失实报道,怎样克服这个顽“症”呢?看来很值得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有的通讯员为几元钱的稿费,写信到报社去查,真不知不好意思。”这是出自北京某报社编辑之口。“写稿不是为稿费,写信去查,多不好意思。”这是出自基层通讯员之口。都说不好意思,那么,究竟该谁不好意思呢?平心而论,作为编辑,如此直言不讳,虽属不  相似文献   

13.
也算评报     
寄发稿费是否及时和准确无误,大概也可以观照出一个报社的作风来。如果老是对作者漏寄应得的稿费,那至少可以说明报社的某个部门或环节出了纰漏,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堵塞漏洞。去年底某省报发表我一则言论文章,稿费迟迟不见寄来,遂于4月上旬函询有关编辑,至4月底收到了这笔稿费。函索后即能补收到被遗漏的稿费,这件事也就算了结了。谁知此事并未结束。6月初我又接到该报总编室汇来的一笔为数15元的稿费,汇单附言栏注明:  相似文献   

14.
“有的通讯员为几元钱的稿费,写信到报社去查,真不知不好意思。”这是出自北京某报社编辑之口。“写稿不是为稿费,写信去查,多不好意思。”这是出自基层通讯员之口。都说不好意思,那么,究竟该谁不好意思呢? 平心而论,作为编辑,如此直言不讳,虽属不  相似文献   

15.
自从公开发行的报纸开始经营广告业务以来,报社多了一条财路。过去很多想办、该办由于没钱而办不成的事。有钱办了;需要增添的设备有钱买了;稿费可以提高了;员工的福利也随之大大地改善了。“广告养活了报纸”的说法,开始在报社流行开来。在一些报社,广告部成了炙手可热的部门,广告业务人员成了“功  相似文献   

16.
左哲同志提笔写《谈谈稿费问题》(见今年第一期《新闻战线》)的时候,友人曾担心谈这个问题未免“太浅薄”。左哲同志说“不浅薄”,这是有道理的。事关报纸工作的开展,本来就不存在“浅薄”问题。我当通讯员几年了。个人体会,每当稿予被采用,及时收到报纸和稿费的时候,总是十分高兴的。登出来的稿子要反复看,对改动的地方还要细心揣摩,稿费不拘多少,报社付的是劳动报酬,我看作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  相似文献   

17.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18.
一次,我在报社附近的公共汽车站候车,报社老前辈蒋少武老师从面前经过,我正要上前问候,他看见我便问:“你带照相机了吗?看那!”顺着他手指的地方,只见一个推车收破烂的男子正从一单位抱来一摞镶着玻璃镜柜的奖状往车上放……蒋老师说,这个画面很耐人寻味。我能品出他所指的“味道”。但我很遗憾地摇了摇头——没带照相机。  相似文献   

19.
四十元稿费     
去年10月12日,我收到了解放军报社寄来的40元稿费汇款单。这使我异常激动,因为我在军报上登的这篇稿子(9月24日七版),打破了我团近两年来在军报上稿为零的记录,而且也是我这名新闻写作路上的新兵第一次收到中央级报刊的稿费。消息不胫而走,战友们都来为我祝贺,既有羡慕的目光,又有鼓励的话语,忽地不知谁冒出一句:“军报上稿值得庆祝,你请客才对呀!稿费不够我们凑一点!”听着战友的提议,我很爽快地答道:“好!这次我一定请客!”第二天,我拿着汇款单来到邮局,只见邮局的董师傅正忙着给几个官兵办理各种业务手续,我凑上前…  相似文献   

20.
李晓晔 《传媒》2002,(2):17-19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报业来说,创新的意义也是如此。一家报社如果失去了创新精神,这家报社就失去了灵魂;一家报社如果停止了创新,这家报社的发展就丧失了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改革风起云涌。在滚滚的改革大潮中,在大西南的天府之国,席文举偕《华西都市报》向我们走来。《华西都市报》以及“都市报模式”的出现,为报业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